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淘金与社会环境变迁

淘金与社会环境变迁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沙江(滇西段)淘金与社会环境变迁和六花金沙江因盛产沙金闻名,是云南重要的黄金产地,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今日笔者再次走访这一区域,试图结合众多的史料和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梳理金沙江淘金的历史,并结合历史发展轨迹探讨淘金与区域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秦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文献中始出现云南特别是永昌郡和澜沧江流域出产黄金的记载。
淘金与社会环境变迁_中国西南地区灾荒

金沙江(滇西段)淘金与社会环境变迁

和六花(1)

金沙江(2)因盛产沙金闻名,是云南重要的黄金产地,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金沙江流域的居民世代生活在金沙江边,依靠区域内丰富的资源生产生活。今日笔者再次走访这一区域,试图结合众多的史料和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梳理金沙江淘金的历史,并结合历史发展轨迹探讨淘金与区域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

一、金沙江淘金(3)概况

(一)古代金沙江淘金概况

1.金沙江淘金起始

云南的黄金生产始于战国以前,金沙江的黄金生产始于何时,难以考证。部分学者用《韩非子·内储说上》中的“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证明战国时期金沙江流域已经有黄金生产。贾锬《义府》说:“金生丽水出《韩非子》。”(4)按《战国策》卷3《秦策》说:“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5)荆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别称,丽水应为今广西东北部的漓江。(6)故此条史料不足以证明今金沙江在战国时期已开始淘金。

秦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文献中始出现云南特别是永昌郡和澜沧江流域出产黄金的记载。金沙江流域在这一时期是否有淘金,有待日后发掘更多的文献资料以及考古发现来证明。

唐代,金沙江出麸金。既出麸金,必有淘金业。《新唐书·地理志》卷42“地理六”载:“剑南道,盖古梁州之域,汉蜀郡、广汉、犍为、越巂、益州、牂牁、巴郡之地,总为鹑首分。……厥贡:金、布、丝、葛、罗、绫、绵鈾、羚角、犛尾。”又载:“巂州越巂郡,中都督府。本治越巂,至德二载没吐蕃。贞元十三年收复。大和五年为蛮寇所破,六年徙治台登。土贡:蜀马、丝布、花布、麸金、麝香、刀靶。户四万七百二十一,口十七万五千二百八十。”(7)故而可推断,唐代金沙江流域的淘金业开始兴盛。

2.元明清金沙江淘金概况

元明清时期,金沙江淘金业不断发展,是云南黄金生产史上的兴盛期,产金之所遍布全省。这一时期有了直接记载金沙江出金的史料,《元一统志·丽江路二州》载:“金沙江,古丽水也,今亦名丽江,白蛮谓金沙江……此江沿河皆出金,白蛮遂名金沙江”,又“金,出金沙江,淘洗得之”。(8)后代的文献,多引用这一史料阐明金沙江产金。

明代有关文献中,金沙江出金的史料更为丰富、详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其一,对金沙江产金地、金的类型、金质的记载更为详细。《滇略·产略》载:“其江曰金沙,源出吐蕃,经铁桥、宝山、永宁、北胜、以达东川,江浒沙泥,金麸杂之,民淘而煅焉,日仅分文,售蜀估转四方。”又载:“丽江之金不止沙中,又有瓜子、羊头等金,大或如指,产山谷中,先以牛犁之,俟雨后即出土,夷人拾之,纳于土官。”该书又引《博物志补》云:“金,一也,产于金沙江者,赤色光莹;产于丽江者,色赤而沾垢腻。……丽江府产金犹多,每雨后,其金散拾,如豆如枣,大者如拳,破之,中空有水,亦有包石子者。”(9)由此推断,金沙江沿岸淘金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水沙中有麸金,山谷中亦产“瓜子”、“羊头”等山金;当地从事淘金者,多采用传统的方式采金,“日仅分文”并开始黄金买卖,“售蜀估转四方”。

其二,始有金沙江淘金交纳金课的记载。《肇域志·云南志》载:“迤西土官,为丽江最黠。其地山川险阻,五谷不产,惟产金银。其金生于土,每雨过,则令所在犁之,输之官,天然成粒,民间匿铢两者死,然千金之家亦有饿死者。”(10)《滇略·产略》载:“贫民淘而煅焉,日仅分文,售蜀估转四方,其税属之土府,汉不得有也”,又“夷人拾之,纳于土官”。

