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景德镇人民公园五凤阁

景德镇人民公园五凤阁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凤阁听大姐说起景德镇的许多事情,竟动了心思,让姐夫介绍他到景德镇学点窑工的手艺。在传统的景德镇窑业中,有圆器行,有琢器行。所以凤阁打工没几年就已掌握了做瓷板烧瓷板的功夫。凤阁的瓷板窑建起也有五六年了,凤阁己将老婆接来,老家的十几亩梨园让弟弟和小舅子帮助打理,只是每年中秋前收果时回去。凤阁和毛堂两人既是把桩师傅,也是做瓷板的窑工。我再次回到凤阁瓷板窑,是2014年过完元宵节后。

他们原是安徽的农民,因家乡人多地少来景德镇打工并学会了做瓷板的手艺,现在自已也开起了瓷板作坊。

暖烘烘的太阳底下,李凤阁的老婆从屋子里抖搂出两块旧床单,招呼几个在他家画瓷板的学生伢儿,把旧床单铺在大枣树下。凤阁搬来两张桌椅垒在一块爬了上去,用竹竿敲打着高树梢上的枣。

今年结的枣子可真多,满满挂了一树。用手能够得着的地方,每天都被人摘了吃了,可这是一棵大枣树,更多更好的枣子结在高处,站在树下谁也够不着。

年轻人欢天喜地地在地上捡掉落的枣子玩,凤阁老婆拿了只竹簸箕,也捡着,说晒干了冬天煮粥。看着大家热闹,正在南厢房用刀片修整瓷板坯的毛堂解下围裙,也跑了过来。不过,他不肯帮凤阁的忙,只跳着脚伸手去摘那树上剩下的不多的几粒枣子,一边往嘴里塞,一边问,凤阁哥,我们什么时候订火车票回家?

※左图/将瓷泥压平

※右图/专修泥板的刨刀

※左上图/瓷板做好后,需要在太阳下晒干

※右上图/将瓷泥擀成瓷板。

※图左/为瓷板上釉

※图右/修平瓷板坯

李凤阁和毛堂的老婆是姐妹俩,凤阁娶的是姐姐秀芝,毛堂娶的是妹妹秀莲。他们的老家在安徽宿州砀山县,就是产砀山梨的那地方。当地产的砀山梨皮薄汁多,《本草纲目》中被称为甘路子,是治感冒、咳嗽、肺炎的良药。他俩的老家唐寨村,家家都有梨园。但毕竟人多地少,单一的种植收入也少,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很多。

凤阁的大姐当年嫁到徐州,姐夫是个画家,在当地挺有名气。有一年姐姐和姐夫来老家探亲,家里人才知道姐夫已经去景德镇发展。凤阁听大姐说起景德镇的许多事情,竟动了心思,让姐夫介绍他到景德镇学点窑工的手艺。后来在姐夫的介绍下,他就和毛堂一块来到景德镇老鸦滩刘家窑坊打工。

老鸦滩原是景德镇郊区的一座村庄,据说是都昌人刘姓兄弟在此租房做瓷板,恰逢景德镇瓷业开始重新兴盛,兄弟俩人手不够,渐渐带动了本族村人都来此从事瓷板业。原住村民发现做瓷板是个好活计,也开始加入进来,渐渐就在老鸦滩形成了一个瓷板村,在景德镇只要提到画瓷板或买瓷板,没人不知道老鸦滩。

在传统的景德镇窑业中,有圆器行,有琢器行。瓷板行应是近代文人进入瓷画领域后发展起来的,手工瓷板比圆器难烧,所以清末民初甚至到上世纪中期,景德镇手工瓷板最大也只能做到一尺长,后来经过瓷工们不断总结经验,窑炉也越来越先进,产生了气窑后,瓷板才越做越大了。现在做三四米长的瓷板也不在话下了。

因为本来就存心学艺,李凤阁累活脏活都抢着干,老板很喜欢这个安徽农村来的小伙子,乐意教他一些技术活。所以凤阁打工没几年就已掌握了做瓷板烧瓷板的功夫。攒了些钱,他和毛堂合伙到西郊的官庄租下一个农家院子,自己也当起了窑坊小老板。选择官庄,是因为老鸦滩瓷板坊太多,而且以江西都昌人为主,他俩是真正的外乡人,打工可以,但开自己的窑坊,无论是人脉还是手艺都缺乏,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也不太容易。而官庄有新兴的陶瓷园,附近的瓷板坊则只有两三家,只要窑烧得稳当,生意应当没问题。

凤阁的瓷板窑建起也有五六年了,凤阁己将老婆接来,老家的十几亩梨园让弟弟和小舅子帮助打理,只是每年中秋前收果时回去。毛堂不行,他家梨园大,人手少,老婆和孩子就一直待在老家,他每年得要回去两三次。除了中秋收果和过年回家,还有一次在清明前后,那时梨树正开花,得人工授粉,才能挂果多,这时又要人手又要抢时间,不回去不行。老婆没在身边,毛堂比凤阁更急着回家。

我此时也在凤阁瓷窑的正屋里画着瓷板坯,外面院子里凤阁和毛堂的对话,就随着风飘了进来。凤阁说,毛堂要不你一人回家吧,今年我就不回去了。你看这几窑都己被老师们订满了,咱俩不能都走啊。毛堂说,也是啊,我也正琢磨这事呢,让老师们转窑去烧,丢掉这笔生意就太可惜了,可又不能不回家。凤阁老婆这时插话说,毛堂你还是得早些回去,不然秀莲那边等急了。这边我和凤阁还有老黄干着,累是累点,也能顾过来。

