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肱骨下段骨折

肱骨下段骨折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骨折线通过鹰嘴窝的骨折。伸直型骨折最常见,约占肱骨髁上骨折的95%,屈曲型骨折较少见,多发生于8~10岁的儿童。此型骨折,肘内翻的发生率最高。肱骨远端骺后滑脱,也称为低位肱骨髁上骨折,临床上应该特别注意,不要漏诊或误诊。对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应矫枉过正,使桡侧骨皮质嵌插并有轻微桡偏,内侧骨膜拉展或部分撕裂,以防骨折对位不稳,出现肘内翻。对桡偏型骨折切勿过度矫正。

肱骨下段扁宽,向前卷曲,与肱骨干长轴形成30°~50°的前倾角。其两端变宽,成内、外上髁,肱骨下段前后极薄,但内外髁则很厚,其内的骨松质较少。肱骨下段的滑车及小头,分别与尺骨的滑车切迹及桡骨头构成关节。当肘关节完全伸直时桡骨头与肱骨长轴位于一线,但尺骨则位于肱骨长轴之后。

肱骨下段两侧的隆起为内、外上髁,均为非关节部分,前者较大,居于较下之平面,并显突出;后者与肱骨小头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肱骨下段的横轴与肱骨干不相垂直而向内方倾斜,滑车略低于肱骨小头,同时鹰嘴的横轴与尺骨干形成一个小于90°的外侧角,因此,在肘关节伸直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外翻10°~15°,两者之间形成外偏角或提携角,前臂旋转时,此角更为明显(图6-3-22)。外伤后,如骨折整复不良或骨骺损伤,外偏角会减小或增大,形成肘内翻或肘外翻。

肱骨的两上髁突出,内上髁尤甚,位于肘关节之外前臂屈肌及旋前圆肌的总腱起于内上髁,其后下面尚有尺侧副韧带的一部分附着;外上髁则位于外前臂伸肌总腱的起始部。外上髁骨折后由于前臂伸肌群对肱骨外上髁的牵拉,肱骨块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翻转移位(图6-3-23)。

图6-3-22 提携角

图6-3-23 肱骨外上髁骨折后翻转移位

肱骨下段骨折包括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间骨折、肱骨外上髁骨折及肱骨内上髁骨折等。

(一)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骨折线通过鹰嘴窝的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发生率占肘部骨折的首位,多发于3~12岁儿童,5~8岁尤为多见。

1.病证解析

图6-3-24 肱骨下段前后剖面示意图

肱骨在人体骨骼系统中解剖结构比较独特,形似一把“铲子”,上段髓腔为管状,占肱骨长度的80%。肱骨下段扁而宽,肱骨髁上处于松质骨与坚质骨的交界处,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有一层极薄的骨板,所以髁上部位很容易发生骨折。肘窝内为滑车,外为肱骨小头,两者连成一体,并与肱骨长轴向前呈30°~50°的前倾角(图6-3-24),滑车略高于肱骨小头。当肘关节伸直时,肘部呈现10°~15°的携带角。

肘窝前方有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从肱二头肌筋膜下穿过,进入前臂(图6-3-25)。故当肱骨踝上骨折后,极易刺伤或压迫此处动脉和神经。

图6-3-25

2.骨折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根据暴力方向和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伸直型骨折最常见,约占肱骨髁上骨折的95%,屈曲型骨折较少见,多发生于8~10岁的儿童。

(1)伸直型骨折 儿童在跌倒时前倾,肘关节处在半屈位或过伸位,掌心向下触地,地面向上的抗力,由前臂传至肱骨下段,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上向下的体重力量,将肱骨干下部推向前方,形成伸直型骨折。X线表现为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远端向后移位,形成特有的畸形(图6-3-26)。根据暴力的来源及骨折远段移位情况,又可将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1)尺偏型:当暴力来自肱骨髁的前外方,肱骨髁被推向后内方而发生骨折时,内侧皮质骨首先受到挤压,产生一定的塌陷、移位,前外侧骨膜因近段向前外方移位而断裂,内后侧骨膜仍连续,但近段尺侧骨膜被掀起,与骨皮质分离(图6-3-27)。复位后,如固定不稳,远段则很容易再向尺侧移位。即使达到解剖复位,也会因内侧骨皮质的挤压缺损而向内倾斜。此型骨折,肘内翻的发生率最高。

