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南海人的文化服务

新南海人的文化服务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南海区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南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摸索一条让“新南海人”融入南海、认同南海、热爱南海的途径。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更是影响公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新南海人的文化服务_文化引领——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

第四节 增强归属感:新南海人的文化服务

南海区目前常住人口有250万,其中户籍人口120万,外来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一半多。对于拥有如此众多外来人口的城市,如何解决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使得他们融入南海、融入社区,就成为考验南海区社会管理智慧的重要课题。对此,南海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在外来务工人员最低工资标准、住房保障、教育和社会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重要的支持。但是,文化的隔阂、习惯的差异和心理的隔膜,并没有因为物质的改善而得到克服,如果没有从精神层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土居民之间的隔膜,如果不能获得外来务工人员对南海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认同,则仍然无法获得对南海的认同。因此,只有从文化这一层次上,使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融入南海,才能使他们的“身”和“心”得到真正的安顿。为此,南海区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南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摸索一条让“新南海人”融入南海、认同南海、热爱南海的途径。

一、文化适应是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认同的基础

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其也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更是个人从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的过程。这涉及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转变过程。[8]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需要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层面对城市生活的全面融入和认同。但是,第一,由于长期以来,城乡生活的二元差异和社会公共资源对城市的倾斜,导致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底层和弱势,而且在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上也处于弱者的地位,既产生心理自卑,又受到城市人的歧视;第二,由于户籍障碍的存在和落后观念的制约,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到城市公共的文化资源,难以获得有效的自我提升,更难以获得与本土居民进行交流的平台,因而加剧了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困难。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服务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个庞大群体。南海区作为经济强区,其过半的外来人口更是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制度、历史和文化的诸多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却无法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近年来,随着民工荒等问题的凸显,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了工资以外,娱乐休闲、培训提高、城市认同等文化适应问题才是真正决定人才留存的本质问题。对于传统的中国农民而言,“有饭吃、有戏看”,“子女富贵”,“邻里和谐”,“有面子”就是幸福。说到底,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感不仅仅是经济富足,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交往的乐趣和下一代的发展,他们外出打工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生活幸福。因此,他们对工作的选择,往往也要考虑文化的因素。从经济发展方面而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满足,使外来务工人员愿意留下来,就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从社会稳定与和谐来看,只有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诉求,使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和文化,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这同样离不开社会组织从生活到心理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外来务工人员适应、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城市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有责任采取各种积极的举措,使外来务工人员尽快地完成适应城市文化的过程。[9]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适应,需要在消除文化歧视的基础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前者主要从文化素质的提升角度,使外来务工人员从学历、职业能力、礼仪习惯等方面获得提高,从而具有与城市人同等的文化素质,消除文化差距的障碍;后者则主要从心理的角度,对城市文化适应过程中由于自卑、落差、受歧视、孤独等问题进行咨询、辅导和调适,从而获得健康良好的心态。而这两者的实现,需要依靠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倾斜,需要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共建,更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搭建。从其根本而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以及外来工典型的树立,正是从公共设施、文化素质、人际融合及形象信心等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文化适应的必要举措。

二、外来工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

狮山松夏工业园区行政服务中心是广东省首个“外来工社区”,管理着狮山松夏工业园2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努力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与当地人同等的社区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在中心办理居住证时采集人口信息,利用这个平台信息共享,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该服务中心的三楼是一个漂乡驿站,里面设有生育文化展览区、文艺活动区、图书阅览区、多媒体体验区及网络体验区,室内整洁而温馨,为园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娱乐环境。一位曾在网络体验区体验过的外来务工人员说:“我平时有空就会过来这里上上网、看看书,这里周末的时候人还是蛮多的。这里的环境很不错,我们都喜欢来这边休闲放松一下。”[10]

这是南海实施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更是影响公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均等,不应该忽视在城市生活动的外来务工人员,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到城市企业和工业园区,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2011年9月26日,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以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常住地政府是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农民工文化工作切实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推动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同年11月南海区出台的《关于加强南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对南海过半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做出制度上的保障,从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3个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的文化适应服务做出具体规定。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为重点,从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活动打造3个方面,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保障。

