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烧伤后的发病机制

烧伤后的发病机制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烧伤后MODS由多因素诱发,除严重烧伤的直接损伤外,缺血再灌流损伤是首要发病因素,临床分析表明相当部分MODS病人早期有明显休克表现,近年来更发现按现行复苏方案治疗的病人,特别是延迟复苏者,即使渡过休克期,多伴有一段期间的“隐性休克”,遗留缺血缺氧性损伤,为以后并发MODS埋下了祸根。烧伤后引起MODS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感染。烧伤后发生MODS的机制并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普遍认为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其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

烧伤后MODS由多因素诱发,除严重烧伤的直接损伤外,缺血再灌流损伤是首要发病因素,临床分析表明相当部分MODS病人早期有明显休克表现,近年来更发现按现行复苏方案治疗的病人,特别是延迟复苏者,即使渡过休克期,多伴有一段期间的“隐性休克”,遗留缺血缺氧性损伤,为以后并发MODS埋下了祸根。复苏过程中,原来因低灌流而缺氧的组织重新获得氧供给,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使酶系统受损等,是再灌流损伤的重要原因。再灌流损伤机制还与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细胞内钙超载、ATP缺乏等有关。

烧伤后引起MODS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感染。除创面感染外,肠道是重要的细菌来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诱发MODS的感染因素中,内毒素起重要作用,烧伤后内毒素血症早于菌血症,内毒素具有损害组织和器官的多种作用,激活补体和凝血纤溶系统,抑制免疫功能,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形成复杂的炎症网络,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脓毒症,进而发生MODS。

严重烧伤并发休克,发生缺血再灌流损害,可视为第一次打击,损伤严重者可于伤后迅速发生MODS;或激活炎性细胞,使之处于“激发状态”(pre-primed),此后,若病情好转,则炎症反应消退,损伤组织得以修复;如果遭遇另一致伤因素,主要是感染,构成第二次打击,则使“激发”的炎症细胞剧烈反应,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作用于靶细胞后,产生新的介质,形成级联反应(cascade)。

烧伤后发生MODS的机制并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普遍认为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其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在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许多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发病过程,彼此交错的炎症介质网络,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起抑制作用,形成许多正负反馈环。起促进作用的有TNF、IL-1、IL-6、IL-8、IL-12、TNF-γ等,起抑制作用有IL-4、IL-10、IL-13、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在全身炎症反应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起核心作用,许多炎症介质都需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使微循环障碍;炎性细胞(主要是粒细胞和血小板)须与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黏附,才能聚集、游走,向各个器官浸润,然后发生呼吸爆发产生氧自由基、释放溶酶体酶、炎症介质等,导致实质细胞损伤。烧伤后血管舒缩障碍,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细胞水肿,血液呈高凝状态、导致微血栓形成。同时体内蛋白分解,发生持续高代谢。这些都促使发生MOD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