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爱武夫爱文人

不爱武夫爱文人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爱武夫爱文人一 不爱武夫爱文人朱允炆档案:学历:饱读经典,学问高深出身:皇室贵族简历:皇孙、皇太孙、皇帝、流亡者口碑:仁爱之君,绰号“半边月”1. 半边月感动中国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朱元璋讨厌他心不够黑,手腕不够狠,两人经常为此发生矛盾。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

不爱武夫爱文人

一 不爱武夫爱文人

朱允炆档案:

学历:饱读经典,学问高深

出身:皇室贵族

简历:皇孙、皇太孙、皇帝、流亡者(www.guayunfan.com)口碑:仁爱之君,绰号“半边月”

1. 半边月感动中国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朱标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朱标天资聪颖,练习处理国事,进步很快。他跟父亲使用刚猛手段不同,处理国事总是宽大为怀。朱元璋讨厌他心不够黑,手腕不够狠,两人经常为此发生矛盾。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一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的脑袋有些发偏,朱元璋给他起绰号叫“半边月”。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

老天为什么对我这么无情?难道这就是天意吗?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伤心至极。对于勤恳的老皇帝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炆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差点被废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朱标次子朱允炆PK。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温和、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毕淑敏说:孝心无价。“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图8 朱棣像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南京,正当陈友谅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蓝玉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察,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三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将领们请求燕王安营扎寨,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获全胜,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成吉思汗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软,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子都打不到。

2. 指“马”为母为哪般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

但是,血统给他带来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碽妃。

朱棣称帝后篡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篡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做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

历史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指“马”为母,万不得已,这就是政治。

3. 万岁升天妃殉葬

1398年,马皇后早已病逝。朱元璋称帝后没有忘记马大脚当年的救命之恩,立为皇后,立嫡子朱标为太子。朱扒皮脾气火暴,动辄打人杀人,没人敢劝,只有马皇后从旁规劝,才保住不少大臣的性命。她病重时,担心医生治不好她的病,朱元璋会杀医生祭刀,因此马皇后拒绝医生治疗,主动放弃生命。这么伟大的女性,世界上恐怕也绝无仅有。

图9 南京明孝陵(李应全摄)

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悲痛欲绝,不再立皇后,臭脾气就越发厉害。

人不可能万岁不死,71岁的朱元璋也累病了。老皇帝在最后的日子里,脾气异常暴躁,动不动就杀人,没有人敢跟他靠得太近。只有朱允炆不怕,亲自服侍,常常整夜无法入睡,没有一句怨言。朱元璋病逝前,留下一份遗诏:“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夸朱允炆道德好,命这位21岁的皇太孙立即继位,这就是建文帝。

1398年六月二十四日,杀人狂的生命终于走到尽头。

皇帝的死,总是那么轰轰烈烈,死了也要拉些垫背的。

平生最恨蒙古人破坏汉族人的行为准则,不过这一次,朱元璋害怕黄泉之下寂寞,还是学着蒙古人的那一套,皇帝升天,妻子、妾也跟着殉葬。殉葬制度早在商代以前就有,到秦始皇时,已经不用活人殉葬,殉葬品换成兵马俑代替。而到朱皇帝时代,40个妃子中,居然有38人被逼殉葬,其思想境界跟秦始皇实在差得太远!

这些妃子没有生育过皇子,处在豆蔻年华,没人愿意白白送死。她们哭得死去活来,但依然在太监的监视下,一个个自尽上吊,终究难逃一死。女人嫁入皇宫,不是嫁入豪门,而是飞进狼窝。生前不过是皇帝的性奴隶和生育工具,在层层叠叠的森严等级中,卑微地活着。脱离苦海,只靠生育皇子一条路。而后宫佳丽三千,享有生育的机会又有几人?皇帝一升天,她们就只有殉葬,以换取家属得到一点封赏。更可叹的是,殉葬在明代成为一种制度,几个皇帝都效法朱元璋大搞殉葬,行径令人发指。