其三,金沙江区域土司参与淘金,创办金矿。明代木氏土司开办了丽江大具金矿、天生桥金矿、丽江挖金坪金矿、木里龙达河金矿、中甸甭哥金矿等金矿厂。(11)

金沙江淘金业在清代持续兴盛,位于金沙江永北西南的金沙江金厂成为云南重要的金厂之一。乾隆年间举人刘慥(12)上书乾隆皇帝的《奏免金课疏》(13),如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金沙江淘金的概况。文曰:“窃惟云南永北府地界金沙江,旧传明季有淘金户,每金床一架,额征金一钱五分,递年约征金十四两五钱零,凭添二两,知府规例三两,通共征金十九两五钱零。迩来金渐不产,从前淘金人户久已散亡。今间有淘金之人,俱系四方穷民借此糊口,去来无常,或一日得一二分,或三四日竟无分厘,是以额征之数,不能依例上纳,倘课头抽紧,淘金者即遣散。地方有司以正课不敢虚悬,督责课头,以淘金人尽散,无可著落,只得将江东西两岸之彝倮按户催征,以完国课。间有逃亡一户,又将一户之课摊入一村,相仍积弊,苦累无穷。况二村彝倮并不淘金,乃至卖妻鬻子,赔纳金课。嗟此彝民,情何以堪!”刘慥将金沙江数百年淘金之累,慷慨直陈于乾隆帝,后金沙江一带金课得以减半。

总括元明清三代金沙江淘金概况,其一,金沙江淘金民户增加,除当地居民外,也有来自周边省份的穷民,且外来淘金之民远远多过两岸民户。其二,淘金民户多是流动的,哪里有黄金就到哪里,但也有部分淘金户在淘金地定居下来。如居住在中甸三坝区东坝乡的纳西族,相传是在16世纪以后陆续由丽江、宁蒗等地迁来的。据说格汪自然村和姓纳西人原来是住在丽江拉伯(宝山)地区以淘金度日的,后才迁至三坝。(14)其三,金沙江淘金除额定的金课外还须上贡知府规礼,课税十分繁重。淘金户生活艰难,“或一日得一二分,或三四日竟无分厘,是以额征之数,不能依例上纳,倘课头抽紧,淘金者即遣散”。淘金户淘金所得不多,课税不减,淘金户便四处逃散,朝廷的课税落到两岸住民头上,致使明清以来,因金课所累,金沙江沿岸的居民民不聊生。

(二)民国以来金沙江淘金概况

民国年间云南黄金生产有了复苏的景象,金矿分布广泛,矿点众多,出现全新的开发经营模式。从民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金沙江淘金进入一个新的兴盛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金沙江淘金逐渐回落,人力淘金者几近消失,机械淘金设备使用逐渐普遍。因淘金有利可图,淘金者无视法律、铤而走险,淘金业兴盛一时,到21世纪初掀起了金沙江机械淘金的一个小高峰。笔者姑且将其归纳为人力淘金期和机械淘金期两个时期进行讨论。

1.民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力淘金期

这一时期对金沙江黄金勘探不断深入,对金沙江金矿有了系统的掌握,为淘金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加之清末各种新思潮、新技术的传入,众多国内外学者、政府官员开始关注并参与黄金的开发经营。这一段时期的总特征是使用传统方法——人力淘金。

金沙江沿岸的淘金点增多,整个金沙江滇西段遍布淘金点。金沙江金成矿带是云南省重要的金成矿带,分布的矿点众多,黄金储量丰富。1915年统计的云南全省金矿中,金沙江滇西段的金矿为永北县1个、丽江县3个、维西6个、鹤庆4个、中甸7个;在已开采的82个黄金矿点中,金沙江滇西段主要5个县份分布有21个。1945年云南金矿矿区分布情况为金沙江沿岸各县中永胜11个、鹤庆6个、丽江7个、中甸11个、宁蒗6个、维西7个;在182个矿点中,仅此6县就占全省1/4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陆续发现和开采了一些黄金矿点。

