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宇宙中的人和自我认识

宇宙中的人和自我认识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文明在对人的认识上也有着非常经典的论述。到了赫歇耳则推翻了日心说中太阳不动的观念并且认为太阳不在银河系的中心。人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从现代的角度来理解《中庸》中的这句话,就是利用科学技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只有努力打造科学这一利器,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类自我和实现自我。因为我们认识自然、宇宙的深度和广度是永远达不到终极的。
宇宙中的人和自我认识_科学与宽容

三、宇宙中的人和自我认识

古希腊神庙上刻着一句话:

认清你自己。

如果要弄清楚人在宇宙中的使命,我们必须要明白,人是什么?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本质是什么?

柏拉图说: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

人是最能获得最多技艺的动物,并且人又是政治动物、社会动物。

海德格尔说:

人是会言语的动物。

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中华文明在对人的认识上也有着非常经典的论述。荀子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通过与万物的比较,人特殊的高贵性就显露出来,那就是“义”。人是有良知的,可以通过心灵的力量知道天地、万物、生命的真理、道德规范、宇宙秩序、法则规律。我们认为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

人类认识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时,经历了地球、太阳、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几个阶段。

最早提出地心说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和天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喜帕恰斯(Hipparchus,约公元前190—前125),但是他们完全是建立在一种观念上的,比方说太阳东升西落,所以我们还不能说它是学说。真正完成地心说要到托勒密,公元140年,托勒密完成《天文学大成》,奠定了地心说的理论基础。地心说流传了1400多年,主要是基于当时人们的认识基础(人们很自然就觉得地球没有动)和宗教基础(神创造人类,因此人类和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必须在宇宙中间处于一个特殊地位,它是宇宙的中心,它是不会动的)。

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宣扬地球并非是宇宙中心,不动的,地球是绕与太阳平齐的虚空点作圆周运动的。哥白尼的地动说不仅纠正了人们错误的天文学体系,而且动摇了当时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到了赫歇耳则推翻了日心说中太阳不动的观念并且认为太阳不在银河系的中心。哈勃在1923年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观测仙女星云,把一颗颗星分开来,证明仙女星云并非星云而是星系。同时发现仙女星系里的造父变星,然后利用造父变星的观测、推算出仙女星系离我们是225万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是10万光年,从而证明河外星系的存在。

归纳起来,我们认为哥白尼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正确地认识了太阳系,赫歇耳把我们带入恒星世界、扩大到银河系,哈勃使我们进入了星系世界。换一个角度,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地“边缘化”,我们从中世纪宇宙的中心,越来越远离宇宙的中心。

对于人类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我们不禁想用一首诗来表达出来:

大自然是万物之源、万物之汇、万物之基、万物之本。

大自然是诗,是曲,是画;大自然是物,是理,是情。

大自然比山高,比海深,比天还要宽。山外有山,海外有海,天外有天,这都是大自然一个又一个的细胞。

宇宙是无边的大海,地球只是大海波涛中的一滴水珠;宇宙是无际的花园,地球只是其中的一枝花蕊

自然至大至小,至巨至细,至内至外,至古至新,至精至拙,至朴至华,至显至隐,至明至暗,至动至静,至速至缓,至曲至直,至方至圆,至张至弛,至刚至柔,至阴至阳,至实至虚,至俗至雅,至凡至奇,至伟至秀,至理至情。

大自然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发展的基础、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类温馨的家园。

我们人类就出现在这个地球;人类与地球有永远割不断的缘分。

自然是体,人是灵。

人是自然的杰作,自然又成为人类创造的精品。

我们的全部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握住的只是自然的一个手指。自然可以离开人,人却永远不能离开自然界。

自然是人类文化之根,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不竭源。

大自然给人以智慧,人使大自然实现了新的可能。

人永远具有自然生命、自然属性,人永远是大自然母亲的儿女。

人类永远依赖自然、遵从自然,又永远改变自然、超越自然。

人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自然是人的创造者,人是人工自然的造物主。

人在人工自然面前是巨人,在天然自然面前是婴儿。

人类对自然做些什么,也就是对自己做了些什么。

大自然给予我们创造的动力,又给予我们必要的限制。

我们曾把自然看作神,看作敌人,这都错了。自然永远是我们的母亲和伴侣。

人与自然相互分离,又融为一体。[25]

