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尊是心理素质的准则

自尊是心理素质的准则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尊心亦称自尊感,它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正确的自尊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促进自己健康成长,从事创新活动,从而搏击成功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这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高级的自尊需要。自尊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的自尊心表现有3种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防御型的。
自尊是心理素质的准则_拥有超棒的心理素质:优胜需要的秘诀

自尊心亦称自尊感,它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心理学家伯恩斯曾说过:“自尊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它会给人带来欢乐、创造力和亲密。”在社会生活中,人因为拥有尊严才会高大,因为崇尚高大才会使尊严神圣,交往平等。懂得自尊的人,一般也就懂得自我人生的意义,因而,能够自立、自强、自主、自由,也很重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名声、成就、荣誉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它的存在与强化,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

正确的自尊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促进自己健康成长,从事创新活动,从而搏击成功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尽管自尊心是遍及全人类以至每个人的心理现象,但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阻隔“异化”,才能促使自己更快地成才。

(1)自尊心的价值要素:自尊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并且是在后天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个性需要。只不过是可分有的人自尊心强,有的人自尊心弱罢了,一点没有自尊心的人是没有的。随着社会生活环境条件的不断影响,一个人总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荣誉,得到良好的评价,使自己的为人、智慧、才干和成果等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高级的自尊需要。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的需要时,即产生了自尊心理。尽管一个人的自尊心是内在的,但它对于人的社会行为及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要由3个要素构成:一是人的内在价值,即人的潜在创造能力或劳动能力;二是人的外在价值,即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人的潜在创造力向现实创造力的转化;三是社会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人的自尊心,就是对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视和肯定。

人的外在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标志,也是自尊心的基础。但外在价值是基于内在价值之上的,内在价值不足,外在价值必定降值。开发内在价值的目的,也是为了对社会和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说,一个人的自尊心只有建筑在为社会和他人进行创造活动上,特别是把个人的所作所为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激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以民族之荣为荣,以国家之耻为耻,把国家和民族赋予自己的重任担当起来,他的自尊心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正确的导向,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利用国家给予的一切条件去进行创造活动。这样,他的自尊心才会长久,并且不断增强。

有人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对自己尊重的程度,别人越尊重自己,说明自己的价值越大,这就是本末倒置了。因为,别人的尊重可以出于对你人生价值的评价,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如父母的权势、家庭的财产、美丽的容貌,等等。这种尊重或者献媚是有时间性的,并不会提高人生价值。一旦失去以上诸因素,那末来自别人的尊重就会消失殆尽。一个人若把很强的自尊心仅仅寄托于别人的尊重上,而忽视了自己内在价值的开发和外在价值的提高,那他的自尊心就会随着时间、条件、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受到冲击。这样,原本越是强烈的自尊心,越是容易受到伤害。

(2)自尊心的形成:自尊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尊心的强弱与其在生活、事业、学习或爱情等诸方面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自尊心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又同荣誉心(虚荣心)联系在一起,喜欢听别人的夸奖,希望自己的考试成绩比别人好,得到赞扬就飘飘然。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少年时期是认识世界、逐步适应环境的时期,也是自尊心的培养期,有时会为一个微小的成功而自我陶醉,有时也会被一个失误弄得痛苦不堪,使自尊心丧失并走向反面——自卑

处于大学、研究生阶段的青年时期可说是自尊心最强的鼎盛期,一些悟性较高的青年通过经常同许多优秀分子在一起,使自己经常产生奋进的强烈潜意识,应用前人或同龄人(特别是同事、朋友)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刻苦奋进。这样,自身的自尊心就能在不断的成功后得以巩固,并日益强烈。而有的青年,则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极其简单,不断编织计划,跃跃欲试,甚至把已经学到的知识看作是人类的全部知识,向中老年人的经验挑战,形成对事物理解、处理和理论上的代沟。还有一些天资聪颖的青年,由于较长时间生活在低水平者中间,养成了鹤立鸡群的感觉,自尊心得到了充实加强,但当改变了生活环境或走上社会之后,看到圈外的同龄人有许多都比自己强时,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也有自尊心较强的青年,由于没有把握好成功的因素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在没有认真、全面总结失败原因的情况下,把所有失误都归咎于自己知识才能的浅薄,致使自尊心受挫,一蹶不振。

因此,从儿童、少年至青年这个自尊心形成和加强的过程中,必定还有自尊心受挫,自尊心丧失,甚至伴随短见行为。树立健康正确的自尊心是个漫长的过程,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除了一般需要仰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外,注重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摆在首位的,就是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品格,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让正确自尊心得以发展,逐步在社会行为中淡化虚荣心。

所谓正确的自尊心就是珍重自己的名誉和人格,它能激发起发奋图强、不甘人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不为私欲去做有害别人,有辱自己人格的事。可以说,没有自尊心,就不懂得自重自爱,就没有羞耻心。自尊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的自尊心表现有3种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御型的。在顺境中生长的青少年往往由于生活上得宠或学习成绩较好,而想尽力保护住已有的优势。当预感到别人对他的优势有威胁时,就会采取睹中罗擂的方式,努力保护自己的领先地位。也有许多在某一方面有缺陷,如身体、家境或学习成绩等并不理想的青少年,往往又在另一方面表观出过人的优势,他们也会极力保护好自己的优势,以弥补缺陷或不足,这种防御型的自尊心和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一定关系。