政府开始鼓励并参与淘金业,金沙江淘金出现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民国时期,在金沙江沿岸皆有私办和官商合办的金矿,私办金矿居多。1940年,曹立瀛、范金台的实地调查资料《云南迤西金沙江沿岸之沙金矿业简报》详细记述了金沙江沿岸丽江打鼓金矿、丽江白马厂金矿、永鹤土塘一带金矿、滇康边境木里金矿的生产经营情况。抗战时期,“鼓励人民自由淘洗,采金局予以技术上之指导,而政府就地收买金粒”(15)

1949年以后,国家对黄金实行统一管理,鼓励开采,统一收购。以永胜、丽江两地为例,1958年永胜银行开始收购沙金,以金江营业所为主要收购点,就近收购。从1958年起,国家曾几次开办国营黄金厂,有时集中民工数千人。为鼓励群众多采多售黄金,支援经济建设,国家对收购沙金采取一系列奖励政策和保护措施。1973年7月1日起,永胜县对集体单位所售沙金每两奖售化肥50公斤,布票5尺。1975年6月1日起,执行每两政策补贴100元;1980年,每两奖励15元人民币,收购牌价也根据不同时期作过多次调整:1964年前每两沙金收购价为95元;1964年至1972年为240元;1973年至1978年为362.5元; 1979年10月1日起调为390.62元;1980年9月调为500元;1985年2月调为700元,同年11月又调为900元。(16)而1958年,丽江县工交局在奉科办金厂。60年代,金沙江沿岸一些社队组织农民淘金。1965年,巨甸产金120两。十年社会动荡时期,金沙江淘金业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依托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鼓励,淘金业又迅速回热。1976年以后,永胜每年收购沙金200两左右,1980年收购386.4两。

淘金矿点数量多、从事淘金人员多、政府参与多,是这一时期较为显著的特点。

2.20世纪80年代至今——机械淘金期

机械淘金期是金沙江淘金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改变了数千年来的淘金方式。

云南黄金生产史上,何时有第一艘淘金船?最先在云南何处开始机械化淘金?尚未找到确切的记载,目前所知在金沙江滇西段,1984年,集体企业玉龙矿首先购置采金船,以机械方式在巨甸等地淘金,年产黄金2052克,1988年2300克。(17)之后,金沙江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淘金船。据1994年《丽江日报》(18)报道,1989年,浙江温州人周大顺拉来了一艘链斗式采金船,在涛源一带作业三年,这种采金船结构简单,一般一艘船每天收入1000元左右,遇到富沙带,每天收入2000来元。之后,永胜淘金人纷纷效仿,1993年冬,涛源、期纳人仿温州人的链式采金船自制了4艘采金船下江作业。到1994年春,永胜沿江的一些乡镇掀起了淘金热,涛源至太极一带江面上增加了11艘采金船。到1994年底,永胜215公里江面上有30多艘各式各样的机械采金船作业。2002年,位于宁蒗县金沙江拉伯乡到翠玉乡前后来了30多艘江西采金船。2003年初,又有60多艘广西采金船慕名而来,无视有关部门的查处,采用迂回战术在金沙江滇西段淘金。2004年,从宁蒗县拉伯乡到玉龙县奉科乡一段70余公里的江面上,大大小小的采金船、运输机动船多达100艘。(19)从上面列举的数据来看,1984年,第一艘采金船下水作业,到2004年,仅70公里的金沙江河道上就有达100艘采金船。

用机械代替人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愈演愈烈的机械淘金热,“利”是最主要的导因。20年来,国际金价不断攀升,淘金有利可图,而淘金船的产生,又提供了获利的保证。近年来使用的铁质淘金船,一艘采金船的造价一般在40万到50万元左右,平均一季(20)下来能挣200万元的毛收入,除去工人的工资、日常开支与机器定期检修,纯收入在50万元左右。(21)遇到富金区,每天可以获利10来万元,据估计,100多艘采金船一季可采价值2亿元左右的黄金半成品。总之,机械淘金获利极其丰厚。