亲王们听说父皇升天,纷纷来南京奔丧,一时间泪雨纷飞。朱元璋怕这些亲王闹事,朱允炆镇不住,早就留下遗诏,不许亲王们到南京奔丧,留在封地不要动。

图10 明孝陵朱棣为朱元璋立的石碑(李应全摄)

朱棣不顾禁令,带上第一谋士、道衍和尚姚广孝等一帮人马,从北平直奔南京而去,想趁机在政治上捞一把。朱允炆听说朱棣来了,只许他单骑入城。朱棣大怒,要强行驾船渡江。船走到长江江口,见有重兵把守,朱棣也走不动了。道衍和尚劝他说:“大王,您孝敬父皇才渡江,但是违背他不许亲王奔丧的命令,反成不孝之举。希望殿下养成龙虎之威,等到风云际会,高举羽翼,那时脚下的长江,就可以投鞭断流了。”朱棣采纳他的意见,含恨返回北平。

尽管朱元璋杀人无数,但他伟大的功绩不容抹杀。

这位中国唯一的叫花子皇帝,从卑微中崛起,用自己71岁的生命,以伟大的战功、超凡的智慧,换来蓝天下最美好的东西——天下太平。他就是一只永远无悔、坚定执著的荆棘鸟,为世界奉献出最响亮的歌声。不管这歌声是天籁还是聒噪,他都用全部的生命在唱,直到他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刹那。他的战功,配得上“洪武”之称谓;他的经历,本来就是一首伟大的史诗。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大好河山,也留下一个平世:天下统一,国家安定,经济兴旺,吏治清明。凭这些,朱元璋也足以入伟人之列。

4. 书呆子朝廷行善

但朱元璋一会儿是圣人,一会儿又是流氓,总之不是圣君,留下一连串弊症:政治上实行白色恐怖,从朝廷到百姓人人自危;法律严酷,杀人如麻,社会矛盾尖锐;分封天下,存在军阀混战的危险。国家最突出的问题有“三忧”:宗藩、边防和河患。

朱允炆稚气未脱,但是血气方刚,一上台,立即着手纠正朱元璋的弊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力图创造宽大仁慈的和谐社会,表现出过人的胆识。

当时的政治体制过于军事化。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建立军政合一的政府体系,这是国家必经的历史阶段。武官在朝廷掌权,地位很高,封公、封侯、称王,南京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正一品,比六部尚书高一级。而文官不许封公侯,在政府中基本没话语权。刘基功劳虽大,也只是诚意伯。

建文帝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文官政府,相对削弱武官的地位。他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建文帝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3位儒家师傅作为主要谋士。黄子澄是学问渊博的儒家学者,1385年会试第一名。他在朱元璋手下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建文帝任命为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参与国家政事。齐泰是1385年的进士,经书学权威,特别精于礼和兵法。朱元璋在弥留之际命令他辅佐新皇帝,被朱允炆任命为兵部尚书。方孝孺是名儒宋濂的学生,虽然没有中举,但40多岁就已名满天下,文章写得非常好,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精通宣传乌托邦式政府的经典著作《周礼》。他进入官场时间不长,被召为翰林侍讲。

但是,朱允炆是个理想主义者,重用的这些人和他本人一样,大多是书呆子。什么是书呆子呢?“读书太慢会头脑松弛懒惰,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培根语)他们学问深厚,但是缺乏实际经验。新政府看起来是秀才朝廷,实际是书呆子朝廷。朱棣的谋士能献务实之策,说得到做得到,叫智囊团。而朱允炆的谋士,献务虚之策,只管说不管干,反正吹牛不上税,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干起来又干不动。拘泥书本,脱离实践,知行不能合一,这是教条主义者的通病,人们称作“猪囊团”。依赖这些“砖家”进行改革,这是他犯下的致命错误。

朱允炆一上台,大量平反冤假错案。因为朱元璋刚猛治国,监狱里人满为患,大家怨声载道。朱允炆将无罪的官吏恢复自由,被发配充军的人回到家乡。监狱里的人被大批释放,数量比朱元璋时减少2/3,人人拍手叫好。

