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介入机制建设

文化介入机制建设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文化要素的评估工作,南海区单独设立了城市规划建设文化评价小组。工作小组成员由文化产业专家、人大代表、政协文化专家以及文化部门代表组成。这种通过文化介入前期规划,打造文化地标,彰显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形象,体现了南海决策者们开阔的文化视野。在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方面,南海区同样有先行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文化介入机制建设_文化引领——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

第一节 城市规范:文化介入机制建设

文化引领城市规范,在我们看来,就是在城市制度的基础上,将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本介入城市规划建设,通过完善组织、政策、财政、服务考核等保障机制,使文化真正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

一、文化评估建设,引领城市规范

城市规范的构建首先要建立城市形象建设、管理、推广的组织(或机构),强调这一机构的权威性和对相关资源的可支配性。通过制度形式的建设,使城市形象建设与城市文化资本的开发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建立设计标准及设计要点要求。通过政府运作与市场结合运作结合的方式,将城市形象推广开来,形成良性循环。

为贯彻实施《“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南海专门出台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文化介入的实施意见》,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各项建设工程,包括对重点项目、城市重点地区、城市重点历史街区的设计都制订了详细的建设及评估办法。

针对文化要素的评估工作,南海区单独设立了城市规划建设文化评价小组。工作小组成员由文化产业专家、人大代表、政协文化专家以及文化部门代表组成。主要是针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文化定位的准确性和设计方案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进行评估,并提出评估意见,这些意见将为规委会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在南海西翼标志性建筑——南海会馆的建设中,就集中体现了文化评估工作的重要性。2011年2月19日,南海区政府在香港举行了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来自港澳科技、旅游、规划等行业的知名人士为规划中的南海会馆出谋划策。

南海会馆,是打造“文翰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的重点工程之一。根据规划,占地约5万平方米的南海会馆定位为全球南海人的“文化殿堂、精神祠堂”,建设后,将成为历史上“大南海”区域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及社团在南海区回乡寻根、欢聚乡谊的重要场所。在座谈会上,广大港澳乡亲和专家学者围绕弘扬岭南文化的角度,针对这份八易其稿的南海会馆设计建议书纷纷发言,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整个建筑体现了岭南建筑特色和南海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南海新的文化地标。

一座现代建筑的设计,为何要大费周折,多次听取、征询社会各界、海外乡亲和国际专家团队的意见呢?南海区委区政府认为,目前南海的城市味道不足,城村混合,没有地方特色。一座有个性的城市,建筑外观也应当是有个性的,而不是“千城一面”,这个城市的个性其实反应的是城市的文化内核。作为大型地标式公共建筑的南海会馆建设,当然要反映出南海的岭南文化形象。这种通过文化介入前期规划,打造文化地标,彰显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形象,体现了南海决策者们开阔的文化视野。

设计方案较突出的有2家,香港的设计专家以岭南“桑基鱼塘”地貌形态为蓝本,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方案则囊括了八角宫灯、乐安花灯、祖庙牌楼、西樵观音文化等多种岭南文化图腾。为了让设计方案体现岭南文化特色,南海区先后10多次召集本土文化专家座谈研究,听取民间文化人士的建议,规划部门则多方搜集素材提供给设计单位,要求考虑在建筑方案中能够最好地演绎文化因素。南海会馆是岭南文化根脉的集中体现,就如同省政协委员、香港南海同乡总会理事长邓佑才在会上说的那样:不少海外侨胞回南海,就想看看老风俗、老历史,南海会馆承载着他们的思念。[2]相信融合了这么多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的南海会馆,落成开馆的那天,一定会让大家眼前一亮。

二、公众积极参与,强化城市文化建设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也不可忽略公众参与的问题。城市形象本身就是城市内外公众对城市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评价与整体印象。市民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反映着城市形象的建设强度,也是城市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象征。所以尽量挖掘市民这一人力资源能量的主体性作用,通过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吸引市民参与,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号召力,这样才有利于城市形象建设的开展。

南海也充分考虑到了公众的参与问题。南海决策者专门制定了重大建设项目文化要素的公众咨询制度。在重大项目的设计前期和设计阶段,区规划部门会同文化部门通过“南海一点通”网站、报刊、公示栏等信息检索和机构公示报审材料,向社会公众咨询项目选址是否合理,项目设计方案和文化特色方面的表达是否合适,对城市景观是否做出贡献或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社会公众就可在公布之日起7日内将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报刊和微博等渠道反馈给区规划部门和文化部门,然后这些意见和建议将成为规划审批的参考意见。

除此之外,在历史文化遗址及历史特色街区等的规划中,南海区还专门建立了专项规划技术文件库,为各类保护区的划定和建设区的控制范围制订保护措施和改造设计指引。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建设和保护开发方面,南海区都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在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方面,南海区同样有先行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位于西樵山下的松塘村,是远近闻名的“翰林村”,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松塘村为维护村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2011年3月底,经全体村民代表表决后,一致通过了《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村委员区子广老师透露,按照村规民约,老屋的修葺都要保持岭南古村风格,现在正委托中山大学制定《松塘村民居建设要点》,该要点出台后,村民们才能据此改建老屋。这与以往城市建设只考虑环境、绿化及建筑亮化、净化等元素有了本质不同。[3]

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保障城市文化建设举措

在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上,南海区也专门设立了南海建筑文化奖,鼓励建设单位在设计和施工时,积极挖掘和提炼岭南文化、南海文化等特色,为南海区的城市文化建设逐渐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建筑载体,为南海区的城市形象添上浓厚的文化色彩。

在财政投入方面,南海区同样积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在文化事业费的投入上,明确保证区、镇(街道)两级的文化事业费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还设立文化事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3个区域文化建设等重点项目统筹补贴。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设立引导基金,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建设的投资领域。在各镇的特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上落实补贴。

在社会力量的积聚方面,南海区也聘请了多名知名的文化专家学者,建立文化建设人才智库,为全区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考核制度上,施行激励机制。参照上级做法,对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落实文化发展行动计划,特别是重点项目的情况实行单独考核。人大代表、政协代表也参与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在政府工作创新奖中增加文化建设的项目。以上这些探索无不体现出南海区实施文化引领的决心和毅力,也实现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文化建设模式。

四、未来文化建设发展

与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相比较,现阶段,全国很多城市的文化规划都还处在以大型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旅游作为开发重点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改善环境,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作为城市营销的手段。对文化的认识还相对传统,但商业化的文化已经开始逐步介入其中。在未来的城市文化规划发展中,文化应该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城市文化规划将成为引领城市和社区发展规划的核心要素。

根据课题组成员调研所观所感,南海区的城市文化规划可以说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先知先觉并付诸行动。在下个阶段的发展中,南海文化改革发展还将继续加快推进文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市转型发展,促进环境再造和构建和谐幸福社会,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推行居民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建立包括财政投入文化建设绩效评估等。虽然文化融入城市生活的程度还不算深,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有了较好的趋势。随着改革的发展,南海的文化建设也会登上新的台阶。

在南海实际调研的过程中,还感受到了南海规划发展的某些问题。这些也是当今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各个部门在整体运作中交流合作不够密切,造成管理分割,这对文化规划中各个部门的有效协作有一定的牵制。二是在文化需求层面上,规划模式还比较单一,缺乏对文化需求的回应。在未来发展中,如何扩大各个部门的交流合作,应对文化需求的扩张,从而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南海未来城市发展需重点考虑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