这一时期金沙江的机械淘金多是私人淘金者,如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叶在永胜一带淘金的温州商人和本地淘金者,2002年以来进入的“江西淘金队”、“广西淘金队”、“湖南淘金队”,永胜、丽江、中甸、大理一带的本地淘金者。因此这时期,淘金引发的管理问题、环境变迁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金沙江淘金引发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到2005年,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整顿金沙江淘金,炸毁50多艘在金沙江一线非法采金的淘金船。这在金沙江淘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金沙江淘金与区域环境变迁的关系,并采取行动干预金沙江淘金,保护区域环境。

与此同时,持续数千年的传统人力淘金走向衰落,靠“金盆”、“摇床”从事淘金的淘金人几近消失。

二、金沙江淘金与社会环境变迁

淘金是区域居民加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的有意识社会劳动,是区域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一生产生活活动,一方面成为金沙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变迁的诱因之一,淘金引发自然环境最直接的变迁是黄金资源减少;另一方面,也影响区域内社会环境涵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等。本文重点探讨淘金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淘金与自然环境变迁将另作专篇论述。笔者仅采用文化二元结构说,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金沙江淘金与物质文化变迁

1.区域居民生计方式的变迁

人类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总是首先向周围的环境索取生活必需品。金沙江沿岸居住着世代以淘金为生的淘金户,也有将淘金作为发财致富门路的民众。淘金曾一度维持了区域内很多居民的生计,“一枕发财黄粱梦,醒在黄金淘尽时”,淘金业由兴转衰,淘金成为历史之时,依靠淘金为生的淘金人的生计方式也由此改变。

笔者在此以丽江市玉龙县巨甸镇巨甸村委会拉市坝自然村的调查作为个案。巨甸,纳西语称为“过堆”,意为积水干涸后形成的坝子。唐朝前后称巨甸为“九赕”或“罗婆九赕”。元朝初年更名为“巨津”,意为大渡口,清朝改为“巨甸”,一直沿用至今。

巨甸镇位于今玉龙县城西北120公里处的金沙江畔,海拔1870米,全镇幅员38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26218亩,其中水田有9279亩,旱地16939亩。下辖8个村委会119个村民小组4827户21236人,其中农业人口19546人,占总人口的92.9%。居住有纳西、汉、傈僳、藏、白族等11个民族,是一个集干热河谷坝区、山区、半山区为一体,民族杂居的农业大镇。巨甸村委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距镇政府0.5公里,幅员14.52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01户,总人口3316人,其中,农业人口3316人,农作物播种面积3011亩,包括水田2421亩,旱地590亩;拉市坝自然村为村委会所在地,全村356户,人口1231人,耕地1227亩。(22)金沙江巨甸—大具片属古生代地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支地槽褶皱系,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及与喜马拉雅期碱性岩有关的斑岩型金矿和铅矿的分布区。

拉市坝村现有住户中,祖上都有淘金者,还有世代以淘金为生的淘金户。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市坝一带淘金最为兴盛,几乎户户都有淘金者,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的淘金者:其一,小淘金户,以户为单位淘洗黄金,每户皆有金床;其二,大淘金户,拥有数张金床,雇工进行淘金;其三,淘金工,自家没有金床,出卖劳动力,帮大淘金户淘金。调查中访问的和姓报告人,已是耄耋之年,现因儿子在丽江城里工作,举家迁往丽江城。祖上是居住巨甸镇拉市坝的著名大淘金户,淘金始于报告人的父辈,约在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一张金床是父辈的几兄弟合资办置的,并一起以淘金为生。到30年代,淘金积累了一些家产,父辈的兄弟就分开单干。报告人回忆,到40年代左右,单他们家就有十几张金床,雇佣数十淘金工淘金。淘金工多是本村或临近村落的无地或少地贫民,雇工按月给钱,淘金点在村子附近时,淘金工多数回家住,只包中、晚两顿饭;若淘金点离村子较远,则搭窝棚住在淘洗点附近。淘金所得很丰厚,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前。报告人孩提时,家里相对富足,因而得以接受教育。50年代以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私人淘金受到限制。和姓一家停止淘金,报告人到巨甸镇鲁甸乡教书。总的说来,50年代以前,拉市坝家家都有淘金者,淘金是村内多数居民重要的生计方式。

