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的环球科考

我国的环球科考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1月22日,我国“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任务凯旋青岛。中国的大洋科考事业虽然不被外人所熟知,但已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2005至2006年,历时297天完成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实现了我国几代海洋人提出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仅在我国首次环球科考中,动力定位系统配合调查作业245次,作业900多小时,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
我国的环球科考_寻梦中国海

2006年1月22日,我国“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任务凯旋青岛。此时,距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仅有6天。

中国的大洋科考事业虽然不被外人所熟知,但已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我国首次环球科考是一次巅峰性的大洋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经历了一些什么呢?

2002年3月,陆会胜任“大洋一号”船船长。几年过后,他驾驶“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了6个航次的大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考察任务,累计海上工作925天,航行128000多海里,相当于绕地球6圈,创造了多项航海和大洋科考之最。2005至2006年,历时297天完成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实现了我国几代海洋人提出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

大洋调查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洋底取样。传统的取样作业方式比较落后,有一些碰运气的成分。很多时候,采上来的并不是科学家想要的样品。

2002年,“大洋一号”装备了动力定位系统,这一系统在我国是第一次使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汲取。

这是一套大型的系统设备,时间和环境不允许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试验,只能在海上的实际作业中不断地探索。海上现场试验不允许有一点失误,陆会胜和驾驶员反复实践50多次,成功地探索出“船舶侧流操作法”、“重磁作业操船模式”、“动力定位拖网作业法”和“海底摄像斜移操船法”等一系列大洋科考船舶操作模式,每个航段可节约经费百万元以上。

科学家评价说:这种方法,使“大洋一号”变成了一枚“定海神针”。即使在风浪、海流较大的恶劣天气和海况下,船只在大洋上的定位误差也始终能够保持在3~5米的范围内。仅在我国首次环球科考中,动力定位系统配合调查作业245次,作业900多小时,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

2005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次从2430米深海底采到一块直径30cm、长70cm的热液硫化物烟囱体和附着在烟囱体上的深海极端环境生物。

2006年1月9日,“大洋一号”船就要返航回家了。此时,船员们急于踏上陆地,接一接地气的欲望十分急切。297天漫长的远航意味着什么?医学研究证明,人离开陆地,在孤寂、枯燥、单调的海上环境中,最大的生理和心理忍耐极限是20天。“大洋一号”船员们每次远航必须经历超越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考验。情绪烦躁、精神压抑、晕船,当人的生理和心理超过极限时,晕船变成了晕心。

还是出航三个月后,一名结婚只有两年多的年轻船员找到陆船长请求说:“我实在受不了啦,我要下船。”作为船长他知道,此时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他亲切地说:“环球科考对于我们的一生是十分幸运的,当许多年后,我们都会回想起这段特殊的日子,那是我们终生的骄傲。你若中途下船,对你将是终生的遗憾。我们一起出来,一起回去有多好……”意志超越了极限,这名船员终于改变了想法。

完成环球科考任务,“大洋一号”就要返航了,真的要回家了,陆船长说:“回家的感觉真好。”

大家都在急切地盼望能与亲人团圆。2009年1月10日下午1时20分,“大洋一号”航行到南澎列岛,这是近300天来船第一次离祖国这么近。为庆祝这一时刻,陆会胜拉响汽笛一分钟,向祖国致敬!并向领导机关报告:“大洋一号进入台湾海峡,我们返回祖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