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是国家主要的财源,但人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朱元璋痛恨江浙人当年支持张士诚,对富人拼命打击,对江浙地区很苛刻,收税很重。1393年,仅苏州一地,耕地只有全国的1/88,而全年缴纳的粮米,约占全国土地税的9.5%。人民根本就交不起土地税,只好抛荒,变成游民,而留下来的农民,税收更加沉重。朱允炆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尤其是减少苏州和松江两个府的土地重税。1400年初,朱允炆下令,江浙地区的土地税按照每亩地收1石粮的统一标准征收,江南人民为之欢欣鼓舞。朱元璋禁止苏州或松江人当户部尚书,怕他们把持财政,偏袒家乡,朱允炆则起用浙东人担任户部官员。

建文帝还派能臣夏原吉等人分头到各地视察,了解群众民生,有什么弊政立即革除。

这些“砖家”属于儒家一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满怀理想,满腔热情地改组帝国的行政,加强皇帝的权威。方孝孺建议皇帝根据古代儒家经典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

但是读书人喜欢复古,什么都是古代的好,所以也搞了一些搞笑的事情:

方孝孺建议皇帝恢复西周的井田制,把中央部门的官职名称全改成周代的官名,遭到很多人反对。官名就是个符号,改它有什么用呢?不仅没用,反被朱棣安了一个天大的罪名:变更祖宗制度,成为朱棣起兵的一个借口。

朱元璋治理国家毒辣,而朱允炆实行仁政,这都是国家形势所逼迫,必须采取的政策。读下面一段文字,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借用北宋文学家秦观的一段高论:“天下有强势,吾则有宽术;天下有弱势,吾则有猛术;非强非弱,天下无势,非宽非猛,吾亦无术。盖无势者,天下之常势;而无术者,天下之至术也。虽然御强势者以宽,而强之弊,实生于宽;御弱势者必以猛,而弱势之弊,实生于猛……是故救强之弊,必于崇宽之时;救弱之弊,必于尚猛之日。夫强弱纠目乘,宽猛纠目代,犹东之有西,昼之有夜,理之所必至,事之所固然也……则先王之法度,大抵皆审天下之势而为之者也。《传》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弛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他认为政策、法度皆是审天下之势,强弱相济,宽猛相乘,并且互为因果。所以,国家的政策总是一会儿紧、一会儿松。

日本近代学者小河滋次郎也作出精辟的解释:

“故国家权力尚弱之国,当其法律之秩序未十分成立时,其刑罚每不能不峻酷,而于此时代,若不用此峻酷之刑罚,则其国家之安宁,万不能保……故国弱者不能不用严重之刑罚,以保护其国,是昔日之所以有死刑、体刑、斩刑等残酷之刑罚也。但国家之势力渐强,法律渐完全,警察之力渐严重,则个人微弱之势力,无论其强至若何,决不足摇动社会基础,于是刑罚日趋于宽大,国家以自由刑以代死刑、体刑等……是故国愈开化,国权愈强,其刑罚必愈宽大。”

两者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国家形势和政策好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5.岂能招惹熟睡狗

你不要轻易惹一只熟睡的狗,因为惹醒它,会很麻烦。

但是仁慈的建文帝不得不惹一只大狗,因为他的存在,让年轻的皇帝睡不好觉。汉代八王之乱的教训告诉朱允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要弄掉一个你讨厌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温水煮青蛙,让他慢慢老死。改革是需要过程的,但朱允炆等不及,一年就要做别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大事——削藩。

分封是朱元璋埋下的一枚苦果。朱元璋本质是个自私鬼,对手下的大将信不过,只相信自己的儿子。朱元璋于1370年、1378年、1391年3次分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重孙)为藩王,统治四方,监督地方将领,特别是巩固北方边防。对于这个错误的决定,官员们明知其荒谬,因为怕死,没人敢开口反对,谁先说,谁先死。1376年,只有山西太原官员叶伯巨跳出来反对分封,甚至预测朱棣将来肯定篡位。果然,朱元璋气不过,把他关进刑部监狱活活饿死。