60年代,为响应政府的号召,金沙江沿岸一些社队积极组织农民淘金,巨甸镇沿岸的村社都曾组织过农民淘金。1965年,巨甸产金120两。“文化大革命”时期,金沙江淘金业受重创,淘金者极少。70年代中期以后,依托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鼓励,淘金业又有回热现象。80年代,拉市坝村中很多人在农闲之时又恢复淘金,彼时个体农业生产已经开始,当地人更多地将淘金作为一种副业来经营。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淘金形式,几家几户联合淘洗一张金床,淘金者多是剩余劳动力。一位近40岁的杨姓报告人,90年代初,高中毕业之后在家无事可做,曾经和村里的四个男子一起在巨甸附近一带的江岸淘金,收获好的时候,一天一人可以分到十五六元人民币,收获不好,一天就八九元人民币。后来因觉淘金辛苦,收益又少,不能赚钱。1995年以后就不再淘金,平时种庄稼,农忙时到镇上打零工,彻底放弃了淘金这一生计方式。1998年以前,拉市坝村居民在农闲时淘金者还很多,后来逐年减少。近两年,村子里淘金的只有两三户人家,而且不是每季都淘。拉市坝村90年代以后,从事淘金者越来越少。从访谈结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金子越来越少,用传统的土法淘金,很多时候一无所获,收益不佳。其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谋生方式,且收益远远超过淘金。淘金一天仅挣十来块钱,而且十分辛苦,现今农闲到外面打工,一天收入至少有二十元,工作量还远远小于淘金。因而,淘金不再是理想的生计方式,故金沙江沿岸曾经以淘金为生的居民逐渐放弃这一生计方式。

总的看来,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沙江沿岸居民以淘金维持生计者较多,主要原因是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淘金、贩卖木材、捕鱼等是其最基本的生计方式。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停滞不前,但淘金还是其生计方式之一。80年代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内居民的生计方式多样化,有了更多比淘金更理想的谋生选择,因而区域内选择淘金作为生计方式的人逐年减少。90年代以后,机械淘金船的兴起,对区域居民生计方式的选择引发了一个不小的震动。运用淘金船淘金获利甚高,一季有百万收入。先是外省的淘金者纷纷到来,后来为利益所驱,当地人也纷纷加入其中。有的因此一本万利,发家致富;有的在政府采取禁淘措施后,血本无归。机械淘金引发区域生计方式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生计模式选择的价值取向上,从这一点也可以明确,生计方式的选择要合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2.区域内聚落环境变迁

(1)淘金区形成新人口聚集点。

淘金促进人口流动,形成新的人口聚集点,这主要是民国年间在金沙江沿岸设厂淘金时期所引发的环境变迁。矿产开发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处开矿,走厂之人数以万计。清代倪慎枢描述矿厂的人口聚集状况:“二厂之中。出资本者,谓之锅头;司庶务者,谓之管事;安置镶楮者,谓之镶头;采矿破甲者,谓之椎手;出荒负矿者,谓之砂丁;炼铜者,谓之炉户;贸易者,谓之商民。厂之大者,其人以万计,小者亦以千计。”(23)民国时期金沙江滇西段金厂,厂矿虽无一达到如此规模,但一厂之内也聚集数千的淘金矿工。因此在设厂采金的金矿矿区内,人口积聚,迅速兴起一个个人口聚集区。1939年,国民党中央经济部派路兆冷、白家驹等人组成调查团到永胜金江街附近调查后,写成的《云南永胜金江街附近地质及金矿概述》描述,坐落在小角郎村下的土塘厂,全厂数百人都集中住宿,搭起窝棚百余间,占地面积数百平方米。厂内开设食馆、茶馆、烟馆和零杂小卖铺,通宵达旦,灯火辉煌。大周子厂临江较近,但隔村较远,所有淘金人,除搭临时工棚住宿外,有的还盖茅屋平房,或两间,或三间,准备长住。矿工多是“其来也,集于一方;其去也,散之四海”,但一厂开至数年数十年,厂关闭了,却有不少矿工留下来,融入当地居民当中。