几千年来人们就在思考人在宇宙中的使命,直至近代西方有学者认为人的使命是为了赞颂自然界的伟大创造者和人类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中国先秦时期的名著《中庸》却说: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就是追求、去实现;中,就是在宇宙秩序中万物注定的位置和道路;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宇宙秩序。人的使命,就是要努力为天地治理万物,让宇宙更有秩序、让万物化育生长。从现代的角度来理解《中庸》中的这句话,就是利用科学技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实施的“起源计划”,就是一个探索人类起源,追寻从宇宙大爆炸到最初的星体和银河系的形成,进而探索在银河系内是否存在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世界以及在其他星体上是否也存在着生命的宏伟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从我们地球临近的火星和木卫二到远处有生存条件或有生命存在的近邻的星体,或者寻找生命的基本物质以及形成银河系内初期星体的物质。与这些使命相同的其他使命都是为了发现生命的起源,这是验证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生命,以及人类深入了解自身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长期探求不可或缺的历程。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生命体?现在还难以回答,但科学的探索是不会止步不前的。

其实,科学一直致力于认识自然,其实科学也是一直在认识人类自身!因为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啊!而人类又在一直探索人生的问题:人类从何处来,将到何处?人如何生活,才有意义?但这些问题并不能通过冥想得出结论,只能通过深入地认识自然才能找到答案。科学提供了人类认识自我的利器,也提供了人类实现自我的利器。我们只有努力打造科学这一利器,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类自我和实现自我。

但在我们打造科学利器的同时,我们还得要带着敬畏之情来看待自然、宇宙。因为我们认识自然、宇宙的深度和广度是永远达不到终极的。我们的科学总是以有限的预设企图来认识无限的自然和宇宙。例如我们的科学对我们身边的树木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以前认为树木是植物,没有情感的,但最新的植物心理学研究表明植物也有情感的。当一棵树被人砍倒后,它会分泌一种物质告诉自己的同伴有危险,而它的同伴们则会分泌一种物质表达它们的不安。我们还有多少自然的奥秘没有认识或忽略了呢?想想看应该有很多吧!只是我们人类太自以为是了。人类在自认为自己制造的人工之物多么精巧之时,却没有想到自然之物的无法完全模拟,也没有想到自然之物的精美啊!蛇、苍蝇是丑陋、令人讨厌和恐惧的动物,但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再看它们,无不感叹它们的精致和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啊!我们总是妄想以“有限”认识“无限”,这是多么无知啊!自然、宇宙并不是简单的模型、参数所能认识的。模型和参数的运用让我们人类窃喜,认为我们人类认识到自然甚至宇宙的规律。对于参数和模型,我们在此不得不进行一些批判。中国大学排名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大学排名的依据是什么?就是模型和参数。据有关学者做的实验显示,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参数和模型,任何大学的排名都可以发生质的改变!这种排名有意义吗?这种数理化的研究方法真的能真实反映事物的原貌吗?其实这些模型和参数只是我们认识自然和宇宙的最简单的特例啊!人类的无知就在于此,将特例看成普遍性的东西啊!这个世界真的有规律吗?有,但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而且这些规律性的认识真的是完全精确的吗?当然不是,牛顿的力学体系被爱因斯坦认为是一个特例,难道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一个特例吗?我们在认识物质的同时,不是还发现了反物质吗?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看得见的是看不见的影子”。或许,我们现代科学只是认识自然、宇宙的影子啊,我们认识它们的实体还早着呢!

对待科学时,我们惊叹之余,我们何不采取“苏格拉底式的智慧”——坦诚地承认自己无知啊!因为我们科学认识的源泉即人类的终极实在是自然和宇宙,也许我们现在所能认识的只是这个实在的影响,因为人类的五官认识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我们的实验仪器认识的事物也是真实的吗?我们真的主客体能完全两分吗?也许我们认识的客体早就有了主体认识的预设了。我们不禁细想,人类所制造的人工物是多么粗劣啊!它们都是模仿自然之物而设计,我们真的完全认识清楚自然之物吗?绝对没有啊!我们何不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自然之物、自然、宇宙,我们定会获得更多和真实的认识,我们的科学才会更接近终极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