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你好,先生

你好,先生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古堡内有明清宅院180所,董家占到了堡内民居的半数之多,可见其在西古堡的地位。在路过西古堡时,被董汝翠拦下很多人,并免费供给他们衣食。在继承岳父的家产后,董汝翠利用当地特产“麻”和人们“无酒不成宴”的生活习惯,经营布匹、粮食和酒。大戏通常节日喜庆时在堡内戏楼演出。除了自家的戏楼,西古堡南堡门的戏楼也是董汝翠出资建造的。

当初走向没落的张家将房屋出售给陈家,最后归于董家;清末张家又重振旗鼓,将董家的一些宅院买回。在时间的坐标里,几个家族重逢、握手、较量……

经历不凡,而后平凡

这处离西古堡堡门最近的是“总兵府”,原主人名叫张邦正,是明朝时掌管蓟县的总兵。据说张家出过两个名人,一个张邦正,另一个是他的弟弟张邦齐,后者负责镇守辽东。

这处大院的特点是半官半民,也就是它既有官宅的大气,庭院阔亮,也有民宅的四合院布局。只可惜,这处大院建成之时也是张家没落之时。据说,张家大院后来卖与同为官僚世家的陈家。明朝覆灭后,陈家也随之败落。

最后入住这处大院的主人是经商起家的新兴家族——董家。

西古堡内有明清宅院180所,董家占到了堡内民居的半数之多,可见其在西古堡的地位。作为堡内最大的家族,董家的大宅院记录着飞狐古道的繁华与没落。

董家买下“总兵府”后,它的地位由主院“沦落”为一处配院。

整个董家大院有36处大院,“总兵府”东侧的一个胡同内是主人董汝翠的住宅,这处住宅据说也是买自张家。

在董家最鼎盛时期,董汝翠是董家最有声望的人。整个董家大院完成于何时,或许不得而知,但是要说何时开始建设,那一定是自董汝翠时起。

董汝翠又被叫做董大宅,之所以这样叫他,并非因为他拥有大片宅院,事实上这跟房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西古堡的命运与飞狐商道紧密相连,它是这条商道的北口——北方的皮毛、粮食和南方的丝绸、茶叶都经此销往各地。为了方便贸易往来,堡门外的“票号”见证了这一历史的繁华。

在清顺治年间,山西数万难民前往北京讨生。在路过西古堡时,被董汝翠拦下很多人,并免费供给他们衣食。这样的无私帮扶,一直持续了一年之多。灾疫过后,难民回家时他还分发农作物种子给他们。这件事被顺治皇帝知道后,敕封他四品官衔。人们感激他的善举,就称他为“董大泽”,由于当地口音“泽”与“宅”相近,后来“大泽”演化为“大宅”。

原本是商人的董汝翠有了官职后,将自己的宅院又简单装修了一番。比如他将自己居住的院内地砖重新铺砌。这处院的地砖不像其他院一样,用正方形的青砖整齐地铺砌,而是错落铺砌,即用几块长条形的青砖组合铺成正方形——模仿官宅的做法。

董汝翠的大院是一处四进院,正房设在二进院内。正房木檐上刻有一排“寿”字,虽然历经百年风雨,纹理依然精致,甚至漆色都没有脱落。在这处院内住了50年的史丙莲说,她刚搬进来时,这些蓝色“寿”字非常好看。

董汝翠的一进院内还有车库、马房。从大门口处深陷地面的车辙印,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当年的车马繁华与忙碌。

三进院是账房,因此这处院又叫“账房院”。这处简单的四合院,或许掌管着当年堡内最有财势的董氏家族所有支出。也正因如此,这处院的房屋没有“飞檐”,因为商人避讳“飞”,最担心的是财产的“不翼而飞”。

四进院是绣楼院,正房为二层小楼,于20世纪80年代初倒塌。不过,四进院内幽静的氛围,倒让这处商人大院有了别致的风味。

董汝翠大院东面有两处宅院,一处是他岳父的院子,也可以说是他起家的院子;另一处是他发达后为岳父建的院子。这两处院子可以说见证了董汝翠的发迹史。

董姓并非本地人,而是山南那边的穷苦人。据说董汝翠当初是冲着西古堡的繁华,来此“求职”。他来的时候是寒冬腊月,因贫穷甚至光着脚。一位姓郭的员外收留了他,并将他留在家中打工。一年之后,算是考察期结束了,郭员外发现他“笨而不拙、为人可靠”,于是将唯一的女儿嫁给他。在娶亲时,他哭着感激岳父,并许诺,要将现在家中的百亩良田变为千顷之地。

在继承岳父的家产后,董汝翠利用当地特产“麻”和人们“无酒不成宴”的生活习惯,经营布匹、粮食和酒。到鼎盛时“虽不敢说富可敌国,却也是富甲一方了”。而他完成了由富农到商人的角色转换。