1.完善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活动平台

一是切实抓好集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从2011年起,每年支持3~5家(个)企业或工业区开展“六个一”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设一批以“六个一”(谱一首厂歌、办一份厂报、设一个宣传橱窗、建一个员工活动室、树一种企业精神、建一支文体团队)为主要标准的企业文化示范单位。二是通过区域联合团工委促进10家企业实现共用共享图书馆、运动场、多功能室等活动设施。三是每年在规模以上企业和社区建设藏书量达2 000册的市级职工书屋30家,实现晚上开放,方便外来务工人员阅读。

2.加强企业文体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贴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

一是通过引导企业文艺表演队、体育健身队、文艺创作队等,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层次和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同时,组织外来务工人员演家乡戏、唱家乡歌,为其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二是依托镇(街道)文化站、职工书屋等阵地,积极开展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健身等培训,充实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

3.增强南海社区文化节的辐射力度,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一是探索南海社区文化节与南海区职工艺术节、家庭文化活动的融合,开展万人长跑、家庭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同时,每年结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优秀文化作品、青工艺术团进企业、进村(居)展演活动。二是每年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免费的优秀电影不少于100场,改善和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2011年,作为外来工社区文化建设的试点,狮山镇成功举办了南海首届产业文化节,企业员工享受了一场精彩丰盛的文艺大餐。2012年,狮山镇以2 000多家企业为平台,举办狮山产业文化节,让企业员工参与各种文娱活动、文艺赛事,真正地让员工享受到文化带来的乐趣。狮山文化品牌引领本地区的发展,以文化为抓手,促经济的腾飞,促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多元素结合的文化,通过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现代产业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结构,提升狮山的城市环境、人文环境。各种文化活动,如激情高歌创业路、企业达人秀、企业员工征文大赛、摄影大赛、企业员工红色之旅、产业升级之旅等,打响了狮山产业文化的招牌,通过活动的举办,形成了文化留人的良好反响,并通过打造民间文化社团,反哺产业工人。

三、提升外来工文化素质

2002年,中专生李思诚从湖南老家醴陵来到南海“闯世界”,进入狮山某家电公司。从一线生产工人做起,9年不懈拼搏,让他坐上了生产主管的位置。“佛山制造业这么发达,一名技术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赢得机会的。”在李思诚看来,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抱怨自己只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没有事业发展空间,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把手里的工作当成一份事业,也就没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李思诚的9年南海时光,“充电”不停歇:到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学艺;参加南海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组织的外来工技能培训;在社区义工的引导下读过大量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书籍,等等。“只要你真正想提升自己,想做一个素质全面的外来工,在南海,你总能找到渠道,也能找到机会。”[11]李思诚的话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才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可,才能在城市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李思诚的话也道出了一个事实,南海不断创造机会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提升提供机会和渠道。他所处的狮山,正是南海提升外来工素质教育的重要试点,其中,以提高工业园区工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为主要目标之一的狮山树本市民学校,近年来就大力实施市民“提素”工程,为狮山市民群众、企业员工、外来工及其子女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包括电脑培训班、暑期兴趣培训班、企业员工心理辅导班等,尤其注重外来工及其子女,提供技术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培训和辅导,有效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