这些因淘金形成的人口聚集点,矿工身份复杂,矿厂是“聚千万乌合之众”的地方,矿厂内“丁男涌集,合力兴工,锯木凿山,穿石穴土”。(24)走厂的人多是来自四面八方,拥有各种身份的身强力壮男子,加上矿产又往往分布在相对偏远的地方,因而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矿工所能从事的活动相对单一,矿区生活十分混乱。据老人回忆,矿工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就在窝棚里聚众赌博,或下茶馆、酒馆,因而淘金矿工大多染上了赌博、抽大烟和漂游浪荡等恶习。抽大烟的灯火,闪闪烁烁,经常遍布每个工棚,昼夜不息。因此,大多数人一年苦到头,依然两手空空,孑然一身,这就是当时聚落区淘金者真实的生活状况。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淘金不富,只够养肚”,“厂上银钱厂上花,厂上银子不归家”的说法。

(2)牵动矿区周边市镇的兴衰。

矿厂聚集大量的人口,为满足矿工的衣食住行,各地商贾往来其间,矿区附近的市镇随之兴盛。王崧《矿厂采炼篇》记载,“商贾负贩,百工众计,不远千里蜂屯蚁聚”;“其繁华亚于都会之区,其侈荡过于簪缨之地”;“远近来者数千人,得矿者十之八九,不数月而荒巅成市”。(25)

位于永胜金沙江边的金江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金江街位于永北镇以南涛源乡西2公里,距永北镇76公里,处于河谷区,海拔1170米。因濒临金沙江畔,涛源乡的国家机构、集体企业、集市贸易均在此地,故名金江街。(26)金江街,自唐宋始,即为南诏大理通州古津,明朝至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在此设置过金沙江堡、金沙江巡检司、金江知事厅、金江汛、金江县佐、警察分局、糖捐局、区镇公所等,民国以后因金江街一带淘金兴盛而随之繁盛起来。金江街是金沙江古渡之一,以古渡成市,沿街聚落成线形;又是永胜红糖、棉花、黄金、西瓜子等交易的主要集市,申、子、辰日集,1980年1月定为逢四、九日集,市集上交易之民众多至8000人。(27)

金江街一带沙金分布广泛,淘金者众多。金沙江流经永胜县215公里,经过8个区21个乡180个自然村,其中金江街一带淘金最为兴盛。金江街的主要沙金产地,其实不在金江街,而是分布在金江街周边的大皱子、青草弯、厚福洞、土塘几处。据1939年资料,金沙江一带淘金者人数多达2000到3000人,年产黄金1000两左右。1958年和1972年,曾两次在此建立国营黄金厂。1972年以后,每年收购385.4两;1972年到1983年,共收购黄金1426两;1989年前后,金江街一带枯水季节淘金人数多达1000到2000人,长年淘金者已极少。(28)两岸居民和距离江边较远的人都到这一带淘金,金江街附近就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淘金者多数住在江边淘金点,数千名淘金人的吃穿用度都要到此地采集购买。民国年间土塘金矿雇工的工资为“二十八年份年底以前工资每日捶手新滇币一元,淘金五角,马尾三角,外供三餐,每街打牙祭(犒劳)一次”(29)。据1940年调查,土塘金矿另两个张姓雇工亦是“每六天牙祭,是日每人给肉半斤”。这时期,金江街每六日一街,金矿淘金者都到金江街上置办各种生活用品。此外,金江街还是附近的沙金市场,金江街一带的淘金者都到金江街上进行黄金交易。金江街成为进行商品交易的必来之地。

淘金使大量的人口聚集在金沙江沿岸的各大沙金分布地,这些淘金者到附近的市镇进行生活物品和黄金交易,又引来各地商人往来其间,因此,淘金点附近的市镇随之繁盛起来。等到一处黄金采尽,这些市镇也会随着冷清下来。

3.淘金引发区域内新的社会问题

(1)淘金引发区域内社会治安问题。

民国时期,金沙江沿岸淘金引发的矿区社会治安问题,带有很强的地方保护色彩。1940年曹立瀛、范金台到金沙江沿岸调查时,滇康边境的木里金厂,位于木里土司辖境内。土司不准外人进入开采,当地人挖掘亦不能让土司知道。利民公司前往开采之时,需要大量的军队前往维持矿区治安。尽管如此,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仍发生了民变,利民公司工程师赵朋遇害,导致工人四散,矿业停顿。

