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临时心脏起搏技术

临时心脏起搏技术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插入前先将起搏电极导线的正、负极分别与临时起搏器的正、负极连接。在持续起搏状态下,沿鞘管送入起搏电极导管,在推送电极导管同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情况。右心室心尖部是最稳固的部位,通常起搏与感知阈值较为满意。术后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物品准备】

1.一般准备 心电图机或心电监测仪、除颤器、急救药品。

2.插管器械 无菌敷料包、穿刺针、导引钢丝、扩张管、静脉鞘管、起搏电极。

【操作方法】

1.术前在患者双肩及双胁肋部贴监护电极行心电监护,备除颤仪和急救药品。

2.静脉途径:可采取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通路。右侧颈内静脉是最常用的静脉途径,它进入右心室最直接,并能稳定固定导线的位置。

3.穿刺方法:穿刺前先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穿刺用具。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麻。16F或18F穿刺针穿刺静脉,进入静脉后回血通畅,将导引钢丝送入血管腔内,撤除穿刺针。经导引钢丝送入扩张管和静脉鞘管,退出扩张管和导引钢丝,肝素生理盐水冲管。置鞘成功后从鞘管插入起搏电极导管,进入15~20cm或右心房后,气囊充气1.0~1.5ml,电极导管可顺血流导向通过三尖瓣。

4.电极导管定位与固定:心腔内心电图可指导电极导管的定位。插入前先将起搏电极导线的正、负极分别与临时起搏器的正、负极连接。开启起搏器,选择VVI模式,起搏参数设定为感知灵敏度1~3m V,起搏电压5V,起搏频率设定高于自身频率20次/分。在持续起搏状态下,沿鞘管送入起搏电极导管,在推送电极导管同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情况。导管到达右心房时呈现巨大P波,记录到巨大QRS波时表示导管穿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导管接触到心内膜时显示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1.5~3.0m V是重要的电极定位指标。依起搏图形QRS波方向调整电极位置直至出现稳定的起搏图形。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在体表心电图上产生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阻滞的QRS-T波群,心电轴显著左偏30°~90°,V 1的QRS形态可表现为以s波为主的宽阔波。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起搏的QRS波群呈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型,Ⅱ、Ⅲ、av F导联的主波向上,心电轴正常或右偏。

右心室心尖部是最稳固的部位,通常起搏与感知阈值较为满意。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作为心尖部起搏的一种替代选择及补充是可行的,从理论上讲,其血流动力学优于心尖部起搏。一般要求起搏阈值应<1m A(0.5V),在深呼吸和咳嗽时导管顶端位置应固定不变。电极导管安置到位后,应将导管和鞘管缝合固定在穿刺部位的皮肤处。乙醇消毒后局部覆盖无菌纱布包扎。术后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5.起搏电参数调节

◆起搏频率:一般为40~120次/分,通常取60~80次/分为基本频率。

◆起搏阈值:每次都能引起心脏有效收缩的最低电脉冲强度。将电压和电流逐渐降低使起搏心电图有漏波,再加大电压和电流致出现连续有效起搏的电压和电流即为起搏阈值。心室起搏要求电流3~5m A,电压3~6V。

◆感知灵敏度:起搏器感知P波或R波的能力。心室感知灵敏度值一般为1~3m V。

【技术要求】

1.临时起搏期间应注意起搏器的起搏功能和感知功能是否良好、有无电极脱位或电极穿孔、穿刺部位有无感染等,并注意有无自身节律的回复。

2.临时起搏的持续时间以2周内为宜,最长不应超过4周。

3.琥珀胆碱、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可提高心肌起搏阈值,从而减弱起搏效果;另一方面,缺氧和低钾血症可降低心肌起搏阈值,从而可诱发心室颤动。

4.手术中应尽量不用电灼,以免干扰起搏器。如必须使用电灼,应注意以下方面。

◆使用心室固定频率型起搏器或心室按需型起搏器。

◆接地板尽可能远离发生器。

◆缩短每次使用电刀的时间。

◆尽可能降低电刀的电流强度。

◆发生器不能位于作用电极和电刀接地板之间。

◆心脏和胸腔手术使用电刀危险性较大,而远离心脏部位使用电刀危险性较小。

◆备好异丙肾上腺素,以防起搏器失效。

【临床应用】

1.治疗方面

◆阿-斯综合征发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疾病时出现的缓慢心律失常。

◆心脏直视手术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

2.诊断方面 作为某些临床诊断及电生理检查的辅助手段。

3.预防方面

◆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功能不全患者拟施行大手术、心血管造影检查或心律转复治疗时可安置临时起搏器保护。

◆心律不稳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之前。

◆更换永久起搏器时的过渡。

(刘军英 李文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