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视网膜血管的发育

视网膜血管的发育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胎儿5个月时,视网膜鼻侧血管发育较快,与颞上和颞下血管网几乎平齐,长度为5~6个视盘直径。足月胎儿视网膜血管已到达锯齿缘。这是毛细血管网在发育过程中萎缩重建的结果。胎儿6个月时,血管网中的索条结构数量最多,特别是在大血管之间和动脉旁的毛细血管网中明显。

(一)视网膜动脉和静脉的发育

胎儿4个月时,自视盘开始有8~12条大血管伸出。每条血管管径相差不大,尚不能区分动脉和静脉。颞侧血管发育较长,大约4个视盘直径,鼻侧者走行稍短。血管的进行缘呈锥形、柱形或冠形的游离端,这些游离端为实心的内皮细胞条索。有的游离端已部分分化呈网状结构。冠状游离端部分已分化形成毛细血管网。胎儿5个月时,视网膜鼻侧血管发育较快,与颞上和颞下血管网几乎平齐,长度为5~6个视盘直径。此时大血管开始分化,血管壁细胞成分增多,呈纵向排列。随着血流的刺激,血管中氧分压的增高,血管周围毛细血管萎缩,出现了无毛细血管区,这些血管以后发育为动脉。这时大血管之间有不规则毛细血管网形成。当血液进入毛细血管网后,压力减低,流速减慢,进入另一侧的大血管时,流速更慢。这些血管承受的压力低,管腔增大,管壁变薄,细胞成分少,排列紊乱,细胞核染色浅,以后发育成静脉。胎儿发育至6个月时,已能明确区分动脉和静脉。动脉管壁上细胞染色深,除了纵向排列的细胞外,出现了环形排列的细胞。血管旁无毛细血管区增宽。静脉管壁较动脉粗,血管壁细胞成分也较少、染色浅。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增多,网眼尚不规则。这时前小动脉和后小静脉也开始形成。前小动脉自动脉发出,走行较长,距主干动脉较远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后小静脉走行短,进入静脉处管壁无特殊结构。胎儿发育至7个月时,视网膜动脉和静脉管径增大,走行超过赤道部,但尚未到达锯齿缘。胎儿8~9个月时,视网膜发育快,伸延至近锯齿缘。足月胎儿视网膜血管已到达锯齿缘。

(二)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发育

视网膜毛细血管与视网膜大血管同时发育。胎儿4个月时,毛细血管位于大血管之间,网眼不规则,形成单层毛细血管网,位于视网膜浅层即神经纤维层和节细胞层。此时毛细血管发育差,管径粗细不均,管壁不规则。胎儿5~6个月时,毛细血管网呈较规则的鸡笼状(chicken-wire),毛细血管从视网膜浅层向深层发育,形成两层毛细血管层。当胎儿长到7个月时,毛细血管网密度明显增加,赤道部形成两层毛细血管网。视盘周围有走行很长的放射状毛细血管形成,称为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当胎儿发育至8~9个月时,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发育很快,基本到达锯齿缘,在视网膜后极部形成3~4层毛细血管网,赤道部形成两层血管网,周边部形成一层血管网。

(三)黄斑部毛细血管的发育

黄斑中心无毛细血管区(capillary-free zone)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黄斑中心自始至终没有血管发育;另一种观点认为胎儿早期黄斑区有毛细血管存在,随着黄斑组织的不断发育,毛细血管经过发育、萎缩、组合和重建的过程而形成黄斑中心无血管区。Nishimura用消化铺片技术观察27眼未成熟儿视网膜血管,发现胎儿25周以前,黄斑中心有毛细血管网存在。25周以后,开始出现小的不完整的无毛细血管小区,随着黄斑中心凹的发育,毛细血管经过萎缩,形成条索最后消失,中心无毛细血管区逐渐增大,最后达到500μm。

(四)索条结构

在胎儿发育早期,即4个月的标本中,即可发现视网膜索条结构,Kuwabara称为血管间桥(intercapillary bridge)或索条(strand)。这是毛细血管网在发育过程中萎缩重建的结果。胎儿6个月时,血管网中的索条结构数量最多,特别是在大血管之间和动脉旁的毛细血管网中明显。胎儿发育至8~9个月时,在黄斑区和周边部的血管网中还可见到这种索条结构。出生后,这种索条结构消失或偶见。Ashton等曾描述过索条形成的过程,在视网膜血管发育过程中,氧分压增高的毛细血管首先失去灌注,管腔闭塞,血管壁细胞核溶解、碎裂,最后被吸收,遗留下无细胞成分的索条。也有人认为,在毛细血管改建过程中,血管壁的细胞沿基膜向两侧滑动,退向相邻的大血管,使这一毛细血管失去细胞成分而形成索条。因此,索条结构是毛细血管在发育改建过程中的产物,大血管周围无毛细血管区的形成也是随着氧分压的增高,毛细血管改建萎缩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