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和屈曲型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和屈曲型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多发于5—12岁的儿童,成年人则少见。肱骨髁上骨折,引起前臂供血障碍之可能性极大,尤以伸直型骨折为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肱骨髁上骨折(humerus condyle fracture)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临床表现

伤后局部迅速肿胀,疼痛,功能丧失,压痛点明显,完全骨折者很易查觉骨折摩擦征。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多发于5—12岁的儿童,成年人则少见。因受伤机制的不同而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两种不同类型的骨折。两型骨折的局部表现不同,移位方向相反,整复与固定方法有原则的区别(图2-13~图2-16)。

图2-13 伸展型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图2-14 伸展型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图2-15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图2-16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伸直型:占肱骨髁上骨折的绝大多数。是由跌倒时肘半屈位以手撑地而伤。骨折线多为横形或小斜形,骨折线自前下方斜向后上方,骨折远端向后向上移位,近侧端向前移位而突向肘前窝。

屈曲型:较少见,多为跌倒时肘屈位臂内收、肘尖着地而伤。或为直接暴力,由肘后向前方击撞所致,骨折线多自后下方斜向前上方。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近端向后移位。无论伸直型或屈曲型,由于暴力的作用,骨折远端均可能有向内或向外的侧方移位。此外,若暴力较小,可形成青枝型骨折。伸直型者,则表现为掌侧骨皮质断裂,骨折部向掌侧成角,屈曲型者,则表现为背侧骨皮质断裂,或掌侧骨皮质皱起。肱骨下端之前倾角加大,>50°。肘部有丰富的血管网,故骨折后肘部之淤血肿胀大都很严重,很易发生水疱。

肱骨髁上骨折,引起前臂供血障碍之可能性极大,尤以伸直型骨折为著。其原因大都由于近侧骨折端对血管的直接压迫或刺激。过大之血肿导致肘前深筋膜下的胀力过大压迫动脉等。前臂缺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骨折损伤神经者,常可伤及正中神经,其次是尺神经和桡神经。伤后则出现相应的征象。

检查:伸直型者,肘后突畸形,但仔细触摸肘三点之正常关系未变。这与肘关节后脱位不同,以资鉴别。肘前窝很易触知向前移位之骨折近端。屈曲型者,肘后平坦,肘前饱满。有侧方移位者,肘尖偏向一侧。

应特别注意检查前臂动脉搏动,末梢循环,手的运动与感觉等,以确定有无血管神经损伤。有血管损伤者,桡动脉尺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梢循环障碍。

正中神经损伤时,拇、示二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腕不能桡屈。桡侧3个半手指及手掌桡侧皮肤感觉障碍,日久则大鱼际肌萎缩。

尺神经损伤时,小指与环指的指间关节屈曲,掌指关节过伸,腕不能尺侧屈,各指不能分开及并拢。拇指内收障碍,小指与环指的尺侧半皮肤感觉障碍。日久则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桡神经损伤症状与体征见肱骨干骨折节。X线摄片甚为必要,区别骨折类型,观察移位程度,有助于鉴别诊断。注意勿将肱骨下端骨骺线误认为骨折。

(二)X线检查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三)治疗

1.无移位或移位小不影响功能者,可用三角巾或夹板固定屈肘位2~3周。

2.有移位骨折行手法复位,伸直型骨折屈肘位固定3~4周,屈曲型先行伸直位固定1周再改功能位固定2~3周。

3.肘部明显肿胀,皮肤水疱,皮下淤血病人,行尺骨鹰嘴牵引1~2周,消肿后改石膏外固定。

4.复位失败,或疑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应及时切开复位固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