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镇市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清镇市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3-02-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镇市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清镇市政府 吴筑蓉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清镇市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_常青树

清镇市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清镇市政府 吴筑蓉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近年来,清镇市的农业农村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市民消费需求为核心,围绕将清镇农业建设成为贵阳市乃至省内外重要副食品基地的定位,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助推、助农增收”的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农民增收一年增长两位数的目标,助推了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清镇市地处贵州省中部,贵阳市西部,距贵阳市城区22公里,总面积149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农村劳动力28.5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25.7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9.5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43万亩,机电排灌面积2.6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1.899万亩)。林地65985公顷,森林覆盖率38.59%。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布局,围绕产业上项目

我市按照农业“十大产业”,即“粮、油、菜、果、药、茶、烟、奶、鸡、猪”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是策划定位,规划布局。结合市、乡两级的功能定位,做好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等四大规划。二是分步实施,有序投入。有的放矢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抢占贵阳至广州、重庆、昆明、成都、长沙等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陆续建成带来的商机,重点扶持做得大、做得强、做得精、做得优、具有生命力的农业产业,把清镇的农业融入大西南和泛珠三角经济圈。

(二)抓基础配套,围绕产业建设施

按照加快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扎实推进“水、电、路、气、林、房、电视、电话”基础设施工程。围绕“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的思路,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沟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打捆使用、配套实施。化分散投入为集中投入,重点倾斜优势产业,使财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以加快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的形成。为把全市肉鸡产业做成全省第一,仅扶持温氏公司总部和饲料厂建设,市政府先后投入800万元资金建设煤气、排污等工程。

(三)抓好机制创新,围绕产业定投入

2005年以来,市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元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从农业、财政和信合等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四大扶持办”、“一基三化办”,专门为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户提供贷款服务,并将贴息纳入财政预算。一是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先后对贵州一代食品公司、温氏养殖公司、恒霸药业等7家龙头企业投入贷款1740万元。二是支持全市农村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主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小特色、小项目的发展。到今年9月底止,累计向农民发放支农贷款43646万元,其中:种植项目贷款41496万元,养殖项目贷款2150万元。市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有功的大发公司经理覃远其一次奖励10万元,对农业技术员张增英一次奖励5万元。

(四)抓龙头带动,围绕产业推发展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直接决定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效益和速度。切实扶持好现有的19家农业龙头企业意义重大,近年对入驻清镇的农业龙头企业直接投入高达3000多万元,仅香港裕东公司办公楼、冷库、大棚、示范园、交易平台的投入就达300多万元,使之不仅成为蔬菜生产基地,更成为新理念、新技术的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五)抓素质教育,围绕产业夯基础

针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经营手段粗放、诚信意识不高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在全省首批实行基层农技体系推广建设改革,出台农业产业化经营诚信机制建设意见等,把农民的技术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三育”放在首位,夯实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发挥农民在建设生态农业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懂技术、守法纪、讲诚信的新型农民。

(六)抓诚信建设,扶商富民助增收

一是出台扶持政策,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文件,明确了对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种养协会(合作社)、农业小特色、小项目等进行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到2009年,共对龙头企业及农户提供贷款贴息818.78万元。惠及62个小种植、养殖小区、72个合作经济组织、4个龙头企业,3309户农户、230个农村小特色小项目科技带头人、辐射带动农户10余万人。

二是构筑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的诚信体制。认真履行承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仅扶持温氏公司总部和饲料厂建设,市政府就先后投入800万元资金建设煤气、排污等工程。同时,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教育,打击了肉鸡产业发展中的两起诚信案例,企业还拿出资金对诚信较好的农户给予奖励。

三是废除不适宜科学发展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执行黔府发〔2003〕17号文件规定的同时,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针对具体项目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项目引得进、稳得住。

(七)推五种模式,循环发展促生态

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是提高清镇农业的生命力、竞争力所在,我市在产业化进程中逐步产生五种生态、循环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温氏公司为代表的种养加循环模式。即粮食种植→饲料加工→养殖肉鸡→粪便加工生物肥→种植粮食模式。

第二种模式:养殖业中型沼气池沼渣沼液还田循环模式。以旺牧园生猪养殖场为代表,形成“生猪养殖→沼气取暖照明→沼渣沼液还田→粮菜规模种植”。

第三种模式:以红枫湖镇扁山等村为代表的乡村清洁工程生态治理模式。即畜禽粪便、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厌氧发酵→人工湿地→达标排放。