在郭员外家的后院,有一处花园。董汝翠发家后,又给岳父家建了三处花园。

在董汝翠为岳父建的那处院内有一座戏台。由于当地商业活动发达,各种文艺表演也十分兴盛。听戏是当时最大的消遣娱乐方式。大戏通常节日喜庆时在堡内戏楼演出。为了方便岳父日常听戏,他在自家建了一座戏台。据说,当时董汝翠只请一个人弹弦、一个人唱,这种戏也被人称为“院戏”。

除了自家的戏楼,西古堡南堡门的戏楼也是董汝翠出资建造的。20世纪50年代,蔚县地区曾有戏楼七百多座,至今保存下来的还有二百多座。虽然戏楼繁多,但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多为一面观戏楼,最重要的是戏楼对面都建有庙宇。究其缘由,蔚县博物馆馆长李新威说:“在当时戏就是唱给鬼神听的,这是人们敬神的一种方式。”

◎西古堡地藏寺

◎董家大院一隅

南堡门戏楼大院对面是一座地藏寺,这也是由董汝翠出资翻修的。地藏寺分上下两层,是“天井式”建筑。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得益于当地商业频繁——明显是南方商人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从一楼走上二楼的台阶狭窄陡峭,之所以这样设计,也是因为堡内居民尊神意识很强,上楼拜菩萨要“顶礼膜拜”。古堡内宗教文化发达,这从堡内的建筑布局就可以看出,除了南堡门的地藏寺,北堡门处建有道家的“九天阁”和“真武庙”,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北面是道家的天下,南面是佛的天下。

在地藏寺二楼有一处平台,这是董家和社会名流看戏的地方。在这处看台上,主人和宾客在中间,家人、妻妾在旁边的小屋内。华灯初上,看台下名伶吟唱,在那一刻董汝翠也许能体会到某种其乐融融、神人合一的境界。

在董家大院,还有一处院建有戏楼。

房子虽是董家的,但是主人姓杨,山东人氏,是董家子孙董钌的二太太。

董钌的院子拾七阶而上,这与其他院落明显不同,有这样“大院气势”,是因为他当时是官府七品官员。他的院落与西侧杨氏住的院落都建于清朝中期。

杨氏院面积不大,却是一处三进院。除了戏楼,杨氏宅院最醒目的是那扇“钱”字木窗。有人告诉我,自此就可以看出,董家子孙到了这一代,主要追求是“禄”,传统的“福、寿”观念渐趋平淡了。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而董家富了八代。至于董家后来的没落,是否与子孙观念转变有关已无从得知。

不知当初在自家戏台前看戏的杨氏,是否也看到了这大院家族的最后一抹余晖呢?

或许是冥冥中注定,当初走向没落的张家将房屋出售给陈家,最后归于董家;到了清末张家又重振旗鼓,将董家的一些宅院买回,虽没有董家大院数量上的规模,但是也建成了“九连环”的独特格局。

在离南堡门不远的一处大院里,今西古堡村委会处,有个大院,主人正是当初出售院子的张邦齐、张邦正兄弟俩的父亲张俊。张俊这处院,加上周围的几处院落称为张家九连环院。

在张俊的院内有一处“静观轩”小书房,到这个书房要走“小自在”的门。“小自在”一说是主人在这片小天地中读书是“自由自在”的;另一说是信佛的人讲究大自在,而张俊“达不到佛的境界,达到人的境界就可以了”。“静观轩”墙壁上题有张俊手书的“兰亭序”,整个书屋周围一片“文”的环境。不管是怎样的考虑,在“小自在”里悠然读书,定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因为这几个家族的故事,整个西古堡显得不那么寂寞。

西古堡也是有故事的,它地处暖泉镇,在明清时期,是蔚县最西端的大集镇,当时被描述为“最独特、最美丽”的地方。

它的独特之处是它的南北两个堡门外都建有瓮城。蔚县虽有“八百庄堡”,但大多城堡是黄土高墙围起的城。像这种在堡门外建瓮城的,整个蔚县地区只有西古堡和逢驾岭。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将他驻守的苏州盘门建成了瓮城,并与吴国军队在城内一战。伍子胥修建的瓮城或许是最早出现的瓮城之一。

西古堡建于明嘉靖年间,明末清初扩建完成。瓮城墙高8米~10米,主体黄土夯筑,下宽6米~8米,上宽2米~4米。站在高处俯瞰,两座瓮城都是正方形,堡门外各镶有一块石匾,南堡门一面刻有“西古堡”、一面刻有“永盛门”,北堡门石匾可惜因破坏严重已看不清字样。

西古堡的命运与飞狐商道紧密相连,它是这道商道的北口——北方的皮毛、粮食和南方的丝绸、茶叶都经此销往各地。

贸易往来,堡门外的“票号”见证了这一历史的繁华。

也正是因为商业的繁华,滋生了如董家、张家这些富商,据说当时堡内有八大家族。可以想象,除了流传下来的董大宅,有多少大家族,起起伏伏,在历史中相遇、交手、重逢、握手、较量……

经历不凡,而后平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