事实上,不仅作为试点的狮山做得出色,近年来,南海全区由于外来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南海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意义也就越来越突出,南海区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综合素质,以更好地进行区域社会管理。一是依托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和镇(街道)的成人学校等阵地,深入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开展职工免费职业技能“阳光行动”培训,定期开办各种职业技能资格培训班。二是开展青年员工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 000名青年员工,提升青年员工的技能,充实其文化内涵,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水平。三是落实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进一步开展创建“星级”女职工业余培训学校活动,利用“提素质强能力”大讲堂对外来女职工进行培训。南海区不断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机制,做到镇(街道)、部门、企业和社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培训工作机制。四是针对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培训班和暑期义教,减轻年轻外来工的负担,并帮助外来工子女在南海更好地成长、认同南海的城市文化。如狮山的树本市民学校,就开设暑期兴趣培训班,其中外来工子女有50多人。“树本关爱·情暖狮山”外来工子女暑期义教活动,为期20天,共有8家企业近150名外来工子女报名参加,义教活动内容包括“七彩课堂”义教,爱国主义教育、城市升级之旅等。此次义教活动解决了外来工子女暑期看管和学习的难题,帮助他们成长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文明和谐狮山的城市魅力。

南海区还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通过加强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素质。通过工会大讲堂、妇女学校和青年干部培训等平台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一是加强工会干部的文化教育力度,从2011年起,用3年时间,对5 000多名规模以上企业工会干部进行一次轮训,通过其对所在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二是每年举办工会文明大讲堂系列讲座50期,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当中的党员及先进分子,成立“外来务工人员讲师团”,发挥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在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开展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宣讲活动。探索利用网络载体,建立“网上学习会所”,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搭建高效率的学习平台。定期把学习资料放到网上,让外来务工人员上网自行学习,学习后进行网上签到,克服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工学矛盾。结合青年和妇女的特点,以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知识为主要内容,每年举办50场讲座,对青年和妇女开展疏导和咨询,缓解青年、妇女的心理压力

此外,通过志愿服务文化义工等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兴趣培训,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外来工文化上的作用。如罗村志愿者服务总队联合团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外来务工青年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巾帼志愿者联同团委展开了关于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义务培训的可行性讨论,在授课老师、授课场地、信息发布等前提条件都得到落实后,决定成立罗村外来务工青年义务培训营,由志愿者总队提供师资,义务为外来务工青年进行英语、粤语、计算机、文秘知识、医学常识、安全常识等系列培训课程

四、搭建文化融合平台

在第一届名为“一封家书”的孝德文化节上,主持人读完一位外来工写给远在四川老家养母的家书后,在场的很多人都被感动得留下了泪水。后来,罗村街道办把这位母亲请来与自己的孩子团聚。几年后的今天,这个感动的瞬间依然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说起外来工,安文江说八九年前,他曾因为个别村挂牌不让外来工进而“骂”过罗村,但5年前孝德文化节开办后,特别是他参加了外来工一封家书的评选活动后,他改变了看法,“罗村已经让更多的外来工看到,罗村没有把他当外人。”

像罗村这样,将外来务工人员的纳入村(居)、镇(街道)的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文化共享共建,搭建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交流平台,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认识,在南海遍地都是。比如大沥、里水、狮山等,都在搭建这样的平台。目前大沥现有居民约70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40万。40多万外来人口中,超20万外来人口处于流动就业状态,而公立学校里有一半的学生是外来人口。大沥正大力倡导建设“关爱共融、温情大沥”,体现在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相互共融,与本地人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等方面,而企业和社区是关爱建设的主战场。以服务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促进社区居民融合是大沥的主要做法。而作为外来工较为集中的狮山,企业也在不断地淡化外来工的身份标签,让他们真正能融进本地,甚至成为本地人。现在狮山举办的“百企篮球赛”、“送戏进园”等活动,企业管理者都积极参与,让外来工能和其他企业员工、村民们“玩到一起”,这样“他们的幸福指数会提高很多,心也安定很多”。这是狮山某企业的麦经理的心声。确实像他所说,在里水中心幼儿园工作的晓梅,虽然从湖南来到里水的时间不长,但因为经常参加当地政府和文体协会组织的各类活动,交到很多好朋友,很快就融入了本地的生活。“听到台下有那么多乡亲热情的掌声时,我觉得之前排练时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感觉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地方,而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外来者。”[12]

