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海上海滩

江海上海滩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72年,在高桥至惠南一线修建了海塘,以防止海潮入侵,至此上海的轮廓基本形成。这时的上海滩人烟已较稠密,大片荒滩变为良田,出现许多村落,进而发展成为集镇;大小商船开始云集上海滩,许多国内外商贾相继来此,大上海的雏形开始形成。
江海上海滩_寻梦中国海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6000年前,今天的上海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那时只有海潮的涨落和海浪的滚动,在这6000年的时光里,有着大海与陆地的交替,有着荒凉与繁茂的更迭。

“上海滩”,这是老辈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是告诉后人,上海这地方原先是没有的,后来开始有了也没有这么大。这是因为长江携带的泥沙随江水入海时在海岸上不断地堆积,形成海滩并使海滩不断增宽变高。当海滩高出水面,海水再也作用不到的时候,这片海滩就慢慢地变成了陆地。上海就是这样因海滩不断淤积淤高,陆地面积也不断扩大而形成的。由此可见,老辈人流传下来的“上海滩”说法,蕴含着深刻的江河造陆的科学道理。

在距今6000至3000年成陆的上海西部地区,考古发现东起闵行的马桥,西至金山县西部的金山坟,南起金山县的戚家墩,北至青浦县的福泉山、崧泽等地都曾出土过新石器文化遗址。与新石器共存的还有各种印纹陶器,有些遗址中还发现有青铜器、骨器及梅花鹿麋鹿、野猪等文物和化石,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为青浦崧泽遗址,通过遗址中文化层的动植物化石的C14年龄测定,确定其形成年代在距今5300年左右。这说明在距今5300年以后的上海先民,就已经在这块新生的陆地上从事渔猎和耕种。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沃土上,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集聚的增多而逐渐形成部落。到了战国时代(公元前248年),上海西部地区已成为楚国册封给贵族号春申君的黄歇领土的一部分。据说因此后来上海才有了“申”的简称。

海洋地质学研究表明,在距今3000年以后东海海面仍有以下降为主的小波动,这为上海成陆提供了更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距今2500年以后,东海海平面趋于稳定,随着泥沙在海岸线上的堆积,使上海滩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新的陆地。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代,在现今金山县境内曾设置海盐县,汉时在今江苏省昆山县境内设置娄县。此时,冈身以东出现新陆地,上海滩在不断地扩大。

在公元4至5世纪的晋代,随着这一带从事捕捞的人的增多,在松江,也就是今天的吴淞江一带的渔民创造了一种捕鱼的工具叫“扈”,这是用竹子编成的,把它插入水中,潮来淹没,潮落露出,以此来捕鱼。因此,松江下游一段就被称为“扈渎”,以后改“扈”为“沪”,这就是上海继简称“申”以后的又一简称,并一直沿用至今。从“沪”的由来可知上海地区最早的聚落,具有浓厚的海滨渔村色彩。

秦统一中国后,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乱,致使许多人口从黄河流域近移至长江流域。人们大量开垦土地,引起水土流失,使长江的含沙量增加。加之黄河在南宋以后改由苏北入海,黄海冬季的沿岸流又将黄河泥沙中的一部分带至长江口附近沉积,这样就使长江口沿岸的海滩迅速淤长。据南宋初年《云间志》记载:“旧捍海塘,西南抵海盐界,北至松江,长约150里。”这一描述,指的是8世纪唐代时上海海岸线的位置。

这说明宋代上海古岸线已位于今奉贤、南汇境内,上海城区已基本成陆。12世纪下半叶,海岸线已移至高桥、惠南镇一线,这一海岸线的存在已被在上述地区发现的几处宋代墓葬所证明。1172年,在高桥至惠南一线修建了海塘,以防止海潮入侵,至此上海的轮廓基本形成。这时的上海滩人烟已较稠密,大片荒滩变为良田,出现许多村落,进而发展成为集镇;大小商船开始云集上海滩,许多国内外商贾相继来此,大上海的雏形开始形成。

上海是一个大海孕育的城市。它土壤肥沃,河流纵横,航运便利,具有城市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是一颗经历过大海数千年的沐浴而跃出海面的一颗城郭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