朱允炆早就看到地方藩王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朱元璋对朱允炆说:“我把防御外敌的任务都交给藩王,边境就没事,你可以当个太平皇帝。”朱允炆担忧地说:“外敌侵略,还有藩王去打;可是藩王不安分,又有谁去抵御他们?”朱元璋一听,也傻了,沉默良久,一点办法都没有,反过来问朱允炆怎么办。朱允炆说:“解决问题只能先以德和礼,不行的话再削夺他们的封地,再不行就废除他们的王号,还是不行,那就举兵讨伐。”朱元璋点点头,默许他可以举兵讨伐不安分的藩王。

最不安分的藩王当然是朱棣。

对付朱棣这样强大的实力派,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奇袭,出其不意解决掉他;要么拖,两人拼年龄,看谁活得长。但朱允炆以为轻而易举就能解决宗藩问题,于是像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大海里狂奔,掀起滔天的巨浪,最终却把自己倾覆。他是太自信,太急躁,改革太过于激进了!

老百姓也认为皇帝不是朱棣的对手。南京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民谣是老百姓的智慧,民间总有许多高人,创造出一些民谣,听起来像是真的,又像是假的,表面上说这个,实际上说那个,到后来大多又能应验,这就是民谣的神奇之处。

但是,朱允炆削藩的决心十分坚定,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深渊,他都将一往无前,不惜粉身碎骨。

如何削藩呢?妙计是什么?这又是一个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的选择题。

齐泰似乎具有当年刘伯温的智慧,提出既然要削藩,就要先啃硬骨头。道理很简单:“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齐泰主张先干掉燕王,其他几个王也就乖乖缴械。

可是书生黄子澄说,燕王太厉害,应该先灭周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等几个小王,去掉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后,再灭燕王。表明他们对朱棣怕得要死,不敢硬碰硬。

户部侍郎郭任批评这些书呆子,先削五王真够傻,应该尽快灭掉燕王:“天下事,先本后末,容易成功。我们南京现在粮食和军备充足,怎么打不过燕王?而北边讨伐周王,南边讨伐湘王,削掉燕王就长年无期,真是舍本逐末。用兵贵在神速,锐气全部耗光,强弩之末不能穿橹缟,我担心朝廷将坐而自困。”他和齐泰想到一块去了。

朱允炆没有朱元璋那样的智慧,分不清楚谁对谁错,竟然抛弃齐泰、郭任的正确意见,听书生黄子澄的,采取先易后难的方针,先找几个软柿子捏。

1399年,周王朱柏的二儿子因为继承王位的矛盾,告发父亲谋反。周王朱柏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封地在河南开封,比较有野心。藩王是不准离开自己的封地的。他本来就不安分,1389年不打招呼就跑到安徽凤阳,去秘会他的女婿、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冯胜,可能结成军事同盟关系。朱元璋大怒,想把他打发到云南去,后来于心不忍,把他弄到南京监视起来,时间长达两年。

接到周王二儿子的举报后,建文帝立即命令李景隆巡视北边,路过开封,突然逮捕周王,抓到南京关起来,将他流放到云南蒙化,他几个儿子也打发到其他地方。不久,又将他们父子弄回南京关押。

又有人告发湘王朱柏谋反。也真奇怪,皇帝只要想整谁,一定有人站出来举报,一告一个准。建文帝派钦差大臣审问他。湘王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干脆一把大火烧了王府,自焚而死。

齐王朱榑的封地在山东青州。他本来就是个凶暴的流氓,干了不少坏事,又有人告发他谋反,被抓到南京,和周王关在一起,废为平民百姓。

代王朱桂的封地在山西大同,德行和齐王差不多,废为平民百姓。

当年六月,甘肃岷县的岷王朱楩被西平侯沐晟告发。朱允炆立即将他废为平民百姓,迁到湖南漳州。

朱允炆一年之内,先后灭了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5个软蛋藩王,然后调转枪口对准朱棣。可是,朱棣早就做好准备,一切都不出齐泰、郭任所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