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面向藏品机构的保护信息

面向藏品机构的保护信息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操作性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信息必须能够指导实践操作。在现实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中,也并非需要每个机构都架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信息系统。事实上,文物保护地区中心也可以服务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依托这些地区性的保护中心,既可以建立信息中心,也是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面向藏品机构的保护信息_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6.5.3 面向藏品机构的保护信息

6.5.3.1 机构的保护信息需求特征

各藏品机构都面临着保护问题,于是,形成了共同的保护信息需求特征。

(1)效用性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膨胀、信息污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各个藏品机构的保护实践而言,需要选择有用信息,剔除虚假的、冗余的、无用的信息。

(2)全面性

保护信息来自多个方面,各机构需要从馆藏实际出发,既要考虑馆藏档案文献遗产质地的差异性,也要考虑各种预防技术、治理技术和修复技术的信息。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可能寻找到最适合需要的信息。

(3)权威性

遗产的保护是为了维护其真实性。任何技术信息,不论是传统技术还是现代技术,都需要认真地甄别其是否权威,需要从中选择对遗产没有丝毫损伤、保证遗产真实性的技术。

(4)可操作性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信息必须能够指导实践操作。在运用新技术时,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充分的应对措施。

围绕这些需求特征,需要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信息进行整合,使零乱的、庞杂无序的保护信息系统化、有序化、优质化。

6.5.3.2 保护信息整合的模式

总体看来,国际上关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信息的网站数量不多,缺乏龙头网站,站点链接不够,内容欠丰富。综合各个保护站点的信息整合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粗粒度的整合和细粒度的整合。

(1)粗粒度的整合模式

粗粒度的整合模式是指将有关保护信息加以粗略地整理,网站只提供背景资料,缺乏细节性的描述;或者,按照主题检索时,主题内容较多,但细节内容不够丰富。

欧洲存取委员会(ECPA)采取了这种粗粒度的整合模式。从主页进行检索,通过保护地图(Conservation Map)或者以该图上方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国家名为检索入口,可以直接查询某个国家的保护与保存状况的介绍。各国保护与保存均按照以下顺序排列:保护活动的国家中心和组织、国家保存保护政策、保护研究中心等,其下链接了信息网页,登录时点击其中任一主题时便可获取相关的背景资料及基本情况。

该信息系统通过“更新发送”(Send in Update)可以添加和修改网页信息。同时,它还提供数据库查询。查询者通过对后者的自由访问,可以了解欧洲保护的总体情况。

(2)细粒度的整合模式

保护在线(Conservation Online)体现了一个细粒度的保护信息整合模式。该网站由斯坦福大学建设,论题覆盖了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所有形式的载体,是专业提供保护信息的全文图书馆。[175]因此,它是一个典型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网站。

在现实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中,也并非需要每个机构都架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信息系统。专业化的国家级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和工作机构可以考虑建立信息中心。此外,文物部门倡导组建地区性保护中心。事实上,文物保护地区中心也可以服务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依托这些地区性的保护中心,既可以建立信息中心,也是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注释】

[1]周耀林.近五年文献遗产保护研究的进展.//肖希明.图书馆学研究进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872-914

[2][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李维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3]胡昌平.管理学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6

[4]单霁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http://www.sach.gov.cn/publishcenter/sach/speech/14237.aspx[2008-01-2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375

[6]马建华,管华.系统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7]周耀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档案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档案学研究,2005(6):20-24

[8]韩洁平,王欣.用层次分析法评测联想、海尔、戴尔(中国)三家企业网站.情报科学,2003(12):1289

[9]Neal Putt.Introduction to the European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 Project.http://www.pc-strat.com/frameset.html[2005-05-11]

[10]Dagmarefcíková,Petratefcová.Czech Republic-European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PC Strat).http://www.pc-strat.com/proposals/czechproposal.rtf[2005-12-03]

[11]Heritage Collections Committee of the Cultural Ministers Council.National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policy for movable cultural heritage.http:// www.nla.gov.au/preserve/cult.html[2006-01-11]

[12]Dianne von der Reyden.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paper-based collections.http://www.si.edu/scmre/relact//argentina.htm[2005-09-15]