中秋快到了,正是景德镇秋高气爽的季节。一般的窑坊,都不舍得停窑。

景德镇有句俗话:七死八活九翻身。是说七月八月都不是烧窑的好季节,到了九月以后直至年前,才是窑火渐渐红旺的时候。不过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普及了烧天然气的梭式窑,一些老话都过时了。比如说“三年一个状元,十年一个把桩”是说好的把桩师傅,比状元还难当,但那是烧柴窑全凭人眼和经验时的老话。有了气窑和窑外监控的仪表,负责看窑的把桩师傅虽然也需要积累经验,却也不像传说中那么艰难了。否则,安徽宿州砀山的这两位农民凤阁和毛堂,就不可能在短短几年打工学艺后,开起了自己的瓷板窑坊。

凤阁的窑坊是一家小窑坊,只请了一个打杂的工人老黄。凤阁和毛堂两人既是把桩师傅,也是做瓷板的窑工。他俩直接从白土行购进瓷泥,自己做瓷板,自己烧窑。我和河北的甄大哥,台湾的陈老师都是他家的客户。凤阁瓷板窑的9月火旺,有几个具体原因:一是台湾的陈老师夫妇每年的11月都要回台湾,来年4月春暖花开时再回景德镇。台湾气候暖,他们不习惯也受不了景德镇的冬季寒风。而走前的这两个月,是陈老师作品烧制的高峰期。还有河北石家庄的甄大哥,专做色釉瓷板的,正好接了一个大单,年前要赶货。而我在10月后也要离开景德镇一段时间,想赶着试验烧出一批高温色釉的作品。

算一算,中秋还有半个多月。这些天太阳好,凤阁和毛堂每天都在院子北边的大棚里干活。做瓷板很像擀面饼,只是这面饼巨大,最少得两个力气大的男人一边站一个,将团着的瓷泥条放在大木板上用大圆铁杖一点点挤压擀开,这是一件力气活,不光是力气,也要技巧。力量要匀,速度要慢,不然瓷板就不夯实也不平整了。如果做大瓷板,就得多几个人同时滚杖。在秋天的暖阳中,半干半湿的瓷板坯,一板一板的,都晒在院子里。南屋的干瓷板坯也已经有好几摞了。

枣树上挂着的鸟笼里,那只老八哥闲得无聊,见我从它面前走过,便一声又一声地跳着叫唤着“你好,开窑了!开窑了!你好,开窑了!开窑了!”逗得我直乐,顺手从树上摘下一颗枣子丢给它吃。

我再次回到凤阁瓷板窑,是2014年过完元宵节后。凤阁在烧新年第一窑时,请我来参加“暖窑神”的祭祀。甄大哥也来了,他今年没有回家过年,而是把老家的父母接来景德镇了。台湾的陈老师还没回来。我们几个加上凤阁毛堂一家子七八口和杂工老黄,也有满满一大桌。

其实,凤阁以前在老家,从不讲究神灵,他是读过初中的,在老家果农中也是算是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了,科学知识给他家的果园种植带来了许多好处。例如有天他问我农历节气中的惊蛰是什么意思?我说好像是说虫子们醒了要出土了吧?他笑着说你们文人说起这个节气大概没什么感觉,我们就不同了。3月初惊蛰前后,我在老家时就要开始喷洒药水杀梨虱了,因为梨虱这种害虫此时大量出蛰,但还没有产卵,所以是杀虫的最好时机。凤阁还是给果树嫁接的高手,他总想为我家院子里那棵柚子树嫁接个好品种,但我不让,我想树和人一样,也会知道疼痛,开花结果是树的生命本能,该长什么样就让它们长什么样吧,它们本不应当为满足人的意愿而受苦。

可是很懂科学的农民凤阁,自从在景德镇开了自己的瓷板窑坊,却很在意陶瓷业自古以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习俗。他不知从哪里得知从前过了年初冬后的第一窑,要举行“暖窑神”的活动,所以每年这时候,他也要按自己的方式暖一暖窑神。

凤阁念大学的儿子也在窑坊门口,见我来了,喊一声“阿姨新年好!”我问他什么时候回校,他说已订好票了,爹说暖完窑神后再走。凤阁的儿子正在给窑门贴对子,大红纸的对子,窑门上一边一幅,左面是“风助火力”,右面是“火借风威”。记得这对子在传统习俗中,是拜风火仙师的,要用黄表纸。因为风火仙师本是真有其人,在景德镇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明朝时为抗议官府横征暴敛而跳窑的一位把桩师傅,叫童宾,后来被奉为窑神。凤阁现在不用黄表纸,用大红纸写对子,也是与时俱进,改变了从前的悲壮气氛,增添了更多的喜庆和热闹。

窑门前的案板上,点着香,祭着大碗大碟的糕点糖果,最显眼的,是一大篮黄澄澄的砀山梨。大约是毛堂过年后从老家带回来的最新鲜的果子。凤阁的儿子用手机拍着照,说是要将照片发在微信上。电视里正天天播着中国梦,我想,社会不再瞎折腾,让人们踏踏实实地劳动干活,平平安安地享有丰衣足食的寻常日子,这就是所有普通老百姓的中国梦吧。

暖过窑神后,这些被祝福过的糕点水果,会摆上院子里的大圆桌请老客户们沾喜。桌子上,秀芝亲手下厨做的徽菜,正热气腾腾地一盘一盘端上来。

“开窑了!开窑了!”在春天又开始绽放新枝的大枣树上,凤阁养的八哥欢快地叫着,很快它的叫声就被毛堂点燃的鞭炮噼里啪啦的炸响声给淹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