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灭鼠植物的含义

灭鼠植物的含义

时间:2022-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灭鼠植物的含义谈到灭鼠植物,人们就自然会想到有毒植物。从广义来说,灭鼠植物即指鼠类动物取食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能够在鼠类动物机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引起动物发生毒性反应,导致动物死亡或引起动物产生不育效应,从而使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的植物。
灭鼠植物的含义_中国灭鼠植物及其

第一节 灭鼠植物的含义

谈到灭鼠植物,人们就自然会想到有毒植物。人类对有毒植物的认识最早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人类通过寻找食物、药物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毒植物的知识和经验。传说在公元前3000年,神农氏就学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古希腊、罗马、埃及等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早就有关于有毒植物的记载。我国不但是最早认识,而且也是最早应用有毒植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就开始将有毒植物作为药用和杀虫。到了秦朝,人们不光能熟练地用有毒植物捕猎、制成武器(如毒箭),更主要的是将有毒植物应用到医疗疾病方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了汉朝、唐朝,已经出了不少有名的以中草药为主(包括有毒植物)治病的医学家。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有毒植物进行了划时代的大整理,共列出150多种。这些记载,加上宋朝清朝等朝代的名家补遗,使我国对有毒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了—个基本框架的认识,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众多的有毒植物中,许多具有灭鼠作用,即灭鼠植物。那么,灭鼠植物和有毒植物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否有毒植物都是灭鼠植物呢?

对于有毒植物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常有不同的定义,因此,要给予严格的定义有许多困难。如宫本三七郎(1953)认为,凡是植物不能被人们利用以饲养家畜,同时,又由于家畜在某些因素促成之下而自然采食后发生毒害作用的,都可称为有毒植物,真正的有毒植物是应该含有生物碱、配糖体等毒性成分;陈冀胜(1987)将有毒植物概略的定义为对人和家畜等能产生有害作用的植物;史志诚(2001)认为,凡有可能通过食入、接触或其他途径进入机体造成动物死亡或机体机能长期或暂时性伤害的植物,均可称为有毒植物;还有人认为,有毒植物,一般是指人、畜食后引起中毒现象,严重者导致死亡的植物,也包括人、畜的皮肤、黏膜接触其汁、皮、叶及果后,产生痒痛、红斑等症状的植物。而有些植物能产生某种刺激性气味,使人们闻后心理不快,产生厌恶感,但不引起中毒症状,这类植物,一般不归到有毒植物之列(罗深秋,2002)。可见,有毒植物的含义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某种植物有毒,通常不是说它的每个组成部位都有毒,而是其中的某些部位有毒。在个别植物中,有毒部位的毒性作用也可能因季节不同而改变其中毒效能。也有些有毒植物,生吃会中毒,但经过—定的加工处理,如加热,浸泡等,毒性将消失或大为减弱,人、畜食后不再会中毒。

从广义来说,灭鼠植物即指鼠类动物取食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能够在鼠类动物机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引起动物发生毒性反应,导致动物死亡或引起动物产生不育效应,从而使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的植物。因此,可将灭鼠植物可以分为二大类型:一是鼠类动物取食后,动物发生毒性反应,最终导致动物死亡的植物,也叫杀鼠植物,如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Encycl.)、马钱(Strychnosnux-vomica L.)、铁棒锤等;另一类是鼠类动物取食后,引起动物产生不育效应,动物不能正常生育繁殖后代,最终可导致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的植物,如昆明山海棠、猫眼草、白屈菜、穿心莲、牛膝等植物。