[13]国内外对博物馆的分类不尽一致,难免导致概念之间的交叉。国际上通常以博物馆的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作为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并据此将博物馆划分为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其他五类。我国通常划分为综合性、纪念性和专门性(也称专题性)三类。高校博物馆则是按照隶属关系和领导系统划分的,藏品内容也比较复杂。例如,我国大陆现有的73座大学博物馆中,自然科学类占41座,人文科学类占19座,综合类占9座,其他类占4座。

[14]阮仪三.遗产保护任重道远.中国文化遗产,2004(2):6

[15]谢凝高.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体制亟须改革.http://www.cnwh.org/ character/index_01.htm[2005-01-24]

[16]转引自:封欣,吴颖萍.中国世界遗产运营三大难题.http:// sh.news.sina.com.cn/20040710/163535097.shtml[2005-01-10]

[17]徐嵩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经营制度应解决四个问题.http:// www.cnwh.org/articles/index_4.htm[2004-12-12]

[18]罗佳明.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旅游学刊,2003,18(1):53

[19]全晓书.中国专家:世界遗产保护亟待加快法制进程.http:// 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5/content_1527122.htm[2004-12-16]

[20]张仙.地方政府与世界遗产保护.http://www.bmy.com.cn/viewpaper.asp?ID=270[2005-02-15]

[21]肖希明,袁琳.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6

[22]管理大师:西蒙的管理决策学派.http://www.edu110.com/Article/ 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26[2005-11-26]

[23]西蒙的管理决策学派(1977).http://www.3rd56.com/jingtai/glzh/ guanlililun/ximeng.htm[2008-01-23]

[24]王良城,杨继波.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方法与技术.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18

[25][美]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改革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书.胡毓源,徐荻洲,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9

[26]张晓飞.从组织再造看组织模式的变迁.管理前沿,2003(1):61

[27]季延平.剧烈革新时代求生法则.//张彦清.华视再造关键成功因素之研究.台北:国立中山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55

[28]胡昌平.管理学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44-245

[29]蒋志清.企业组织机构设计与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7

[30]彭正龙,许学国.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组织再造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1):12

[31]周耀林.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保护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75

[32]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http:// 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125[2007-12-28]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0

[34]刘静一.美国档案和手稿保护标准及其制定组织概述.档案学研究,1994(3):82-87

[35]崔淑霞.论我国档案保护技术标准的体系建设.档案学通讯,2007(1):66

[36]周旺生.立法界说.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8/21/ content_1038012.htm[2004-12-01]

[37]刘武俊.立法也要注重“辞旧迎新”.http://www.nanfangdaily. com.cn/southnews/spqy/200401150041[2005-02-01]

[38]邹健.借鉴攻略.http://www.tianjindaily.com.cn/docroot/200409/ 03/jra/03080101.htm[2004-12-26]

[39]绝大多数国家制定有多种图书馆法,如挪威的《图书馆法》(1935)、《学校公共图书馆法》(1971)等。笔者只列举了其中最早的图书馆法(多为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时间。关于法律制定的时间,也有不尽一致的表达。例如,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第一个州图书馆法制定的时间就有三种说法:1847年(传子《各国图书馆门槛一览》)、1848年(黄宗忠《图书馆法》)、1849年(于丽英《试论中国图书馆立法的条件、障碍及对策》)。

[40]李让.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步入新阶段——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中国文化遗产,2004(2):65

[41]刘国能.悟与路——实践档案工作之感悟与途程.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169

[42]李林.全球化与中国立法发展.http://www.jcrb.com/zyw/n111/ ca62039.htm[2005-01-05]

[43]李文儒.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6

[44]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谈当前的文物工作.http://www.ccmedu. com/news.aspx?id=4432[2004-11-25]

[45]津巴布韦文化遗产保护重教育.http://gb.cri.cn/3821/2006/06/09/ 152@1083121.htm[2007-12-15]

[46]美国文化遗产保护有成效.http://www.godpp.gov.cn/[2008-02-06]

[47]王新才,谭必勇,等.欧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借鉴意义.档案管理,2008(1):74

[48]傅晓燕,彭远明.中美档案保护的异同.中国档案,2002(6):44

[49]郑锦霞.美国档案专业教育发展史对我国优化档案教育的启发.秘书之友,2007(8):37

[50]周耀林.法国国际档案技术培训大会的考察报告.档案与建设,2002(3):35-37

[51]Marie Berducou.La formation des restaurateurs en France et en Europe. Art et Restauration,1999,Vol.144:26

