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植物保护与生态平衡

动植物保护与生态平衡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意识到破坏山林资源,可能带来不良的生态后果。只有自然资源得到保养,才能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永续利用。所以,①在我国历史上,以动植物保护利用为基础来发展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植物保护与生态平衡_科学历史文化

二、动植物保护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是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圈的基本单元。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互相补偿和互相协调的共生关系,互相适应与选择的协同进化关系。物质在循环转化中再生,在输入与输出之间达到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

我国把动植物资源及其系统看成统一整体的概念非常早,体现出早期生态思想的萌芽。《礼记》中记载:“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豸也。”[8]已经包含着食物链的思想。孟子意识到破坏山林资源,可能带来不良的生态后果。他看到葱绿的牛山变为草木不生的秃山,因此对这种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进行剖析。在《孟子·告子篇》中,孟子提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观点。只有自然资源得到保养,才能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永续利用。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也要求耕作讲求农时,捕鱼勿用过细之网,砍伐树木要适度,要按时节进行,等等。认为只有“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9]才能使整个宇宙充满活力,成为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大流行过程。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态思想有了重要发展。《三国志·魏书·高柔传》载,针对当时“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有能觉告者厚加赏赐”的法令,高柔认为“群鹿犯暴,残食生苗,处处为害,所伤不赀”,建议“宽放民间,使得捕鹿”。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载录高柔的话说:“臣深思陛下所以不早取此鹿者,诚欲使其蕃,然后大取以为军国之用。然臣窃以为今鹿但有日耗,终无从得多也。”高柔说,禁地之中除虎狼外,还当有“狐万头”,他估算,“使大虎一头三日食一鹿,一虎一岁百二十鹿,是为六百头虎一岁食七万二千头鹿也,使十狼日共食一鹿,是为五百头狼一岁共食万八千头鹿。鹿子始生,未能善走,使十狐一日共食一子,比至健走一月之间,是为万狐一月共食鹿子三万头也。大凡一岁共食十二万头。”“以此推之,终无从得多,不如早取之为便也。”[10]高柔的分析与结论对错与否,此处不加评论,但高柔的思想无疑涉及到了对食物链的深入认识。更有甚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明确指出:“草木有灰也,人兽骨肉借草木而生,即虎狼生而不食草木者,所食禽兽又皆食草木。而生长者,其精液相传,故骨肉与草木同其气类也。即水中鱼虾,所食渣沫,究竟源流亦草木所为也。”[11]食物链的思想非常清晰。

唐宋以后,对于动植物资源进行生态利用的实践也越来越多。唐昭宗时(公元889~904年),刘恂著《岭表录异》:“岭南蚁类极多,有席袋贮蚁子巢鬻于市者。蚁窝如薄絮囊,皆连带枝叶,蚁在其中,和巢而卖也。有黄色大于常蚁而脚长者,云南中柑子树,无蚁者实多蛀,故人竞买之以养柑子也。”[12]这种生物治虫的方法,有效避免了药物杀虫对于环境的污染。明万历年间,福建人陈经纶创造了养鸭灭蝗法,神奇地消除了蝗害。陈氏曾指导他人种植番薯,在田中看到蝗虫“遍嚼薯叶,后见飞鸟数千下而啄之,视之则鹭鸟也。因阅《埤雅》所载,蝗为鱼子所化,得水则为鱼,失水则附于陂岸芦荻间,燥湿相蒸,变而成蝗。鹭性食鱼子,但去来无常,非可驯畜。因想鸭亦陆居而水游,性喜食鱼子与匦鸟同。窝畜数雏,爰从鹭鸟所在放之,于陂岸芦荻唼其种类,比鹭尤捷而多,盖其嘴扁阔而肠宽大也。遂教其土人群畜鸭雏,春夏之间随地放之,是年比方遂无蝗害”[13],这种放鸭啄食蝗虫的生物防治方法,不仅不会对环境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还能产生多种经济利益。屈大均《广东新语》也记述:“西樵多种茶,茶畦有蝇树,叶细如豆,叶落畦上,则茶不生虫兹。旱则蝇树降水以滋茶,潦则蝇树升水以茶,故茶恒无旱潦之患。又夏秋时,蝇皆集于蝇树不集茶,故茶不生虫兹而味芳好。盖蝇树者,茶之所赖以为洁者也。”[14]这种在茶园栽种蝇树的方法,巧妙地运用了植物相生的关系,既能保证茶园水分的均衡供应,又能驱虫诱蝇,从而生产出优质茶叶

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文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明代嘉靖年间的苏州常熟地区,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谭氏兄弟利用了动植物资源多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经营方式。《常昭合志》记载:“谭晓,邑东里人也,与兄照俱精心计。居乡湖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晓与照薄其值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笈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污泽则种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借以千计;凡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而售之。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入分投之,若某匦鱼,某匦果,入盈以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又三倍。”[15]另据《沈氏农书》和《补农书》提供的资料,由于嘉湖地区湖泊塘汊分布密集,因此不少农家利用池塘水面从事养鱼,既能获得鱼产品增加收入,又能获得肥料促进粮桑,而桑叶饲蚕,蚕粪又可作鱼饵料,从而形成一个鱼粪肥桑,以桑养蚕,蚕粪喂鱼的生态循环。取得了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体现了努力维护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创造精神。

所以,①在我国历史上,以动植物保护利用为基础来发展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也大力倡导发展生态农业,在实践中就应切实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满足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现有的许多的贸易壁垒都是由于在养殖或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药剂造成的,如果想让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发展生态农业是不可回避的问题。②动植物保护在维持地球生物圈稳定和全球气体平衡,在生产有机物质而成为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在涵养水分和保持水土、维持地球上物质与能量的平衡及调节气候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生态价值。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及层序功能,使得某种生物一旦灭绝,就可能对整个系统带来无法恢复的破坏。今天仍然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人类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噩梦中觉醒,开展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治理污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以及防治荒漠,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总之,对于物种多样性价值的不断认识,有利于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应积极开展动植物保护与研究,争取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