第二个阶段是获得型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接触面的拓宽,人会发再无数个无知的新天地,在学校形成的自尊心受到考验。原来认为自己独有的优势其实并不是优势或者说不是一种广泛的优势。为了自尊心的需要,就必须在新的天地里汲取更多的养料和知识,以图实现新创造,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

第三个阶段是集体荣誉型。随着社会影响作用的增大,人的外延也随之增大。一个人除了代表一个整体外,一群人也是一个整体。如家庭、集体、民族、国家、政党,等等。换言之,一个人在发奋拼搏或在社会上的言行,除了代表个人外,还代表了一个整体。这除了要维护个人的自尊心外,尚要维护集体的荣誉感。这是自尊心正确发展的最高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自尊是以“诚恳正直”为前提的。正直是做人的脊梁,可以赢得信任,心无芥蒂,张扬自尊。

(3)警惕自尊心的异常:面对21世纪,竞争将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正常社会现象,创新也不例外,在你进行某个项目的创新时,别人也可能在做同样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竞争的着眼点总是瞄准在人上,总是想要把某个人比下去,在个人意气上争输赢,那么,对高于自己的人,容易产生嫉妒、自卑和怯阵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容易滋生傲慢、鄙视和麻痹的情感。这样,自尊心就会向畸形方向发展,出现自尊心异常规象。

通常自尊心异常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尊心与怯懦性相结合。怯懦就是害怕困难,屈从环境,自尊心使自己不认输。于是,就不敢正视自己,放弃自我努力,逃避主观责任,把自己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外界的不利因素,而不是自己无能或不努力,为体面地解脱找借口,以为这样既能躲避失败,又能保全面子。这种自尊心异常的人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也做不出富于创造性的成绩。

二是自尊心与过分敏感相结合。通常称之为自尊心太强。别人说话中无意刺到他一句,他就会不高兴老半天,总要想办法回敬别人。他也许愿在别的方面让人或吃亏,但不愿在“说话”上吃亏,特别是有异性在场和人多的时候。其实有时别人说话纯出于无心,他却认为是有意。这种自尊心异常带来的结果是与别人的关系很难融洽,又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他的时间和精力都在烦恼中耗尽了。

三是自尊心与虚荣心相结合。虚荣心属于人的性格方面的情感特征,取决于人的某种需要。真实的荣誉价值体现了获得者的劳动,而虚假的荣誉则远远高于劳动所体现的价值。虚荣心所追求的就是希望不付出劳动或少付出劳动而获得荣誉。一般来讲虚荣心强的人自尊心也强。区别在于,虚荣心不敢正视自己的能力,不敢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缺乏自知之明,为潮流所左右;而正常的自尊心追求荣誉,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基础是自己有所作为,而决不是弄虚作假。

四是自尊心与嫉妒心相结合。随着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许多原来自感优越的人突然觉得自己的优势消失了。原因是还有一些人在这个领域超越了自己。嫉妒心强的人不是通过拼搏去超越别人,夺回优势,而是嫉贤妒能,千万百计贬低别人,“鸡蛋里面挑骨头”,暗中捣鬼,党同伐异,相互倾轧,人际关系紧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化在劳动、事业上,而是消耗在无谓的“内耗”里。反观嫉妒者也频添内心病苦,心情沮丧,精神萎靡,必定影响自己的成才。

五是自尊心与孤傲心理相结合。把自己缺乏吸引力的责任归咎于他人,往往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看不起别人。久而久之,这种自尊心异常者自以为鹤立鸡群,其实是孤陋寡闻,很难有持久的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自尊心与自尊心异常虽只有一步之差,但却有根本区别,自尊心强能激励人们的创造性,而自尊心异常不仅无助于创造,反而阻碍了创造性活动的进行。

(4)克服自卑,恢复自尊。自卑一般是指个人由于先天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自卑易使人孤立、离群,有时会用嫉妒、暴怒与自欺欺人等畸形方式表现出来。还有许多自卑心理是在一次突发的事件后,或长期的个体与环境不能适应中形成的。如一个人较长时间生活在顺境中,由于一次偶然变故,使其自尊心遭到伤害,好似低人一等,变得自卑,沉默寡言,离群索居。也有的人在几次竞争中,常处于落后和失败的境地,以致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慢慢地转变为自卑。

自卑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但它是一种消极的保护。保护的结果是加深在别人心目中某些不佳的看法,反过来再加重自己的自卑感。既然自卑是一种心理病态,就要努力克服它,重新建立自尊心。有两种方法值得加以运用:

一是扬长避短,逐步表现自己。一个人某些器官有缺陷,其他器官往往特别灵;某些心理功能发展不足,其他心理功能还能有正常或较好的发展。所以自卑感强的人,不妨先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成功把握较大的事情。有些成功虽然不显眼,但大的成功总是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逐步地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克服困难,锻炼能力,就能重新树立起自尊。

二是适应环境,重新评价自己。人生中的失败,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一二次失败,就认为自己不行,一蹶不振。所以,在做事时,先把各种环境因素分析一下,优选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成功的把握就大。即使受到挫折,也要正确进行归因,总结经验教训。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如人处,还要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许多事是因为不敢去做,其实去尝试做一下,或许就能成功。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与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也能逐步建立起自尊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