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编辑加工中的“过”与“不及”

编辑加工中的“过”与“不及”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兰双 廖庆扬摘要:图书编校质量是图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编辑加工中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图书质量。从2005年3月1日开始执行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图书编辑出版的责任机制,并细化为图书的前期保障机制、中期保障机制和后期保障机制,在每一阶段,都有关于图书质量保障的具体要求。
编辑加工中的“过”与“不及”_现代出版的探索与创新

朱兰双 廖庆扬

摘要:图书编校质量是图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编辑加工中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图书质量。本文对目前图书编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加工过度;加工不够;编辑质量

图书质量包括图书的内文质量和印制质量两方面。正规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一般印制质量是没有大问题的,因而图书的内文质量,就成为衡量图书质量的重要方面。图书的思想内容、科技含量可通过图书的编校质量更好地体现出来,因此,图书编校质量不容忽视。好的图书,可以给人以启迪,授人以知识,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们愉悦,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反之,内容低俗、编校质量低下、印制质量粗略的图书只会贻害社会,误人子弟。而编校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编辑人员的素质。

编辑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很艰苦、很细微的工作。编辑人员通过默默地劳动把作者的劳动成果尽可能完美无缺地奉献出来,故有“为人作嫁衣”之说。从这个意义来说,编辑还是一种服务性工作,王振铎曾说编辑工作是“根据社会文化需要,按照指导方针,使用物质载体和技术手段,对精神产品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序加工,并缔构成一定的文化符号模式作为社会传播媒介的活动”。编辑加工书稿是其基本功能,编辑加工的质量对图书质量影响巨大。好的编辑人员能达到“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的境界。

而综观目前图书编辑加工情况,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过度加工。其表现:增添得过多,不需添加的成分添加了;删减得过多,不需删减的成分删除了;修改得过多,可不修改的地方或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全改了。另一种是加工不够,应该添加的不加,应该删除的不删,应修改的地方不修改。其加工的书稿有的完全是编辑人员的行文风格和用语习惯,“诠释”非要改成“解释”,“统摄”硬要改成“统领”;有的不管文学作品还是科技著作一律添加的主谓宾样样全,语言的灵性完全被抹杀了。

一、编辑过度加工及其体现

一是对于繁简字的用法。一些编辑人员对繁简字使用情况不熟悉,尤其一些地名和人名不考虑客观情况,一律改为简化字,如将“钜鹿”改为“巨鹿”,“杨闇公”改为“杨暗公”。古代的人名、地名都有其特定含义,原则上除了根据偏旁、部首可以简化外,其他基本不能简化。“钜”指一种钟,在古籍书中“钜鹿之战”指东汉时著名战役,不能简化。

二是对于近现代作家作品中的“底”字一律改为“的”字,“惟一”一律改为“唯一”,“骨董”全部改为“古董”,“得意洋洋”改为“得意扬扬”,不考虑作家的生活时代及作品的历史背景。近代作家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正是开始推行白话文的时期,其作品大都带有文化转型时的印痕,对这类词语尤其引文不得随意改动。

三是在法定计量单位及数字使用方面,二三十里改为20、30里,第三、第四非要改成第3、第4,带宽为10Mbps改为带宽为10兆,功率为200kW改为功率为200KW,距离为50000多米改为距离为50多千米。

造成这种过度加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主观方面:一些编辑人员认为自己改稿天经地义,不改反而是不负责任。经过他们编辑过的书稿,其语言习惯、表达风格完全是编辑人员的,而完全改变了作者的风格。如此过度加工,既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益,也违背了编辑人员的加工原则,甚至有时引起作者的极度不满,引起民事纠纷。

客观方面: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出版管理条例》,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这是出版单位必须执行的法律性条例。从2005年3月1日开始执行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图书编辑出版的责任机制,并细化为图书的前期保障机制、中期保障机制和后期保障机制,在每一阶段,都有关于图书质量保障的具体要求。同时,每年新闻出版总署和省新闻出版局对图书质量的抽查都对图书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一些编辑人员唯恐有差错,这也是过度加工原因之一。

要克服这种状况,一是要以书稿为本,即尊重作者,尊重原稿。修改之前要认真审读,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再编辑加工,遣词造句力求做到修改的准确和精当。二是严格遵守编辑人员职业道德,通过编辑加工把作者的劳动成果尽可能完美无缺地体现出来,具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服务意识。三是书稿中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必须正确,如果修改必须征得作者同意。