图6-3-26 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图6-3-27 肱骨髁上伸展尺偏型骨折

2)桡偏型:当暴力来自肱骨髁前内方,肱骨髁被推向后外方发生骨折时,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挤压而缺损。后外侧骨膜虽保持连续,但被掀起与骨皮质分离,远段向桡侧移位。此型骨折即使不能完全复位,也不会产生严重的肘内翻(图6-3-28)。若手法为求解剖复位,矫正过度时,亦可产生肘内翻。

(2)屈曲型 当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到,肘后着地,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使肱骨髁上脆弱部断裂,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图6-3-29)。

图6-3-28 肱骨髁上伸展桡偏型骨折

图6-3-29 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

3.整复手法

伤后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髁部压痛时明显,移位严重者骨折近端穿破深筋膜突出于前侧,皮下形成“潜在开放性骨折”,肘部“靴样”畸形。肱骨远端骺后滑脱,也称为低位肱骨髁上骨折,临床上应该特别注意,不要漏诊或误诊。

儿童髁上骨折整复的基本原则是:对抗牵引下,首先纠正骨折端的侧方和旋转移位,然后纠正前后移位。

(1)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整复法

1)尺偏型骨折:患者仰卧,患肢外展,一助手握住患侧上臂,另一助手握住前臂,患肢前臂置中立位,肘关节略屈,两助手对抗牵引。术者手握骨折近端向内推,一手握骨折远端向外扳,两手相对挤压,直至远端的旋转和侧方移位得到纠正为止[图6-3-30(1)]。

矫正前后移位时,术者两拇指在肘后推远端向前,其余环抱近端前侧向后拉,同时远端助手牵引下屈曲肘关节,通常可听到复位时清脆的骨擦音[图6-3-30(2)]。此时,应注意用力不可过猛,以防止将远端过度推向前方,以致后侧骨膜剥离太广泛,导致骨膜下血肿,从而产生骨化性肌炎。

图6-3-30 尺偏型骨折整复手法

2)桡偏型骨折:患儿仰卧或坐位,一助手固定上臂,一助手牵前臂腕关节上方,向远端牵拉,术者站于患侧。牵引下,术者一手推骨折远端向内,一手挤骨折近端向外。先矫正侧方移位,然后以两手拇指横置或重叠于骨折近端前方,向后按压,其余四指于肘后提骨折远端向前,同时双手虎口扣住骨折端,使其不能再向侧方移位。之后令牵臂的助手,牵引下将肘关节屈曲,即可复位(图6-3-31)。

图6-3-31 桡偏型骨折整复手法

图6-3-32 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的外固定

(2)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复位法

患者仰卧位,一助手固定上臂,另一助手牵拉前臂,术者先纠正侧方移位,方法同伸直型骨折,然后用双手拇指于远折端前侧肘窝处向后压远端骨茬,同时其余手指托提近端向前交叉用力,矫正骨折端移位后,远端助手牵引下屈曲肘关节90°~100°,即可复位。在肘后的近端骨折处放固定垫一个,以防错位(图6-3-32)。

4.固定方法

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用上臂超肘关节小夹板固定。肘上的近肘处扎带须“打反折”,防止内外侧夹板向后移位,肘下扎带先内、外侧板“8”字形结扎,再环绕后侧板扎紧。患肢保持在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90°~120°的位置上,腕颈带悬吊固定。

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固定方法同伸直型骨折,固定体位为前臂旋前屈肘90°位。

5.临证提要

肱骨髁上骨折,整复是前提,固定是关键,功能恢复是根本。在注重整复和固定的同时必须重视早期的功能锻炼,使肘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复位前,详细研读X线片。对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应矫枉过正,使桡侧骨皮质嵌插并有轻微桡偏,内侧骨膜拉展或部分撕裂,以防骨折对位不稳,出现肘内翻。对桡偏型骨折切勿过度矫正。手法要轻、柔、稳、准,力争一次成功,不可反复进行,特别是青枝骨折中的尺侧嵌插型骨折,治疗时一定让尺侧骨膜断裂,嵌插拉开,以免继发出现肘内翻畸形。

