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主位—信息结构

关于主位—信息结构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关于主位—信息结构“主位”这一概念较早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泰休斯提出,它与“述位”一道构成主位结构。但同时,一方面,主位结构同信息结构关系密切。了解了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以及信息结构,接下来便是如何在实际当中予以应用了。主位—信息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语篇分析及写作教学之中。

二、关于主位—信息结构

“主位”这一概念较早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泰休斯(Mathesius,1929;1983)提出(朱永生、严世清,2001:96),它与“述位”一道构成主位结构。韩礼德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也采纳了“主位”、“述位”这对概念,并将其内涵和外延予以拓展。韩氏认为,从英语及其他许多语言来看,在句子层面有两个位置值得关注:句首和句末。这两个位置在不同语言中几乎都被赋予同样的功能:句首是句子的起始部分,全句的内容由此展开;句末乃句子的信息中心,是句子要表达的新信息。据此,韩氏(Halliday,1985:38)从功能角度将主位定义为“用来充当某个信息出发点的成分,是小句所关心的对象”。他还认为,小句(包括复合句)的主位铺陈(thematic organization)展现和揭示了该小句在所处语篇中同上文连接、向下文展开的方法。因此,通过分析语篇中一个个小句的主位结构,便能把握语篇的肌理,弄清作者是如何将其内心深处所关注的种种问题的特性清楚地传达出来(Halliday,1985:67)。

将小句划分为主位和述位,也让我们了解到句子内部的信息分布情况。通常,主位负载已知信息,述位负载未知信息,但主位与已知信息、述位与未知信息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功能语言学认为,主位总是先于述位,述位先于主位的模式不存在(胡壮麟等,1989:142-148)。“这说明,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紧密相关,但不同类型的主位和述位可传递出不同类型的信息,甚至同一种主位在不同语篇中也可以承载不同类型的信息”(张克定,2005:265)。但同时,一方面,主位结构同信息结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三方面差异(郑贵友,2002:111-112):

1)出发点不同:主位结构主要以信息发出者为中心,即主位是信息发出者讲话的起点或谈论的话题,述位是信息发出者就讲话的起点或话题进行叙述的内容。信息结构则主要以信息接收者为中心,即已知信息是信息接收者已经了解到的内容,未知信息是信息接收者尚未了解到的内容。

2)对语境的依赖性不同:主位结构是句子内部用以组织表述的结构功能,它对语境无依赖性。信息结构对语境有依赖性,脱离语境就无法确定信息的已知性和未知性,因为主位与已知信息、述位与未知信息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

3)排列顺序的固定性不同:主位结构中“主位+述位”的先后排列顺序固定不变,即主位总是先于述位。但句子的信息结构尽管通常遵循“已知信息+未知信息”的顺序,可这种顺序有可能被颠覆。

正因为主位结构中“主位+述位”的先后排列顺序通常固定不变,因此,任何语篇对主位的选择不能随意进行。而且,语篇中所有小句的主位是以不断推进(通常称为“主位推进”)的方式逐步向前延伸的,它们共同构成一条主位线(thematic line),引领着读者顺着语篇的脉络去解读语篇意义。

那么,语篇到底以哪几种方式进行主位推进的呢?丹尼斯(Dane2,1968,1970;转引自Papegaaij and Schubert,1988:94)认为,主位推进有五种方式:线性推进,恒定主位的推进,衍生主位的推进,述位分叉式展开和非连续性主位推进。

具体来说,线性推进是指主位向述位进行着有规律的推进,即,第一个小句的述位成为第二个小句的主位,该主位引出的述位又成为第三个小句的主位,依此类推(Papegaaij and Schubert,1988:95)。

当一系列陈述句的主位指向同一概念时,就出现了恒定主位推进模式。该模式将一组连接松散的陈述整合成彼此关联的概念(Papegaaij and Schubert,1988:96)。

衍生主位推进模式同恒定主位推进模式类似,但其恒定成分没有明确给出,其元主位(meta-theme)要么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给出,要么必须从所叙述的次主位(sub-themes)的共同成分中推衍出来。如,当我们说“第一排是大写字母,第二排是小写字母,第三排是数字,第四排是符号”时,就隐含了“四排”这个元主位。该模式在技术性描述或定义中使用广泛。

述位分叉式展开是指单一的主位引出两个具有对比特征的述位,而这两个述位又成为后续一个或多个陈述的主位的情况。

非连续性主位推进也可称为跳跃型主位推进。该模式是因陈述的需要而被其他主位结构暂时阻断,直到下文中有必要时才被重新被提起。该模式是线性推进模式的变体。

通常,上述五种主位推进模式不是单独地出现在语篇之中的,它们往往会融合在同一语篇之中,只不过每种模式是处在不同层面而已。如,一个层面上的线性推进会隐没在更高一个层面上的另一个恒定的推进模式之中(Papegaaij and Schubert,1988:94)。下面以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中一个片段(文中序号标识的是段落中的小句,为本文作者所加)为例,来说明以上五种推进模式在语篇中的融合。

(1)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2)只见堂屋里静静的,(3)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4)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5)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6)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7)从里面走出一个年轻的媳妇来。(8)这媳妇长得很好看,(9)鼻梁高高的,(10)眉弯弯的,(11)额前一缕蓬松松的刘海……

用T表示主位,用R表示述位,则上述段落的主位推进模式如下:

img4

上述段落中,小句(1)和小句(2)是衍生主位推进;小句(3)和小句(4)是小句(2)基础上的衍生主位推进;小句(5)是比照小句(1)的非连续性主位推进;小句(5)同小句(6)、小句(5)和小句(6)同小句(7)构成两组恒定主位推进;小句(7)同小句(8)构成线性推进;小句(8)同小句(9)、小句(10)和小句(11)属于述位分叉式展开。

了解了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以及信息结构,接下来便是如何在实际当中予以应用了。主位—信息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语篇分析及写作教学之中。作为包括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运用目的语进行表达这两个阶段的翻译活动,主位—信息结构在其中的应用无疑更加广泛。下面来探讨在英汉翻译中把握主位—信息结构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