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牛河梁上“考古人”

牛河梁上“考古人”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群山耸立、松涛滚滚、庄严肃穆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已经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的第31位。牛河梁这里挖出积石冢、祭坛及女神庙,震动国内外考古界。这两位专家在牛河梁上刻苦考察,深入研究。于是,在牛河梁建立考古工作站和博物馆便紧急提到议事日程。1985年,中国考古界泰斗夏鼐异常兴奋地派其秘书来牛河梁考察,接着全国考古年会在辽宁沈阳和凌源召开。

山风撕扯着衣襟,松涛在耳畔回响,穿过曲曲牛河,小心翼翼地绕过五千年前的积石冢和女神庙,信步登上牛河梁的最高处,环顾四周十几座山顶上正在挖掘的积石冢,眼前依稀闪过成群结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正在向牛河梁脚下的女神庙走来。他们在举行着五千年前的盛大的祭祀活动。这是祭祖宗,还是祭苍天?这里是否有“三皇五帝”的足迹,是否有牛河梁古国的车骑?观察着梁顶上的“轩辕大道”和脚下的石斧、陶片,凝思着这远古的故事,心底早已翻出唐人的诗句:“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1986年春,全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前排右四)及夫人(前排左五)来牛河梁工作站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给予极高评价。前排自右至左为:邢殿凯、张永木、于德、苏秉琦、苏秉琦夫人、郭大顺、孙守道、方殿春。

在辽西凌源县万元店乡庙后村,这里是五千年前神秘的辽西古国,这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至7000年)时期的先民,在这里建起了女神庙、积石冢,修起了金字塔及梁顶上松林掩映的祭坛和“轩辕大道”。通过近20年来考古专家的发掘,今天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这里的一切增加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亮点,这里正在改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教科书。群山耸立、松涛滚滚、庄严肃穆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已经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的第31位。美国地理杂志在世界发行近千万册,也以《中国女神的微笑》为题刊登牛河梁女神的照片。中央电视台《中国文明》系列片也已在牛河梁开机。号称5000年的文明古国,有据可考、有典可查只有4000年,而4000年前漫漫历史长河,华夏民族起源何处,龙的传人何时腾飞,如今竟在牛河梁这里找到最初的家门。这不仅是考古工作的巨大成绩,更是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研究的重大贡献。“吃水不忘打井人”,如今站在牛河梁山顶,望着电视机前拍摄的一切,思忖着这里的不平凡业绩,不能不使人想起20年来“考古专家”们的艰苦历程。

曾几何时,这牛河梁还是辽西的一座普通荒山。日本修铁路拆毁了半个山头,伤及无数积石冢,毁了不少文物古迹。自从1981年全省文物普查,牛河梁的三官甸子和马家沟村民拿出了从梁上拾到的陶罐和玉器,一下振奋了考古专家的神经。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考古学家郭大顺,辽宁省考古所考古专家孙守道,及考古研究所的方殿春先生,北京大学考古系本科毕业的朱达先生等,纷纷来到牛河梁。1983年他们在马家沟土房里安营扎寨,每天吃着小米面干粮,喝着白菜汤,但这些专家们一到牛河梁顶,便激情沸腾,拿出老白干酒,开怀畅饮。尽管山风凛冽,尘土弥漫,他们竟兴奋地如同摆上国宴,与红山先民对饮一样豪情满怀。孙守道对郭大顺说:“我们今天在这里发现了早于中原1500年的文明,真是‘海内孤本’,应为此干杯!”

苏秉琦先生(右)与时任凌源县副县长于德在牛河梁合影

一石激起千层浪。牛河梁这里挖出积石冢、祭坛及女神庙,震动国内外考古界。然而,望着这里的玉器陶罐及积石冢出现的先民遗骨,个别专家还有怀疑。他们说:“辽西地区是辽、金时少数民族活动的地方,如果这些文物属那个时代也只有近千年的历史,不足奇怪!”但郭大顺和孙守道等都另有说法。他们把自己的观点通过考古界内部信息发布之后,中科院考古所马上来人,用先进的C14测量、鉴定。确实是5580年前的物件。

戴茶色眼镜而且瘦瘦的郭大顺先生,一派学者风范。此前他研究红山文化的一些学术文章已在港台地区流传,影响很大。脸色红润、白发稀疏且一身福相的孙守道研究员,是辽宁考古界的权威。这两位专家在牛河梁上刻苦考察,深入研究。山风吹得他们脸上由白变红,学者的风姿顿时变成了农民模样。他们穿着朴实,全身“土气”,但他们品德高尚、精神富有,每当谈起牛河梁总是滔滔不绝……