骨折力争一次复位,若伤后再次移位者,如发现骨折远段仍向尺侧倾斜,可在骨折消肿减轻时期(7~10天)即骨折端粘连后再手法矫正尺偏尺倾。因为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儿童,故无论采用哪种手法纠正移位时,切忌猛牵硬压,骨折后反复粗暴整复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骨化性肌炎。

骨折后出现神经损伤者多为骨折压迫和挫损致伤,及时复位可解除压迫,功能多可自主恢复,volkmann缺血,常为压垫放置肘前或不当所致,一旦发现5P征,应立即手术操作,松解肱动脉,改善循环,促进神经恢复。

(二)肱骨髁间骨折

1.病证解析

肱骨髁间骨折属于典型的关节内骨折。较为少见,占全身骨折的0.5%左右,以青壮年多见。由于骨折块多粉碎,又称肱骨髁间粉碎骨折。又因骨折累及关节面,复位后不稳定,晚期常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或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

2.骨折分型

肱骨髁间骨折多由严重的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打击、挤压等)作用于肘部,也可造成,但较少见。当跌倒掌心或肘部着地时,尺骨鹰嘴半月切迹向肱骨下端劈裂,肱骨髁不仅与肱骨下端分离,且两髁间亦被劈裂,骨折线常呈“T”“Y”形,或其他粉碎的不规则形。临床常将肱骨髁间骨折分为五型:

(1)无移位型 骨折线通过滑车、肱骨小头与肱骨干;

(2)分离移位型 滑车、肱骨小头有分离,但无旋转,与肱骨干有移位;

(3)尺偏旋转伸直型 滑车、肱骨小头分离,在冠状面上,滑车连同内上髁向内旋转,肱骨小头连同外上髁向外旋转,肱骨小头多低于滑车,肱骨小头、滑车同时向后、内、上移位,此型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4)尺偏旋转屈曲型 滑车、肱骨小头分离,并分别向内、外旋转,滑车、肱骨小头同时向前、内、上移位;

(5)粉碎 肱骨下端关节面破碎三块以上者(图6-3-33)。

图6-3-33

3.整复手法

肱骨髁间骨折后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皮肤青紫瘀斑、肘关节伸直功能丧失,常呈半伸直、内翻和前臂旋前位。肘后三角紊乱,潜在开放骨折者,皮下可触及骨槎。

(1)分离移位型 患者仰卧,患肢外展70°~80°,一助手固定上臂,一助手牵患肢腕关节上方,顺势远端牵拉。当上下两端牵开后,维持牵拉力。术者站于患侧,以两手掌推挤内、外髁,使分离的两髁合拢复位以矫正骨髁间而分离和轻度旋转,再以两手虎口部紧扣两髁,保持对位。接着按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整复移位即可。

(2)尺偏旋转伸直型 患者仰卧,患肢外展70°左右,一助手顺势牵拉上臂,一助手牵腕关节上方,顺势向远端牵拉,并使前臂稍旋后。术者站于患侧,以两手握持内外两髁。待助手缓缓拉开骨折端后,以一手拇指推按外髁向内向后上推,其余四指提扳内髁向外向下,另一手握推肱骨干向内,同时令牵前臂的助手,在牵拉下,使前臂外展,即可矫正骨折远端的尺偏移位及内、外骨折块在冠状面上的内、外旋转和分离移位。术者再以两虎口紧扣内、外两髁,并压肱骨骨折近端向后,其他四指提拉骨折远端向前。同时,牵臂的助手,在牵拉下,使肘关节屈曲90°即可复位。

(3)尺偏旋转屈曲型 患者仰卧,患肢外展70°~80°,一助手固定上臂,一助手牵腕关节上方,顺势缓缓向远端牵拉。术者站于患侧,以两手握持肱骨内、外两髁,当骨折端牵开后,以两手掌推外髁,向内向上挤内髁向外向下。当两髁分离,旋转移位矫正后,以一手固定两髁,一手提肱骨干向前,以矫正前后移位。如复位后骨折端稳定,可将肘关节屈曲90°;如不稳定,可使肘关节屈曲35°左右,视其情况维持在稳定角度。

