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欲得安身处

欲得安身处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寒山的传奇之处,不仅仅是个人生平的扑朔迷离。这首《欲得安身处》一提笔,亦是赞扬寒山是安身安心的绝佳之地。寒山的诗作,言辞朴素,接近口语,妇孺老少皆一目了然,但其中深意却多是无法言表,难以参悟。“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此句虽言安身,实际上却也暗含安心之意。寒山在隐居地闻无情说法,得以长久安心,而神光慧可禅师得达摩祖师开示,在座前断臂安心,方知无心可安,才是真正的安心。

欲得安身处

唐·寒山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寒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僧,王维诗云“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但寒山却偏偏做了大唐盛世时期一名隐者。寒山有诗云,“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可见寒山屡次遭遇科举不第之苦,空负一箱诗书,却连果腹的钱也没有,路过食店也不敢多看,匆匆而过。屡试屡败的寒山终是踏入了天台山,隐居于寒岩的丹丘山,其“寒山子”的名号便是由此而来。而这一隐,便是七十年。寒山一直隐至垂垂老矣,隐至面黄头白,隐至“山水不移人自老”。晚年的寒山进入国清寺,做了僧厨的苦行僧,又与拾得、丰干交好,后世尊称三人为“国清三隐”。

《全唐诗》有载,“寒山子,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唐兴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以桦皮为冠,布裘敞履,或长廊唱咏,或村野歌啸,人莫识之。”,寒山没有留下真实姓名,但其称号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生卒年亦是不详,一说约为唐玄宗至唐代宗年间人士,一说约生于隋开皇三年,卒于唐长安四年。总归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考据年限的差距也颇为巨大。由此寒山的世寿也成为一个谜团,但现在多认为寒山应在世有一百余年之久。其诗自云,“我住在村乡,无爷亦无娘。无名无姓第,人唤作张王。并无人教我,贫贱也寻常。自怜心的实,坚固等金刚。”可见,无姓无名地逍遥于世是他本人的意愿,他不愿谈及自己的根源,于是也就处处无家处处家。

然而寒山的传奇之处,不仅仅是个人生平的扑朔迷离。他生活在千年之前,却以白话作诗。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他晚年虽进入国清寺,却未正式剃度出家,但至今却仍受到佛教界的敬仰。唐朝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便是以他的称号命名。张继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在世时默默无闻,死后却声名鹊起,他的名号甚至漂洋过海,享誉世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曾云:“李杜尝心酒,寒山啜法粥。故其句见之遥,闻之远”。五十年代在美国风起云涌的“垮掉的一代”,亦将寒山奉为祖师爷。寒山本是隐士,但唐朝的志怪小说却以他为仙人下凡。到了宋朝,寒山更是被佛家公认为是文殊菩萨转世。“雍正十二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雍正时期寒山、拾得又摇身一变,成了“和合二圣”,被老百姓奉为掌管婚姻和爱情神仙。

许多学者或是诗词爱好者,仍孜孜不倦地从寒山诗中寻找着蛛丝马迹,小心翼翼地攀援而上,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寒山。但于我个人而言,这等传奇得近乎像是一个传说般的人物,与其一窥庐山真面目,倒不如就站 在此岸,静静地聆听他愈发远去的摇橹声。嘘——你听那橹声中夹杂的低吟,“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子非寒山,安知寒山之道?可有时寒山几句闲诗,却深明你我的真心。许是这橹声在江水中沁得凉了,一入耳,便幻化成雨,熄灭心火。

寒山的诗作中描写隐居地景致的不在少数,“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这首《欲得安身处》一提笔,亦是赞扬寒山是安身安心的绝佳之地。但正如白隐禅师开示的那样,“寒山虽佳境,易见而悟难。”寒山的诗作,言辞朴素,接近口语,妇孺老少皆一目了然,但其中深意却多是无法言表,难以参悟。“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此句虽言安身,实际上却也暗含安心之意。修行之人,身心一统。若身安而心乱,何以为安?若心安则身自在,何以不安?那么,为何说寒山可长保心安呢?颔联给出了解答。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山间绝人迹,又无车马喧,如此静谧的环境才能听得风过幽松的天籁。此般如耳边细语的妙音,也只有心神安宁才能听得真切。下句言“近听声愈好”,这个“近”字既是物理距离也暗指心理距离。物理上的步步靠近,自然能更好地听得苍柏劲松的沉吟。而心理上的接近,则是放弃我执,达到人松之间相互独立,却不彼此对立的境界。《华严经》有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此联便是“无情说法”。无情众是没有情识活动的矿植物,山河大地草木花石,莫不如是。但这些没有情识的万物,却总能让有情众突然彻悟。见花开花落,方知世事无常;见云卷云舒,方明洒脱随缘。这便是无情众言说之法,以其自身的轮回流转、变化不住,静默说法。“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颈、尾两联,讲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松荫下捧着一本黄老之书,喃喃地念着。老者在山上已住了十年之久,十年不曾下山归家。时至今日,他竟连来时的道路也忘得一干二净。这两联虽不直言禅理,却暗含禅机。老者觅得了真正的修行之所,便忘却来路,与“得鱼忘笙”异曲同工。道,才是终极的所求,一旦觅得,此前借以得道的种种大可抛之脑后。寒山在此一写禅理,二写寒山之妙,令人往返,再次表达此乃修行宝地。

禅宗有公案名曰“慧可断臂,达摩安心。”

传说神光慧可禅师曾千里迢迢赴嵩山少林寺,求达摩祖师开示。但达摩祖师只面壁静坐,对其不予理睬。于是神光便在外伫候,时值腊月,忽天降大雪,雪深及膝。达摩见其诚意,问曰:“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答:“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闻之,仍担心神光不能坚持佛法,便言:“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神光明白达摩的忧虑,便取戒刀自断左臂于达摩座前。

达摩见状,曰:“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弟子心乱,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言:“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修行之人总免不了安心这一课。寒山在隐居地闻无情说法,得以长久安心,而神光慧可禅师得达摩祖师开示,在座前断臂安心,方知无心可安,才是真正的安心。可见,安心也是讲机缘的,自心自安。寒山或可安其心,却未必能安彼心,断臂忘形更是如此。隐居与断臂离我们毕竟遥远,或许高堂康健,妻贤子孝这等平凡的幸福,更能让内心自在安稳。毕竟心安了,我们便到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