时任主管文化、教育副县长的于德,每个星期都要去看望慰问省考古队几位专家。依照北方农村习惯,每当端午节,他们便为考古队送去粽子、鸡蛋,中秋节送去月饼。县博物馆邢殿凯馆长、冯文学副馆长,几乎是两天一趟牛河梁,为考古队采购给养,发送信息。工作紧张最累时,每个星期六都把考古队专家接到凌源城里办次周末酒会。也许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也许是事业心所致,人们从来没听过这些考古专家叫苦喊累,也没听到过县博物馆的老邢和小冯有什么怨言。而一讲到牛河梁,他们总是眉飞色舞,总有使不完的劲。他们是那样的勤劳敬业、忠于职守、无私的奉献,实在使人感动。

1983年以来,随着牛河梁遗址的成功发掘,新闻媒体逐渐介入进来。先是《朝阳日报》等地方报纸的报道,接着是港澳台报纸采发新闻。全国学术界权威大报《光明日报》以头版通栏标题报道“辽西发现5500年前的神秘古国”,而且刊登了女神庙、积石冢、玉猪龙、钩云玉佩的图片。中国轰动了,东南亚轰动了,世界为之瞩目。于是祖国各地专家学者,东南亚各国及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地名人也都赶来考察牛河梁。

问题马上出现了。既然牛河梁的考古价值这样高,考古队专家总不能老睡在老乡的土平房里,而且发掘的文物也必须严加保护。于是,在牛河梁建立考古工作站和博物馆便紧急提到议事日程。1984年,于德带着城建局、规划办、文化局、公安局及万元店镇的领导一起来牛河梁,现场办公。根据郭大顺、孙守道等专家的意见,我们确定了在凌源境内牛河梁南侧庙后村征地50亩,而且当即确定工作站位置、范围,立即组织施工。当时征地搞建筑手续非常繁杂,他们决定第二天就施工,两个月内即把工作站内主房和博物馆框架完成,年末考古队全部搬进工作站(当时手续尚未完备)。

1985年,中国考古界泰斗夏鼐异常兴奋地派其秘书来牛河梁考察,接着全国考古年会在辽宁沈阳和凌源召开。几十位全国知名考古专家都来牛河梁考察。1986年夏季,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专家苏秉琦教授携夫人来牛河梁考察。苏老先生每天清早都要健步登山,5天登遍牛河梁周围十几个山头。

苏老先生临走的那两天,于德与政府办公室张永木主任带着政府招待所厨师和饭桌,亲自到牛河梁招待苏秉琦先生及北京同来的专家,招待为挖掘牛河梁遗址做出巨大贡献的郭大顺先生、孙守道先生、方殿春先生和朱达先生。于德与县里主要领导都到牛河梁向苏秉琦先生请教。满头银发、面容慈祥的苏老先生兴致勃勃地畅谈思想。他感谢朝阳市、凌源县、建平县各级政府对牛河梁考古工作的巨大支持,也谈到牛河梁遗址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大贡献。然后,苏秉琦先生欣然走到桌前,当众挥毫写下“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的大字条幅,并深有感慨地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开发,将要重写我们的历史教科书。”

省委领导王充闾视察牛河梁。自左至右:于德、陈国昌、王充闾、王振基、孟兆凯、刘文彦。

2001年6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来牛河梁研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这使该遗址又升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在牛河梁周围,一些人被利欲诱惑,伐树、开山、采矿,严重威胁着遗址的保护工作,如果不采取严厉措施,申报工作很难成功。

现在牛河梁遗址已经被国家文物局正式规划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在省内有关部门和专家支持下,朝阳、凌源、建平一批有识之士组织了牛河梁文化研究会,协助牛河梁考古工作站接待国内外来访者,决心保护好牛河梁遗址。在建平县博物馆内,成立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派出所。建平县的党政领导非常重视牛河梁遗址的保护工作。2003年他们还接待了专程来访的台湾女作家席慕容,接待了港澳台及日本新闻界许多朋友。甚至在牛河梁的草坪上,研究会的曹文友先生、迟兆勤先生、刘文熙先生和于德斟满酒杯,与美国大学教授及夫人对饮,兴奋地畅谈感想,为牛河梁干杯,为友谊干杯!

如今,苏秉琦先生带着对中华文明新曙光的思考于1997年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牛河梁的研究工作。郭大顺先生与孙守道先生主持牛河梁遗址发掘工作20年,提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新课题,参加中国与日本考古研究合作新项目《东北亚考古研究》工作,还先后撰写《追寻五帝》等多部著述和文章。现在,方殿春、朱达等考古界新秀,正在牛河梁遗址上开拓新思路,撰写新篇章。“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他们深信,在人们为中华文明五千年辉煌自豪之际,这些牛河梁遗址的发掘者的高大形象和钻研精神,将鼓舞人们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牛河梁遗址已载入《辞海》的1239页,庄严地载入史册之中,那么发掘牛河梁遗址的“考古人”的名字也将牢牢记入人们的心中。这是历史永恒的丰碑。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和出土女神头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