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祖国医学对痛风有何认识

祖国医学对痛风有何认识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祖国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可追溯至东汉末年,《黄帝内经》把痛风列为痹证,并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预后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现代医学所说的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导致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为临床特点。

祖国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可追溯至东汉末年,《黄帝内经》把痛风列为痹证,并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预后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但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在其他的中医典籍中所论述的“痛风”都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痛风,两者并不是同一种疾病。现代医学所说的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导致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为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以急性关节炎和慢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应属于中医的“痹证”、“历节”、“白虎历节”或“脚气病”等范畴;以尿路结石、肾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属于“淋证”、“腰痛”的范畴;以肾脏病变为主要表现时,属于“腰痛”、“水肿”、“关格”的范畴。

痛风之名,始于金元。元代名医朱丹溪(1281-1358年)最先提出“痛风”的病名,他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症是也”。金元时期另一位名医李东垣指出:“痛风者多属血虚,然后寒热得以侵之”。明朝李梴撰《医学入门·痛风》:“形怯瘦者,多内有血虚生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日历节风;甚如虎咬,日日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清朝俞嘉言所著的《医门法律·痛风论》指出:“痛风也名白虎历节风,实则痛痹也”。

临床上痛风多呈发作性,多由疲劳、情志内伤、厚味多餐或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诱发,发作时表现为某一局部剧烈疼痛,甚则背不能动,或手不能举,或足不能履地,并且有日轻夜重和转移性疼痛的特点,经休息和治疗后虽可获得好转,但时发时止,日久可致受损部位出现肿胀、畸形,恢复较为困难,甚至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危重症状。

提示:祖国医学对痛风也早有认识,但与现代医学痛风的概念有所不同。中医的“痛风”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痛风性关节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