到近代,金沙江一带私人淘金者间亦不时因争淘金范围而发生争执。当地人淘金之前都先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淘金者到各处试淘,然后选择淘金点。选好之后,就用石头或树桩等做标记,将选定区域围起来,当地淘金者称之为“号塘子”(30)。一般来说,大家都遵守这个潜规则,但是受利益诱惑,不时出现违规者。一旦一个地方出现富砂层,含金率较高。有的大淘金户凭势力明抢,有的暗地里使坏,夜里去移动桩子扩大范围等,因而时常发生争执,甚至武斗。更有极端事例,淘金点附近的某些居民窥视淘金者在区域内淘金所获的巨额利润,讹诈淘金者。

(2)沙金走私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金实行统一的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收购黄金。但为利益所驱,金沙江流域淘金还是引来很多沙金走私者。笔者在巨甸调查中得知,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淘金者所得的黄金很少交售到国家规定的交售点。黄金收购点一般离淘金点有一段距离,经常前往交售点不方便,还要搭上盘缠;积累后前往交易,存放又不安全。相反,收购黄金的商人每天都来岸边收购,方便快捷,价格又相差无几。80年代以后,金沙江沿岸淘金者多数将采得的沙金卖给收购黄金的私人老板。1983年9月,永胜县就捕获了私购沙金者57人,沙金97.4两,查获盗卖水银者5人,水银6.68斤,查获并取缔熔炼沙金加工金饰加工点3个。(31)到2005年,丽江一段金沙江兴起机械淘金热之时,仍存在私购沙金的走私者。

(二)金沙江淘金与精神文化变迁

1.淘金与金沙江地名文化

从命名法的角度来看,地名可分为描述性地名、记述性地名和寓托性地名三大类。地名都具有一定的含义,多是义、音、形兼备,许多描述性的地名,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社会历史事实。

金沙江沿岸有众多与淘金采金有关的地名。依据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编写的地名志丛书,这些地名从其命名法的角度来看,记述性的地名居多,记述了金沙江沿岸的产金状况和淘金历史。这些地名有的还是民族语地名,下表中,“金核”为汉语地名,“寒史里”、“哈止可洛”为纳西语地名,说明该区域内不同民族民众都有以淘金为生者。

金沙江沿岸与淘金相关地名表

img19

①中甸县人民政府:《云南省中甸县地名志》,1986年版,第118页。

②中甸县人民政府:《云南省中甸县地名志》,1986年版,第130页。“哈止可洛”条同。

③永胜县人民政府:《云南省永胜县地名志》,1989年版,第69页。

④永胜县人民政府:《云南省永胜县地名志》,1989年版,第102页。

金沙江一带村落地名的演变历程,记录了其地的产金史。回访这些曾有淘金历史的村落,仍可推断当时当地淘金的情形。如虎跳峡核桃园村、两家人村两个村名的演变,记载了此地淘金的历史。虎跳峡的纳西语名字是“阿昌过”,意为阿昌峡谷;现在的核桃园村本名“余化滩”,意为绵羊成群处;现在的两家人村,本名“吉排罗”,意为白水箐谷。历史上先是土著纳西先民在此居住淘金,故以纳西语命名村落。后来,外来淘金者来此淘金并定居下来,就改为以汉语称呼村名。而核桃园村虎跳峡的淘金遗址至今还在,遗址就在核桃园村的下方,中虎跳的悬崖断壁间,仍留有旧时的淘金台、淘金洞、淘金人住的“洞房”及石灶。据村里老人回忆,沿江分布的淘金洞都有洞主,或一户一洞,或几户一洞,或一户数洞。有的洞产金多就愈挖愈深并分出岔洞,有的洞含金量少就半途而废。无洞的还可向洞主租岔洞,所得金子的一部分用来缴租。金洞内十分黑暗,人进入洞时需要用口衔一盏油灯,背负麻袋,爬行进入,挖满一袋沙,又爬着出来。如果遇到深洞塌陷,淘金人就会有去无回。背出的金沙在洞外的淘金台上进行淘洗,淘到最后不过捡到些许芝麻大小的金粒子,卖了还要上税,剩下的还不够糊口,后渐被荒废。(32)