二、编辑加工不及及其表现

加工后的书稿错误多。编辑人员对主谓搭配、动宾搭配、介宾搭配等搭配不当不做修改,对句子成分残缺的也不处理。如“他的足迹执著地在西北这片厚土上徘徊”“骄阳浸湿了刑警的衣衫”“推动了我沉思的闸门”均为动宾搭配不当,应该修改,而编辑人员却未修改。

而如“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取消自查阶段,直接进入重点检查,不禁拍手叫好”“通过学习,使全体职工对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了初步的认识”等主语残缺以及谓语残缺、宾语残缺等问题也时有出现。如错别字、多漏字、标点符号错误、词语错误、语法误用等仍然存在,如“的”“地”“得”不分,“制定”“制订”不分,“做”“作”混用;成语错误,如“别出心裁”误为“别出新裁”“不容置疑”误为“不容质疑”“走投无路”误为“走头无路”等。另外,还有版面格式差错,有的图书书号不完整,有的扉页书名与封面书名不一致,有的体例不统一、相关项目不一致等。有的封面只有中文,没有汉语拼音;正文的版面格式前后不一致;注释的格式前后不一致;参考文献的格式不一致,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执行等。还有一些图书在插图和表格中出现前后标注不统一、图文叙述不一致等。这些差错严重影响了图书的质量。

造成这种状况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主观原因:编辑人员在加工书稿时,完全错误领会“文责自负”的原则,认为作者的文稿由作者负责,编辑人员不应修改;少数编辑人员对图书质量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唯图书效益为上,在日常编校过程中,不认真、不细致、忽视质量要求,只求快出书、急出书;个别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看不出书稿存在的问题或责任心不强。

客观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全国图书出版单位大都开始企业化运作。一些出版单位的编辑人员任务过重,有的一年担任责编的新版图书多达三十余本,甚至一个月出五六种新书,根本没时间对每本书“亲自过目”,只有委托社外编校人员来做。社外编校人员又多是兼职,催得紧,他们也就干得快,质量当然缺乏保障。还有一些编辑人员,与所编的图书专业不对口,或不熟悉现行法规和行业标准,职业敏感度不高,对稿件中的差错无法有效地甄别、去除。书稿的三审和三校一读制缺乏监督机制。有的编辑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完全按自己的快节奏出书,不遵守图书保障制度。

要避免这类现象:一是增强编辑人员责任意识。不管作者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多高,其作品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仍需要编辑人员的修改加工,才能完全符合出版要求。二是正确处理“文责自负”和“编辑加工”的关系问题。文责自负指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作品负责,编辑加工指编辑人员对书稿的政治观点、学术观点以及书稿层次和逻辑性等方面把关,使其观点符合出版方向,内容符合出版要求。

三、结语

不管是编辑加工过度还是编辑加工不够都是对编辑工作认识的不足,都是对文者自负和编辑加工关系的误解。加工过度主要是对作者著作权益的侵犯,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而加工不够则是对读者、作者和社会皆不负责任,缺乏编辑职业道德,后果更加严重。所以,我们在编辑加工时既要避免“过度”,更要避免“不及”。邹韬奋先生说过:“我不愿一字一句我所不懂或不称心就随便付印。”“看校样时聚精会神,就和写作时一样,因为我的目的不让它有一个错字。”这就是编辑人员敬业精神的体现。

首先,编辑人员要具有职业道德,对稿件编辑加工,要对其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诸方面高度负责。如果粗制滥造,错误百出,错别字连篇,误人子弟,就违背了编辑职业的本质功能,是不道德的。其次,编辑书稿要坚持专业分工,“术业有专攻”,编辑自己专业或相近专业书稿会得心应手,反之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易导致编校质量低下。再次,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最后,出版社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并引进可行的竞争机制,并确定合理的编辑工作量,因为对每位编辑人员来说,时间是恒定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负荷的工作量势必牺牲图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人员合理流动,优化组合,能者上,庸者下,使每一个编辑人员都处于最佳竞争状态,才能避免加工中的“过”与“不及”的问题,才能保证图书出版质量,出版社才会有蓬勃的活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任俐.浅谈图书编辑的基本素质建设[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硕.试论图书编辑的科学性[J].科教文汇,2013(22).

[3]陈仲雍.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J].出版科学,200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