首页 百科知识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伤春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古今咏春的诗词虽然佳作如林,但数量最多的名篇是写“送春”或“惜春”的。诗人本来就多愁善感,他们对春天的短促易逝极为敏感,才写出了那么多的惜春、送春之作。王沂孙的《摸鱼儿》中则说:“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南宋词人高观国把人们既盼春来,又恐春去的复杂心情压缩成两句话:“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其实北宋的张先早已问过同样的问题:“送春春去几时回?”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感时伤春词

【导读】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无疑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此时严寒渐消,万物复萌。但是,春天又是短促易逝的。鸟语花香、春光正浓的时刻,也就是春天逐渐消减的开端。

伤春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古今咏春的诗词虽然佳作如林,但数量最多的名篇是写“送春”或“惜春”的。原因就是人们太喜爱春天了,唯独爱之深,所以嫌其短,就像俗谚所说“欢娱嫌夜短”一样。诗人本来就多愁善感,他们对春天的短促易逝极为敏感,才写出了那么多的惜春、送春之作。正如韩愈所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最好的诗歌总是与忧愁苦闷形影相随,咏春诗词也不例外。诗人们感伤的不仅仅是春天的逝去,感伤的是一切像春天一样美丽的事物,如青春、爱情、人生中的欢乐时刻……

无论诗人如何的留恋,春天依然会无情地离去。欧阳修的《蝶恋花》中女主人公“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王沂孙的《摸鱼儿》中则说:“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只活了二十八岁的北宋诗人王令对春天的消逝尤其感到痛惜,他在《春晚》诗中写道:“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可是事实上即使子规啼到嘴角流血,也难以阻挡春去的脚步,正如辛弃疾所说:“绿树听鹈img191,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晏几道落魄潦倒,心理脆弱,对春天的易逝极其敏感:“试把花期数,便早有感春情绪。看即梅花吐。愿花更不谢,春且长住,只恐花飞又春去。”钱惟演官高名重,生活优裕,竟也在春光正浓时心生惆怅:“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甚至在春末开放的花卉也受到人们的无理责怪,陆龟蒙咏蔷薇说:“秾花自古不得久,况是倚春春已空。”张炎也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宋人管鉴又咏酴醿说:“一年春事到酴醿,何处更花开?”宋人王琪也说:“开到酴醿花事了!”南宋词人高观国把人们既盼春来,又恐春去的复杂心情压缩成两句话:“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辛弃疾进而压缩成一句话:“惜春长怕花开早!”

那么,春究竟到何处去了呢?宋末遭遇了国破家亡的词人刘辰翁最关心这个问题。他在《沁园春·送春》中问道:“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其实北宋的张先早已问过同样的问题:“送春春去几时回?”是啊,美好的春天匆匆离去,怎不让诗人黯然销魂呢?

我们不要讥笑古人多愁善感,倒不妨扪心自问,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心情与自然的物候之间还能否如此密切,用心感知自然界的生命节奏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