(4)粉碎骨折 此型骨折,往往移位严重,两髁骨块难以复位。骨折移位方向多属尺偏旋转伸直型,整复时也应选择该型手法,必要时辅以尺骨鹰嘴牵引,以维持复位后的稳定性。一旦骨折移位方向属尺骨旋转屈曲型时,则必须按尺骨旋转屈曲型手法进行整复。

4.固定方法

一般采用上臂超肘夹板固定,方法同肱骨髁上骨折,均为四块超肘固定,肘上扎带“反折”,肘下扎带先内、外侧板“8”字对扎,再环绕后侧夹板结扎。肘关节屈曲90°,三角巾或腕颈带悬吊。尺偏型不稳定者,可用尺骨鹰嘴牵引。在牵引维持固定下,早期进行肘关节活动以磨合关节面。屈曲型骨折屈肘固定不稳定者,可将肘关节固定于半伸直位,2~3周,再屈曲位固定2周;个别骨茬复位后不稳定者,可在相应部位加棉垫控制,如内、外髁骨折块旋转分离严重者,可在两髁处放置一压垫稳定骨折对位,并可每日对挤内、外侧夹板,使分离的两髁逐渐靠拢。

5.临证提要

肱骨髁间骨折为关节内骨折,整复要求达到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保持关节面的光滑和平整。应及早进行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利用尺骨鹰嘴骨半月切迹的摩擦作用,使肘关节的功能尽可能大的恢复。

在整复过程中,上下牵拉时,术者应以两手握持内、外髁,防止加大两髁旋转。否则,牵力越大,两髁越旋转,分离移位越严重。折端牵开后,维持牵拉力一定要适度,牵拉力过大,骨折端反而不易复位。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作伸屈手指、腕关节及握拳的活动,动静结合的功能锻炼始终贯穿骨折的整个过程,矫正残余移位,恢复关节面平整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粗暴伸曲,否则会欲速而不达,对于小儿的肘关节的骨髁间骨折,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免对肘关节的骨骺发育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又名臑骨下端外髁骨折、肱骨小头骨骺分离。是儿童肘部常见的骨折,发生率略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5~10岁的儿童,是累及骨骺的关节内骨折。

1.病证解析

在幼儿时,肱骨下端有四个骨骺:肱骨小头骨骺出现于11~17个月,内上髁骨骺出现于7岁,滑车骨骺有两个,于8岁时出现,外上髁骨骺于12~18岁时出现,常与肱骨小头骨骺相连,各个骨骺到16~18岁时才和肱骨下段呈骨性融合。1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有较多的骨骺而影响肱骨下段的坚固性。同时肱骨外髁处于骨骺软骨阶段,易发生骨折。

肱骨小头骨骺向前倾,其纵轴与肱骨干纵轴交叉呈30°~50°角。骨骺前侧几乎全被关节面覆盖,外髁的后侧为前臂伸肌群附着,这些肌肉的牵拉是骨折块移位的重要因素。

肱骨外髁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骨折块较小,不易捏拿,移位也较复杂,给整复带来困难。如骨折块有明显移位,致肱骨下段外侧缺损,可使肘关节结构紊乱,造成残疾。

2.骨折分型

肱骨外髁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由于暴力作用的大小和前臂肌肉的牵拉,骨折块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移位。按骨折移位的程度分为四度(图6-3-34):

Ⅰ度(无移位型):暴力作用较小,仅发生肱骨外髁裂缝或移位甚小,骨折较稳定。

Ⅱ度(侧方移位型):骨折块移位,骨折块位于桡骨小头和肱骨近段骨折面之间,骨折块向外前或后方移位,虽受前臂伸肌群的牵拉,但无出现90°以上翻转移位,复位后骨折会再移位。

Ⅲ度(旋转移位型):遭受暴力较严重,肱骨外髁骨折块尺骨半月切迹推向肱骨远端的后、外、上方,筋膜完全撕裂,骨折块从关节内脱出,且成翻转移位,肱骨外髁骨折块向外旋转98°~180°。

