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原来有支气管炎症这次查有结节

原来有支气管炎症这次查有结节

时间:2024-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少见的以细支气管炎症和慢性鼻窦炎为特征的疾病。现认为DPB可能是Kartagener综合征中的一种特征性表现,由于先天因素,纤毛发育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及加上长期慢性感染易并发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肺间质内泡沫状组织细胞沉积高度提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但这也不是只见于该病,同样可以在一些肺常见的病变中看到,如肺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症。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少见的以细支气管炎症和慢性鼻窦炎为特征的疾病。1983年Homma等首先报道,该病多见于亚洲,尤其是日本成人,中国当属罕见,欧美则更为罕见。

目前该病病因不清,DPB的发病可能与遗传、体质、感染有关。除了DPB好发于亚洲尤其是日籍成年人外,迄今已报道了6个家族中同胞发生DPB的病例。DPB与HLA抗原B54(人类白细胞抗原B54)有高度相关性,CWL和MCI(新的HLA-DR相关抗原)也轻度增高。感染因素:DPB患者80%以上合并或既往有遗传因素较强的慢性副鼻窦炎,冷凝集试验阳性。另外,近年来,关于Kartagener综合征伴有DP报道逐渐增多,Kartagener综合征是不动纤毛综合征中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症、副鼻窦炎及内脏转位三联征,该病在前章节中提到。现认为DPB可能是Kartagener综合征中的一种特征性表现,由于先天因素,纤毛发育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及加上长期慢性感染易并发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咳脓性痰、呼吸困难以及气流受阻,多数患者合并慢性鼻窦炎。查体可以发现呼吸音降低伴粗的爆裂音或喘鸣,杵状指不常见,但如出现可提示本病。特征性实验室表现为冷凝集试验持续升高,但支原体肺炎的检测阴性。常有白细胞计数和血沉升高。肺功能显示明显的阻塞性通气障碍,也可以合并轻中度限制功能障碍。

胸片特征为弥漫性细的(直径5mm)、边界不清的结节阴影,肺底最明显,对称分布。还可以见到肺膨胀过度,在晚期可见柱状支扩。HRCT的表现包括小叶中心性结节、细支气管增厚和扩张以及外周气体滞留(图5-8A)。小叶中心性结节边界不清,直径5mm,它们可以与细支气管的远端分支结构相连,形成特征性的树发芽征。在末期,可以见到结节的囊性扩张。

病理组织学有如下特点:巨检可见双肺表面弥漫分布多个细小灰白色结节,触之有细沙样,颗粒样不平感;切面可见广泛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结节,有时可见支气管扩张。经纤支镜肺活检(TBLB)只有1/3获阳性结果,开胸肺活检才能得到满意标本而确诊。同巨检一样,显微镜下DPB双肺弥漫性分布,并定位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病变累及细支气管的全层,故称之为“泛”。主要特点为细支气管全壁炎,管壁增厚,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巨噬细胞呈细支气管中心型浸润,淋巴滤泡形成,肉芽组织及瘢痕引起呼吸性细支气管闭塞,继发支气管扩张。肺泡间隔和间质可见泡沫样细胞改变(图5-8B)。肺间质内泡沫状组织细胞沉积高度提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但这也不是只见于该病,同样可以在一些肺常见的病变中看到,如肺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症。

图5-8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A.CT呈全肺小叶中心性结节影;B.下方支气管呈全层炎症,周围肺泡腔及肺间质继发性泡沫样组织细胞沉积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DPB的最终可进展为进行性呼吸功能衰竭,伴反复细菌感染,常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该病通常进程缓慢,未治疗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25%,在疾病的进展期,患者因慢性呼吸衰竭和肺心病而死亡。有报道呈经红霉素治疗后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