另有一些植物,因其所含的毒性成分量很少,或其毒性成分的毒性较小,即使动物取食相当大的量,也很难引起动物的死亡,但将该植物的提取液或毒性成分采取灌胃或注射的方法给药后,也能引起动物发生毒性反应,并导致动物的死亡,如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L.)Schott]、青蛇藤[periplocacalophylla(Wight)Falc.]、叶底珠[Securinegasuffrutico-sa(Pall.)Rehd.]、三叶木通[Akebittrifoliata(Thunb.)Koidz.]等,该类植物也属于杀鼠植物。灭鼠植物大多数都是有毒植物,其毒性主要取决于它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毒成分是有毒植物毒性的基础。虽然生态和环境等因素对植物有毒成分的存在和含量有影响,但植物物种仍是毒性成分存在和含量多少的决定条件,某一确定种的植物所含有的毒性成分基本相同。这些毒性成分不但对鼠类动物具有毒性,对人类及其他动物也具有毒性,因此,在开展灭鼠植物的研究中,首先应该对研究对象有个基本的认识,如该植物的毒性大小、毒性成分所在植物的部位、毒性成分毒性大小及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期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有序地开展研究工作,保证研究人员的安全及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粮食、果木、蔬菜、油料、中药材等植物中,有许多是灭鼠植物,含有毒性成分,也可以引起中毒,食用植物中毒的现象也常有发生,这几类植物的中毒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非食用部位有毒:灭鼠植物的毒性成分并不一定是在植物体内的任何部位都存在,有些食用植物可食部位无毒,但非食用部位或某个部位有毒,食用这些有毒部位后可引起中毒。例如蔷薇科中的多种果木:杏(PrunusarmeniacaLinn.)、桃(Prunuspersica)、枇杷(Eriobotryajaponica)等,果肉虽无毒,但种子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较多,苦杏仁甙是最常见的氰甙,可水解生成氰氢酸,人及其他动物食后均可引起中毒。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为重要的粮蔬兼用型作物,世界各地栽培甚广,对改进人类的食物构成,增强人类的体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马铃薯的叶含有龙葵素,它是一种弱碱性糖类,可溶于水,具有腐蚀性和溶血性,能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引起缺氧中毒死亡。朱仙林等(2008)报道猪食用马铃薯叶后发生中毒并死亡的事例。甜瓜(CucumismeliL.)味香美,但瓜蒂有毒不可食,主要毒素为葫芦苦素和甜瓜毒素(即喷瓜苦素),主要中毒症状为剧烈呕吐,腹泻,严重者会因循环衰竭、呼吸麻痹而死亡(陈冀胜,1987)。

2.在某个特定的发育期有毒:某些含有毒性成分的植物只是在某个特定的发育期有毒,如当马铃薯发芽时,芽眼附近及发绿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茄苷,茄苷的毒性较大,它是一种胆碱酯酶的抑制剂,主要存在于茄子、马铃薯等茄属植物中,正常情况下不含有或含量很低,一般不致引起中毒。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茄苷对热非常稳定,一般烹煮不会受到破坏,因而进食发芽、变绿的马铃薯而致人、畜中毒的事时有发生,所以食用马铃薯,一定要削皮并挖掉发芽的芽眼后再食用(王宪泽,1995)。荞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谷实无毒,但开花时有毒,历史上曾因春荒饥食荞麦花而屡酿惨祸(俞为洁,2007)。

3.含有毒成分,经加工可除去毒性:鲜扁豆(LablabpurpureusL.)中含有少量有毒的皂甙和生物碱,但这些毒性成分对热不稳定,经加热后会分解为无毒的成分,应用沸水焯透或过油,或干煸至变色后食用。鲜黄花菜含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经氧化产生有毒物质,食用后可使人中毒,但秋水仙碱易溶于水,且遇热易分解,因而将鲜黄花菜用清水浸泡几小时后用沸水焯透、清水漂净,则可食用。草木樨(MelilotusofficinalisL.)籽实中含毒性成分香豆素约0.41%,经过焙炒后香豆素的含量只有0.14%,用经过焙炒后的草木樨籽实饲喂肉鸡,鸡体不受毒素的侵害,没有发生肉鸡的中毒现象,且试验鸡的采食量和日增重均不受影响(贾玉山等,1996)。醉马草中主要的毒性成分是麦角新碱,经尿素氨化处理醉马草可以显著降低麦角新碱的含量,提高其蛋白质含量,同时还提高了绵羊对醉马草干物质的采食量,而绵羊并未出现任何中毒表现(邓凯东等,1998)。

4.含有微量有毒成分,大量食用时中毒:大白花杜鹃的花和叶含有微量的有毒成分,有小毒,大量食用可引起中毒;荔枝、橘子等过量食用也会造成中毒症状,如广东南部及海南岛地区在荔枝收获高峰期经常会发生的“荔枝病”,就是因为大量连续食用荔枝引起的突发性低血糖症(俞为洁,2007)。

5.因栽培条件不同,同种植物在不同地区的含毒量也有差别。如原产巴西等南美洲地区的木薯(ManihotesculentaCrantz),有毒成分氢氰酸的含量就常因栽种季节、土壤、肥料、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据测定,新种木薯地所产块根并于当年收获时,其氢氰酸含量比连种两年土地上所产块根并在过冬后收获者要高些;石蒜科的石蒜(Lycorisradi-ataHerb.)含有石蒜碱等有毒成分,广西产的含量高,毒性大,苏北及上海产的含量就较低(俞为洁,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