Ⅳ度(骨折脱位型):肱骨外髁骨折块向外、前方或后方移位,但同时合并肘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肘部软组织损伤。

图6-3-34 肱骨外髁骨折类型

3.整复手法

(1)无移位型 肱骨外髁骨折后,肘外侧肿胀明显,肘关节自主功能活动丧失严重,患者常将肘关节保持在半屈位,前臂放前贴于胸前。上臂超肘夹板,固定3周,做早期功能锻炼即可。

(2)侧方移位型 患者仰卧位,一助手固定上臂,一助手使前臂旋后,肘关节内翻使外侧关节间隙加大,腕关节背伸,使其伸肌放松。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持前臂,一手拇指推挤外移的骨块向内、前方复位(图6-3-35)。

图6-3-35 肱骨外髁侧方移位型骨折推挤复位手法

(3)旋转移位型 患者仰卧,一助手固定上臂。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持前臂腕关节上方,使肘关节微曲,并使前臂外旋,使桡侧伸肌放松。另一手拇指,轻轻研揉骨折局部,推散瘀血,摸清骨折块的移位方向和旋转程度。然后,以拇指内缘推挤骨折块内前缘向后,并使其绕过骨折外髁嵴,接近原关节囊的裂口处。另一手再用拇食二指,在肘后摸清骨折端骨棱,加压使其外翻复位(图6-3-36)。

图6-3-36 肱骨外髁旋转移位型骨折复位手法

(4)骨折脱位型 首先应复位肘关节,因肱骨外髁骨块与桡骨小头关节正常,由于是肱尺关节的改变导致了骨折块的移位增加,所以股骨外髁骨折常随脱位的纠正而复位,外侧加用合骨垫。

4.固定方法

(1)无移位骨折,上臂超肘夹板固定3周,腕颈带悬吊。

(2)有移位骨折,由于肱骨外髁骨折不稳定,常在外上髁处加用合骨垫,常用肘关节半伸直夹板固定,长度自腋至腕,于肘关节处有活动轴将上臂和前臂部分连在一起,便于脱位向后弯曲成角,扎带5根,用于肘上下各2根,正对肘关节1根。

5.临证提要

肱骨外髁骨折,要求一次性、准确的复位和固定,在整复前仔细阅片,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骨折块旋转移位的立体图像。在整复时手部要轻揉推散骨折处的瘀血,摸清骨块和翻转的骨棱,任何反复整复和固定都可加重软组织的损伤,引起肘外翻等并发症。

骨折整复时间越早越好,一般不要超过8天,早期整复时骨折块有自然的恢复能力,时间越久恢复能力越小,加之周围血肿机化、粘连,会给整复带来困难。

翻转移位骨折复位时,一定要先将骨折块向后推挤,使其超过外髁嵴,然后才能复位。

(四)肱骨内上髁骨折

1.病证解析

肱骨内上髁为肱骨内髁的非关节部分,有前臂屈肌腱、旋前圆肌和肘关节内侧副韧带附着。其后为尺神经沟,尺神经紧贴此沟通过。内上髁骨化中心于5岁时出现,17~20岁闭合,当骨化中心尚未与相应的肱骨髁融合前,期间的骨骺板为对抗韧带和肌肉牵拉力的薄弱点,容易产生撕脱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肘部损伤,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10%。多发于儿童、少年,尤以7~15岁多见,多有严重移位。

2.骨折分型

跌倒时肘部处于伸直过度外展位,手掌着地,前臂屈肌群骤然收缩,肱骨内上髁被屈肌群牵拉而撕脱。也有直接暴力打击或碰撞于肱骨内髁处而产生骨折者,但较少见。根据骨折块移位情况可分为四种骨折类型(图6-3-37)。

图6-3-37 根据骨折移位分四种骨折类型

Ⅰ度:裂纹骨折,或仅有轻度移位。因外力较轻,部分筋膜断裂。

Ⅱ度:骨折片有分离,或伴随有轻度旋转移位,筋膜未完全断裂,移位不大,骨折片仍位于肘关节以上。

Ⅲ度:骨折块旋转移位,且被嵌入肘关节内,由于患肢遭受强大的外翻力,使骨折块从内侧关节囊破口处被负压力吸入关节腔内,骨折块在肱骨滑车和尺骨半月切迹关节面内被紧紧钳夹住,且常有骨折块骨折面朝向尺骨半月切迹的旋转移位。