[52]周耀林.法国文化遗产保护高等教育探析.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6):20-22

[53]葛怀东.新时期古籍修复专业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新世纪图书馆,2007(6):69

[54]潘衍习.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顺利实施第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开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10.23:8

[55]安小米.美国国会图书馆保护技术学专家到档案学院讲学.档案学通讯,1989(1):57

[56]中埃文物古籍修复技术教育论坛在建邺区举办.http:// www.jykj.gov.cn/_siteId/2/pageId/19/columned/167/articleId/1027/DisplayInfo.aspy[2007-12-26]

[57]周耀林.中国文献遗产保护教育:现存问题与改革建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发展·变革·前瞻——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17-624

[58]金波,丁华东等.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3-222

[59]金波,丁华东等.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6

[60]肖希明,司莉等.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8(1):8-9

[61]肖希明,吴钢等.图书馆专业教育与图书馆员职业竞争力——来自图书馆馆长的调查与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8(1):15

[62]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2007年度培训情况一览表.http:// www.china-da.com/new/images/2007peixun.doc[2008-02-03]

[63]1000万册“宝书”谁来修复?http://www.mcprc.gov.cn/xwzx/whbzhxw/t20060602_27121.htm[2008-02-15]

[64]潘衍习.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顺利实施第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开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10-23:8

[65]单霁翔.用教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中国艺术报,2006-03-10:3

[66]闻泽.将文化遗产教育尽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01年高考上海语文卷一道作文题引出的思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67

[67]汪琪.世界遗产与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上海教育科研,2007(2):49

[68]章玳.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把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研究.2007(1):120

[69]丁光勋.历史与档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310-315

[70]周耀林.对1949—2000年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档案学研究,2002(4):37

[71]王良城,黄丽华.回首“八五”(之六)——硕果累累的档案保护技术.中国档案,1996(6):12-14冯乐耘,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术研究十年回顾.1996(4):60-64安小米,郭莉珠.传统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前景.档案学通讯,1996(5):20-23赵淑梅.档案保护技术的回顾与展望.兰台世界,2000(1):28-29徐义全.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总趋势漫谈.山东档案,1995(2):22-23彭远明.20世纪文献保护技术学.//戴维民.20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42-256

[72]冯乐耘,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术研究十年回顾.档案学通讯,1996(4):61

[73]周耀林.对1949—2000年的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档案学研究,2002(4):33-43

[74]周耀林.近五年文献遗产保护研究的进展.//肖希明.图书馆学研究进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872-914

[75]景卫东,张效延.“兰台”一词由来与档案保护技术的渊源.档案学研究,2004(1):62

[76]赵淑梅.记录技术的发展对档案保护技术的影响.档案学通讯,2006(2):62

[77]仇壮丽.中国档案保护史论.档案学通讯,2005(3):45

[78]许士平.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概览.档案学通讯,2006年增刊: 20-21

[79]蒋卫荣,王铭.论我国古代文献(文物)保护技术移植的选择性特征——与目前档案事业史研究中的若干观点商榷.档案学通讯,2006(5): 95

[80]张清志.论我国传统的文献保护技术.情报杂志.1998,17(3): 59-61

[81]冯淳玲.古代藏书之保护.图书与情报,2003(4):75-76

[82]林子雄.古籍保护方法的继承与实践.图书馆论坛,1996(5):28-29

[83]应长兴,林祖藻.古籍保护继往开来.图书馆论坛,1999(2): 80-81

[84]丁春梅.从公文用纸看宋代官府对文书档案保护的重视.档案学通讯,2006(4):60

[85]丁春梅.从公文用纸看宋代官府对文书档案保护的重视.档案学通讯,2006(4):60-61

[86]蒋卫荣,王铭.论我国古代文献(文物)保护技术移植的选择性特征——与目前档案事业史研究中的若干观点商榷.档案学通讯,2006(5): 92

[87]仇壮丽.中国档案保护史论.档案学通讯,2005(3):42

[88]卢英,丁菱.大气污染与纸质文献的保护——试析有害气体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及保护对策.档案学通讯,1998(3):68

