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因药物的原料有哪些

基因药物的原料有哪些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药物基因组学多态性与疾病对药物相关性研究已广泛开展且进展很快。虽然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给我们指明了合理安全用药的前景,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方面还知之甚少,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不管在技术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采用以药物基因组学为导向的个体化用药仍存在许多问题。要将药物基因组学的信息转化为医学成果,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个体化用药仍需时日。

临床医生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可比性相当的患者,疾病相同,给予的药物相同,剂量和剂型相同,但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不同;少数情况下即使血药浓度相同,疗效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效应即称为药物的个体差异。

血压病为例,笔者接诊一位高血压病患者,要求服用最安全可靠的降压药物,不必考虑经济问题。她曾先后使用氯沙坦钾(科素亚)、氨氯地平(洛活喜)、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后又在中途试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等多达十几种“好药”“新药”,或单用或多药联合使用,效果都不理想。后来听人介绍,试用了一种较便宜的药物“降压欣”,效果满意,多年来一直处于稳定降压状态。然而该药在其他患者中使用,却未达到如此满意的效果。

另一位高血压病患者,家中已有多位亲人因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年早逝。现在他也进入中年,但血压一直控制不好,精神比较紧张,要求使用降压效果最好的药物控制,不必考虑经济问题。但先后服用了十几种药物均不理想。后来经病友推荐,发现较便宜的尼群地平对他效果最好,单独使用就能获得基本平稳降压,患者非常欣慰。但尼群地平对其他患者却并不都是这样有效,这就是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

现行用药模式其适应证和剂量是依据临床多数人的试验结果和平均值来设定的,但由于基因多态性的缘故,任何一种药物的疗效,在人群中都不会是100%。大部分药物在正确使用情况下,总是多数人效果好,少数人效果差,极少数人甚至出现相反效果,罕见情况下若监护不当,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然而目前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法确定谁是属于多数人,谁是属于少数人,谁是属于罕见情况。WHO研究统计显示,全球每天医生开出300万份无效或错误处方,可能与此亦有一定关系。

药物从摄入体内到排出体外的整个代谢过程极其复杂。药物遗传学差异、药物基因组学多态性以及由此编码的药酶多态性,加上药物靶位基因多态性、药物转运基因多态性等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使得药物在不同个体中出现可能是显著不同的药物效应。在少数或罕见的个体中,出现与药物预期效应完全不同的结局。药物反应的这种个体差异是临床药物治疗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只有根据个体的药物基因组学差异,选择适宜药物,或调整剂量,才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这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药物基因组学多态性与疾病对药物相关性研究已广泛开展且进展很快。在检测基因技术方面已开发出了各种专用技术,只需少量样品就可以为大量基因提供高通量、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异检测,可以较快地确定一个基因多种差异的位置和结构。基因芯片是将大量已知序列的DNA探针固定于支持物表面上,然后与DNA样品分子进行杂交,根据碱基配对原理,可迅速获取样品系列信息而作出药物和疾病基因诊断。由于通常使用硅芯片作为固定支持物,且采用计算机芯片技术,故称基因芯片。未来患者可以带上一张自己独有的基因卡或基因图谱,医师根据基因卡上的信息,综合作出疾病诊断,并按照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开出适合基因的治疗药物,即基因处方。基因处方中的药物是患者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目前药物治疗学正经历着一场由经验用药到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用药的变革之中。

我国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可用于小儿耳聋基因筛查检测,以预防药源性耳聋。我国还研制出了世界首张针对具体疾病如高血压的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该芯片可直接检测药酶和药物受体基因变异,医师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患者用药剂量或选择适宜药物,大大提高了疗效,显著地减少了患者的ADRs。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芯片已逐渐扩大应用到除高血压以外的哮喘、高血脂内分泌、肿瘤、溃疡病、精神病等患者。现在国内已有数家医院开展个体化用药咨询指导中心,通过检测患者的相关遗传基因,判断相关药酶、受体基因等变化,选择药物,调整剂量,获得了一定效果。

虽然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给我们指明了合理安全用药的前景,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方面还知之甚少,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不管在技术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采用以药物基因组学为导向的个体化用药仍存在许多问题。要将药物基因组学的信息转化为医学成果,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个体化用药仍需时日。目前,仅在耳聋易感基因检测方面取得比较好的预防效果,在高血压、癌症、精神疾病以及存在遗传性代谢性缺陷方面的个体化治疗只是取得了某些进展和成就。因此除了研究机构和条件比较好的医院,对大多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来讲,当前我们还是要立足于现有的技术和长期积累起来的用药知识进行个体化合理用药,这才是当前理想的治疗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