Ⅳ度:肱骨内上髁旋转移位,合并肘关节向后或桡后侧脱位,易合并尺神经损伤。骨折面多朝向肱骨滑车。诊断此型骨折应格外仔细,以免整复时骨折块被钳夹在尺骨半月切迹和肱骨滑车之间,转为Ⅲ度骨折。

3.整复手法

伤后肘关节内侧肿胀、疼痛、瘀斑,可触及锐利的骨折棱面及活动的骨折块。

Ⅰ度骨折 患肢屈肘90°,用上臂超肘夹板固定,腕颈带悬吊于胸前即可。

图6-3-38 以拇指在内上髁周围按摩使局部肿胀消退

Ⅱ度骨折 患者仰卧,屈肘45°,术者以拇、食二指固定骨折块,拇指将骨折块向内、后、上方推挤,使其复位。如果骨块翻转移位大于90°,则改为患肢屈曲90°,前臂旋前,腕及掌指关节自然屈曲。术者一手握患肢前臂,另一手置于肘部,先用拇指在内上髁周围轻轻按摩,以驱散瘀血(图6-3-38),然后摸清骨折块,由远端向近端、由掌侧向背侧将骨折块翻转过来,再自下而上推挤骨块使其复位。

Ⅲ度骨折:手法一:患者仰卧,助手固定上臂中段。术者一手握患肘,一手持患指,使肘关节伸展,前臂极度外旋。而后慢慢向远侧牵拉,在患者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拉手指,并使指间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猛然强力过伸。同时,握肘部的手用力上托,并向内推肘关节,迫使肘关节内侧间隙张开,使前臂屈肌紧张,将卡入关节腔内的内上髁骨块拉出(图6-3-39),变Ⅲ度骨折为Ⅱ度骨折,然后按Ⅱ度骨折处理。

图6-3-39 牵拉伸展嵌入缓解复位法

手法二:三伸复位法,使患者伸肘、伸腕、伸指位,一助手固定上臂在患侧一手握持肘部,一手握腕部保持“三伸”姿势下,将前臂内旋外展,使肘关节极度外翻,肘内髁分离张开,以屈曲拨伸的力量通过前臂屈肌群的牵拉,将骨折块从鹰嘴切迹内脱出,可再按Ⅱ度骨折,推挤骨折片向后、上方屈曲肘关节90°即复位。

Ⅳ度骨折 先整复肘关节脱位,即两助手分别固定患肢上臂和前臂,将前臂外旋内收前臂使肘内侧间隙变窄,防止骨折块嵌入关节内,术者在保持外旋内收位下,一手握上臂向后推,一手将前臂向前拉,先矫正肘关节后脱位,再整复侧方脱位。使骨折转化为Ⅰ、Ⅱ度骨折,然后按Ⅰ、Ⅱ度方法处理。

4.固定方法

在骨折块前下方放置一半月形固定垫,缺口朝向后上方,胶布固定,屈肘90°,前臂中立位或旋前位,用上臂超肘关节小夹板固定。

5.临证提要

肱骨内上髁骨折为关节内骨折,Ⅰ、Ⅱ度骨折移位不大,预后较好,但肱骨内上髁是前臂屈肌总腱的附着点,要循序渐进地锻炼伸肘功能。

肱骨内上髁Ⅲ、Ⅳ度骨折整复时,必先将卡在关节内的骨折块拉出关节,使其转成Ⅰ、Ⅱ度骨折,然后按Ⅰ、Ⅱ度处理,因肱骨内上髁骨折块较小,活动度大,容易移位,应加强复诊观察,随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

整复肱骨内上髁骨折时,手法要轻、柔、稳、准,避免反复整复,且要特别注意骨折块不要偏向后方,以免损伤尺神经或形成尺神经沟狭窄,对合并尺神经损伤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