2.淘金与区域口头文学、艺术

口头文学是人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并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文学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民间叙事诗、谚语、民间说唱等。金沙江流域各民族都流传着很多以淘金为主题的口头文学,用这些形式记述了金沙江淘金的历史、金沙江产金的事实、区域内居民淘金的故事、淘金的艰辛,并用淘金来寓意人生,其内容丰富、形式广泛。说明淘金成为这一区域内口头文学创作的来源和主题之一,丰富了金沙江区域各民族的文化。

【注释】

(1)*和六花,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成员、云南大学出版社编辑。此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的委托项目“清代云南生态变迁与环境灾害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09003。

(2)金沙江,古名绳水、若水、泸水、马湖江、犁牛河、丽江。为长江上游,今四川宜宾市以上江名。近代以来所言之金沙江是长江的一段,确切地说是从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的长江河段。文章所指的金沙江滇西段即金沙江流经云南省德钦、中甸、大理、丽江境内的河段。

(3)“淘金”一词用采金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淘”来代指采金这一行为,“淘金”就是要在自然物质中提取黄金。黄金开采过程中采用“淘”这一工艺过程提取黄金的均可称做“淘金”。用现代冶金工业术语来说,就是运用“重选法”提取黄金都可称做“淘金”。古代文献中,水金和山金开采都可称为“淘金”。笔者讨论的金沙江滇西段淘金,明确之,就是金沙江滇西段水金的开采和运用传统模式进行的山金的开采。

(4)贾锬:《义府》卷下,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5)周晓薇校点:《张仪说秦王》,见《战国策》卷3,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6)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5页。

(7)(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42《地理六》,见《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1页。

(8)《元一统志·丽江路二州》,见《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9)(明)谢肇淛:《滇略》卷3,见《云南史料从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9页。

(10)(明)顾炎武:《肇域志》。

(11)李汝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2001年版,第521页。

(12)刘慥,字君顾,号介亭,永胜清邑人,1737年中乾隆丁巳进士,选入翰林院充庶吉士。曾出任四川顺庆府、山东曹州府和江苏苏州府、镇杨道监司、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山西巡抚事等职。参与编修《一统志》。1761年归田,著《和鸣集》、《词馆课艺》等诗篇和文章,纂修《永北府志》,1767年终。

(13)(清)刘慥:《奏免金课疏》,载师范《滇系》卷8之12,第39页。

(14)云南民族调查组调查,郭大烈整理:《中甸县三坝区东坝乡纳西族解放前社会历史和经济生活》,载《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民族出版社。

(15)朱熙人、袁见齐等:《云南矿产志略》。

(16)李培、李樾:《永胜县黄金生产史》,载《永胜文史资料选辑》1991年9月,第165页。

(17)李汝明总纂:《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卷14《工业》,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6页。

(18)阿石阿辉:《千淘万滤虽辛苦,沙中浪底始得金》,载《丽江日报》总第278期第2版。

(19)2002年、2003年、2004年数据来源于《非法淘金船云集金沙江导致河道改变》,见《生活新报》,2005年3月24日。

(20)每年的5月份雨季一来,(金沙)江涨水,水位高就无法采金,要等到9月份水位回落到5米左右方能作业,即每年能采金的时间是前一年9月到第二年的5月,除去春节休息,大约半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段称为一个采金季度。

(21)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50316/102372.shtm,l《焦点访谈》(2005年3月16日)。

(22)巨甸镇基本的数据为调查期间笔者在巨甸镇政府所获2007年《巨甸镇简介》,为2006年末之统计数字。

(23)(清)倪慎枢:《采铜炼铜记》,载吴其濬:《滇南矿产图略》。

(24)吴乡芹:《客窗闲话》卷1,载《笔记小说大观》,第5辑,第5函。

(25)张弘:《滇南新语》,载《小方壶斋舆地从钞》,第7帙第3册,第229页。

(26)《云南永胜县地名志》,第132页。

(27)云南省永胜县志编纂委员会:《永胜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28)参考云南省永胜县志编纂委员会《永胜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29)曹立瀛、范金台:《云南迤西金沙江沿岸之沙金矿业简报》,载《云南近代矿业档案史料选编》,第588页。

(30)“号塘子”为丽江一带方言,“号”的意思为占、看。

(31)云南省永胜县志编纂委员会:《永胜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0页。

(32)杨世光:《读不尽的金沙江》,载《今日民族》2004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