[89]卢英,丁菱.大气污染与纸质文献的保护——试析有害气体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及保护对策.档案学通讯,1998(3):70

[90]翟兴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档案保护.档案学通讯,1998(3): 74

[91]刘振民,梁朝玉.对九华山藏经楼佛经保护之谜研究.档案学研究,1997(2):51-53

[92]武丽,景卫东.国家标准与电子文件——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保存和保护.档案学研究,2002(4):38-40

[93]金波.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档案学通讯,2003(2): 35

[94]赵淑梅.试论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的重新架构.档案学研究,2004(4):51-52

[95]赵淑梅.困惑与出路——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重新认识.档案学研究,2004(4):79-81

[96]金波.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档案学通讯,2003(2): 35

[97]周耀林.论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体系结构.档案学研究,1999(2): 10-11

[98]赵淑梅.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初探.档案学通讯,2001(4):69-70

[99]景卫东,杨学锋.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保护技术综述.档案学研究,2005(1):55-58

[100]肖永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泰王国档案馆的档案保护工作.档案学研究,1996(4):65-66

[101]周耀林.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保护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75

[102](日)中村赖道.关于史料保护问题.李向罡,译.档案学研究,1997(1):70-72

[103]黄萃.从法律角度探讨电子文件的保护.档案学通讯,2002(1): 47-49

[104]刘家真.更新与迁移中的风险管理策略.档案学通讯,2005(4): 60-61

[105]唐跃进.光盘2003(4):34-35档案的宏观管理对策与微观保护措施.档案学通讯,

[106]刘家真.我看档案保护的管理策略与技术方法.图书情报知识,2006(1):50-52,84

[107]周耀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档案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档案学研究,2005(6):23

[108]华林.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政策研究.档案学研究,2002(2):58-59

[109]郑琪,郑琰.网络时代历史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图书与情报,2002(1):69

[110]周耀林.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保护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75

[111]蔡丽娜,李凤莲.图纸档案保护的问题与对策.档案学通讯,2005(1):71-72

[112]王玲玲.中文古地图的保护与修复.档案学研究,2005(4):63

[113]邢惠萍,李玉虎.明清古旧书画熟宣纸的修复与脱酸研究.档案学通讯,2005(5):65

[114]王美英.古籍保护方法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0(4):47

[115]何丽.论民族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2): 62-63

[116]张兆成.复印墨粉类字迹材料的保护.档案学研究,2003(3):61

[117]彭远明.静电复印件纸页粘连褪变的量化研究.档案学通讯,2001(6):62

[118]姜守信,郭莉珠,李明贤,等.计算机打印字迹材料耐久性研究.档案学通讯,2001(3):67

[119]李佳.国画档案颜料耐久性研究.档案学通讯,2003(6):84

[120]张国民.照片档案的组成及保护.档案学通讯,1997(4):66

[121]王建库,..,2004(6):70刘晓光照片保护剂的研制档案学通讯

[122]杨业蓁,周萌,陈菲,等.影像材料去酸吸附剂的研究.档案学研究,2003(6):36-38

[123]商平安,吴筑清,沈莹.磁性载体档案的特性与保护.档案学通讯,1997(2):48

[124]陶琴,郭莉珠等.磁性载体材料信息耐久性研究.档案学研究,2004(5):56

[125]张建华,郭莉珠.软磁盘档案的科学保护.档案学通讯,1999(6): 50-51

[126]张兆成.浅谈磁性载体档案的保护.档案学通讯,1997(4):59-60

[127]唐跃进.CD-R光盘的耐久性与光盘档案保护.档案学通讯,2004(5):93

[128]周耀林.关于光盘的可读性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3(4):54-56

[129]周耀林存档光盘质量的比较研究档案学研究..,2003(6):39

[130]郭莉珠,唐跃进,等.CD-R光盘预期寿命探析.档案学通讯,2002(4):68

[131]周耀林.标签颜色对光盘可读性的影响.图书情报工作,2003(8): 69

[132]周耀林,吴青丽.光盘寿命的量化研究.档案学研究,2002(5):49

[133]周耀林.馆藏CD-ROM长期可读的策略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4(7):72-75

[134]于英香.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护之比较.档案学通讯,2004(5): 74-77

