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学对血液的认识

中医学对血液的认识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认为,血液是在心气推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的红色液体,由营气和津液组成,具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它内注于五脏六腑,外滋于四肢百骸,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饮食营养的长期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的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血液是在心气推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的红色液体,由营气和津液组成,具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它内注于五脏六腑,外滋于四肢百骸,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首先,对于血的生成,中医学认为,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所说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充分说明了脾和胃(中焦)的运化功能在生成血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于血液的生成过程,则又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生为血。如《灵枢·邪客》在论述营气化生血液的功能时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营卫生会》中更强调了肺在化生血液中的作用,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所以饮食营养的优劣和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饮食营养的长期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的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因此《景岳全书·脾胃论》云:“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此外,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盛,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有“精血同源”之说。故《病机沙篆·虚劳》又云:“血之源头在乎肾。”

其次,血的运行,中医学认为,血液是在心气推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内注于五脏六腑,外滋于四肢百骸。如《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血液的循行,还与其他某些脏器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密切相关,如肺的宣发和朝会百脉,肝的疏泄等,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的统血和肝的藏血等,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

中医学认为,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这是对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简要概括。《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是进一步阐释了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必须依赖于血所提供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