为促进“新南海人”与本地居民相互融合,努力为“新南海人”营造“南海是我家”的文化氛围,南海还大力倡导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里水镇总工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内部举办暑期留守儿童托管班,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生活,发挥企业在关心外来工子女方面的作用。而桂城“关爱基金”支持的慧爱教育机构则代表了社会组织的文化服务功能。作为专业公益组织,慧爱公益教育机构以提升外来务工子女的自信心为目标,通过提倡“全人教育”、城市与外来工子女混合活动的形式,克服外来工子女由于缺乏交流所导致的普遍不自信问题。子女的健康成长,让外来工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增强了对城市的认同,如平洲宏祥鞋厂工人的向爱民,就是在慧爱公益教育机构这一平台之下融入了南海。2010年因思子心切,她就和丈夫把儿子从四川老家带到了南海,并转到南海区平洲博雅学校读书,一家人终于团聚了。更令向爱民一家人惊喜的是,受桂城街道关爱基金支持的慧爱公益教育机构选中了儿子所在的班级,给小朋友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课程。“要自信,要快乐,要沟通,这些是儿子上了慧爱课程后常念叨的。”2011年6月30日,博雅中学170个外来工孩子迎来了本学期的汇报表演,即“桂城金牌导游图案大比拼”,向爱民专门请了假来观看演出。“看着儿子在台上跳街舞,他一直笑一直笑,觉得自己真的爱上了南海这个城市。”[13]

此外,南海去还开展了创建村(社区)工联会文化服务示范点工作,文化服务示范点每个季度开展1次以上的文化讲座、二手文化用品交换或好人好事评比活动等;拓宽社区工会志愿者的帮扶内容,开展文化帮扶活动,加强本地居民和“新南海人”的沟通和融合,形成互助友爱、相互提升的融洽氛围,在8个镇(街道)各选定1个社区进行试点工作。

五、典型示范,立形象树信心

先进外来务工人员典型的树立,对于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形象,发挥示范榜样作用,带动外来工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先进典型的评选活动,既可以显示当地政府、企业对于外来工所做贡献的感谢,让外来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于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和关爱外来工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南海区在外来工文化服务中,尤其注重对先进典型的培育,通过培育和挖掘“学习在南海、创业在南海、文明在南海”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岗和青年文明号等评选活动,以发挥其示范作用,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南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评选过程中,注重外来务工人员的先进性和普遍性,如“十佳新南海人”分别是勤恳的服务之星黄坤、环保天使陆国武、乐善大使沈立梅、智取达人黄其文、厚道的好领导曾明虎、壮志之士梁汉欲、年轻工程师陈文光、敦厚的信义者王宜彬、坚毅的硬汉王灵俊、创新开拓者周大勇等,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贡献、个人品德等方面,通过公众投票(短信投票和网站投票)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评选过程历经2个月,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的作用。

【注释】

[1]樵山潮人:《南海潮音——一个学者官员的村居调研手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2]樵山潮人:《南海潮音——一个学者官员的村居调研手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

[3]②陈初华:《这里“植”“根”文化——广东佛山南海大沥文化建设纪事》,第一章。

[4]陈初华:《这里“植”“根”文化——广东佛山南海大沥文化建设纪事》,第一章。

[5]梁君、陈显军:《公共文化消费与GDP关系的协整检验》,《商业时代》2012年第13期。

[6]韩海燕:《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消费经济》2012年第4期。

[7]孙墨笛、杨暄:《人民论坛杂志和本版开展的“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调查”显示 逾六成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昂贵》,《人民日报》2009年8月31日。

[8]张卫枚:《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城市问题》2012年第8期。

[9]张卫枚:《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城市问题》2012年第8期。

[10]王慧芳:《为流动人口打造平安幸福“新家园”》,《今日南海》2011年10月11日。

[11]周冬冬:《心系南海 身在吾乡》,《南方日报》2011年12月23日。

[12]王慧芳:《全民派对过千群众报名参与》,《珠江时报》2011年10月26日。

[13]周冬冬:《心系南海 身在吾乡》,《南方日报》2011年12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