第四种模式:养殖业大型沼气池循环模式。以清镇奶牛示范场为代表,形成“养殖奶牛→粪便利用→大型沼气池→沼气发电(生活用气)→沼渣沼液还田种植牧草”。

第五种模式:奶牛养殖有机复合肥还田循环模式。以卫城奶牛基地为代表,形成“奶牛养殖→粪便生产有机复合肥→粮食、牧草种植→奶牛养殖”。

三、取得的成效

(一)发展“十大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市紧紧围绕农业“一基三化”的发展思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抓好“十大产业”(粮、油、菜、果、药、茶、烟、奶、鸡、猪)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蔬菜、肉鸡、奶牛已成为我市的三大特色产业。

2.做精做优特色产业。为保护“两湖”水源,增加农民收入,我市积极实施果树“保三争五”(保3万亩力争5万亩)工程,重点打造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和万亩迎庆桃基地,打造优质、精品水果。

3.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农村最大的稳定就是粮食的安全稳定。为此,我市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自版图南端向北建设“百里‘三增’(增产、增收、增效)示范长廊”,在粮(油)、烟、猪等传统产业上狠下工夫,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巩固提升粮油和烤烟单产。

(二)实施“六大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逐步改善

以保护红枫湖、百花湖水源为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全面取缔和禁止了“两湖”周边规模化畜禽养殖,采取生物杀虫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生态能源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物治理工程、生物浮岛(床)等六大工程力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发展无公害农业,产品质量不断升级

依托裕东、青远、世阳等龙头企业,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依托温氏、大发、正大等龙头企业,发展“无公害”肉鸡养殖,依托三联乳业,种植优质牧草,养殖奶牛,提供生态奶源,生产优质奶产品。此外,各乡镇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绿色产品。

(四)实施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2008年,我市首期启动簸箩、高铺、龙井寨三条小流域石漠化治理第一期工程,计划小流域治理石漠化面积7.25平方公里。截至目前,试点工程已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7.25平方公里。

通过实施林业生态修复、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工程,项目建设区的石漠化得到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总量明显降低,林草植被覆盖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土壤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为红枫湖水质的改善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农民人均收入均有较大提高。截止2008年底,簸箩小流域项目建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75元,比2005年的1715元人均增收660元。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我市共硬化村寨道路130公里,新建暗流、麦格、青龙3个客运站。完成背陇寨水库建设、迎燕水库除险加固和迎燕灌区节水示范工程,解决农村6.78万人饮水安全,目前全市已有89456户农户饮用上安全卫生水。新建沼气池1438口,在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修建大型沼气池1个,中型沼气池8个。2009年我市被列为贵州唯一的全国“三电合一”工程试点县(市),目前,硬件设施已到位,正式投入运行,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四、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大、配套弱,特别是工程性缺水的问题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3.没有生态保障机制,农业面源污染仍然存在,生态效益不能代替经济效益,在“两湖”周边及上游部分农民仍然有违规使用农药或化肥等问题。

4.财政财力严重不足,用于发展生态农业资金远远不能达到需求。

5.农民还不富裕,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对策建议

(一)做好一个规划

做好《清镇市十二·五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种植、养殖、加工、物流、土地利用、基础设施、扶贫开发等子规划。

(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农业“三化”的“瓶颈”。认真落实“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十字方针,不断改变农村水、电、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配套建设一批冷链、仓储、物流、交易平台等设施,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做强三大产业

在我市确定的“鸡、牛(奶)、菜、果、茶、药、苗(木)、粮(油)、烟、猪”十大产业中,重点做大做强肉鸡、奶牛、蔬菜三大优势产业。

(四)建立四大体系

第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监管体系,对种子、种苗、农药、兽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流程进行动态监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有效进行监测、预报、预防,防止暴发大规模的病虫害和畜禽疫病,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力构建农村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农村现代物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信息平台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第四,建立诚信农民建设体系,围绕五个诚信教育内容,建立“三位一体”、“三维联结”、“三项推动”的诚信农民建设体系,以诚信促增收,以诚信推发展,以诚信构和谐。

(五)力推五种模式

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的发展之路。

(六)实现六大突破

农民教育培训有较大突破,机制创新有较大突破,产业带动有较大突破,农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有较大突破,扶贫攻坚工作有新突破,农民增收途径有新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