[135]金波.电子档案文件的保护.档案学通讯,1998(5):60-62

[136]金波.电子档案文件的保护.档案学通讯,1998(5):60

[137]麻新纯.电子文件保护系统论.档案学研究,2005(4):11

[138]曹妮妮.若干新型数字图书保护方法的设计与应用.图书馆论坛,2004,24(1):60-62

[139]华林.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档案学研究,2006(2):21-24

[140]罗茂斌.论电子文件的实体保护.档案学通讯,2000(4):68-71

[141]金波.电子档案文件的保护.档案学通讯,1998(5):60-62

[142]俞绍莉.浅谈音乐院校图书馆老唱片的收藏保护与利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96-97

[143]张慧,李玉虎.明清绢本古旧字画的保护研究.档案学研究,2004(4):44

[144]尹慧道.浅谈石刻档案及其综合保护技术.档案学通讯,2002(5): 65

[145]冯惠芬,荆秀昆,陶琴.全国档案害虫种类及分布调查.档案学通讯,2000(3):63-64

[146]李焕荣,郭莉珠,等.霉菌对新型档案字迹的影响.档案学研究,2003(1):62

[147]张美芳.档案害虫抗药性及其生化机制的研究.档案学通讯,2004(5):57

[148]张美芳.档案图书杀虫剂持续时间的研究.档案学通讯,2005(2): 74

[149]张美芳.温湿度对杀虫效果和害虫抗性产生的影响.档案学通讯,2004(3):80

[150]尹慧道,王成兴,操江山,等.物理法杀灭档案害虫与纸质档案耐久性关系研究.档案学研究,2006(1):56

[151]罗茂斌.文献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档案学通讯,2004(5):70-73

[152]徐雁,谭华军.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文献典籍的抢救和保护(上).图书馆,2003(1):89-91;徐雁,谭华军.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文献典籍的抢救和保护(下).图书馆,2003(2):90-92

[153]郭莉珠.高分子材料与档案保护.档案学通讯,2005(6):77

[154]张清志.纤维蛋白材料与档案保护.档案学通讯,1998(2):53,55

[155]张欣旻,张斯英.介绍一种纸张保护研究技术——伽玛辐射加固.档案学研究,1996(4):63

[156]宋玉军.馆藏古代帛书帛画的技术保护.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53-54

[157]陶琴,荆秀昆.应对水淹纸质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对策.档案学研究,2006(1):51-52

[158]寻霖,章曼纯.图书馆古旧文献的管理与保护.图书馆,2003(6): 67-69

[159]吴晓红,郭莉珠.数字档案灾害初探.档案学通讯,2005(3):80

[160]夏春田.提高新版古籍利用率促进古籍文献的保护.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6):22

[161]陈书好,张鲁生.高科技博物馆、档案馆建设与文物档案保护.档案学研究,2006(3):54

[162]王艳明.派拉纶成膜技术在档案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档案学研究,1997(4):63

[163]倪景春,吴增祥.珍贵气象科技档案保护策略浅论.档案学研究,1998(3):25

[164]冯乐耘,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术研究十年回顾.档案学通讯,1996(4):61

[165]郭莉珠.影像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档案学通讯,2004(1):75-76

[166]周耀林.对1949—2000年的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档案学研究,2002(4):37

[167]郭莉珠.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基本对策.档案学通讯,2006(3): 59

[168]Neal Putt.Introduction to the European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 Project.http://www.pc-strat.com/frameset.html[2005-10-13]

[169]Dagmarefcíková,Petratefcová.Czech Republic-European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PC Strat).http://www.pc-strat.com/proposals/czechproposal.rtf[2004-10-25]

[170]Heritage Collections Committee of the Cultural Ministers Council.National conservation andpreservationpolicyformovableculturalheritage.http:// www.nla.gov.au/preserve/cult.html[2004-5-11]

[171]Dianne von der Reyden.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paper-based collections.http://www.si.edu/scmre/relact//argentina.htm[2004-8-25]

[172]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System(CHIS)of Slovenia.http:// www.arccip.cz/w05/w05.naglic.pdf[2007-08-28]

[173]苏东海.保护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特殊价值在哪里?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创刊号:11

[174]周耀林.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保护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74

[175]Resources for conservation professionals.http://palimpsest.stanford.edu/[2005-02-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