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发利用斑子麻黄一生物学特征

开发利用斑子麻黄一生物学特征

时间:2022-02-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麻黄科 Ephedraceae斑子麻黄 Ephedra lepidosperma C.Y.Cheng一、生物学特征斑子麻黄是麻黄科麻黄属矮小灌木植物,植株近垫状,高5~20cm。斑子麻黄2006年9月11日在宁夏贺兰山东麓马莲口、大口子附近调查时植株平均高度为13cm,节间长平均1.4cm,一级分枝平均39枝,冠幅平均36cm。斑子麻黄作为群落的次优势种位于第二层,调查时为果后营养期,生活力旺盛。
麻黄科 _宁夏主要农业野生

麻黄科 Ephedraceae

斑子麻黄 Ephedra lepidosperma C.Y.Cheng

一、生物学特征

斑子麻黄是麻黄科麻黄属矮小灌木植物,植株近垫状,高5~20cm。具短梗多瘤节的木质枝,节粗厚结状,绿色小枝细瘦,直径约1mm,在节上密集、呈假轮生辐射状排列,节间长1~1.5cm。叶极小,膜质鞘状,长约1mm,中部以下合生,上部2裂,裂片宽三角形,先端钝。花期为3~5月;雄球花在节上对生,雄花5~8;雌球花单生,雌花2。种子6月中旬成熟,种子2粒,1/3露出苞片,黄棕色。

img11

斑子麻黄

2006年9月11日在宁夏贺兰山东麓马莲口、大口子附近调查时植株平均高度为13cm,节间长平均1.4cm,一级分枝平均39枝,冠幅平均36cm。地下部根入土深度平均35.5cm,根幅41.5cm,侧根数18,根系集中部位为土表以下17cm,根颈长度4cm,主根直径15~19mm,侧根直径5~9mm。

二、自然分布状况

斑子麻黄特产于我国宁夏与内蒙交界的贺兰山低山与山前洪积扇地带,习见于海拔2000m以下的浅山、山前丘陵和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近山部分。分布于贺兰山中段以南的东西两坡,沿贺兰山余脉可延伸到青铜峡桃子山口、中卫、中宁、同心等地,常呈条带状分布,为强旱生垫状小灌木群落。

三、生境及群落组成

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山脉长约200km,最宽处达30km,基带海拔1800~1900m。年平均气温8.5℃~7.4℃,≥10℃积温3327℃~3070℃,年降雨量205mm,无霜期177~187天。

img12

斑子麻黄花

调查地点位于银川市西30km处——贺兰山马莲口、大口子山前石砾质洪积扇,海拔1354m,坡度30度。生长环境干旱,土壤肥力中等。植物群落为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斑子麻黄(Ephedra Lepidosperm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细弱隐子草(Cleistogenes gracilis)荒漠草原。群落内有植物11种,隶属禾本科、豆科、菊科、百合科、麻黄科、藜科,植被总盖度55%。群落优势种松叶猪毛菜,4株/m2,株高32cm,分盖度10%,频度70%;次优势种斑子麻黄0.5株/m2,株高10~16cm,分盖度8%,频度为100%;短花针茅4株/m2,株高10~30cm,分盖度8%,频度80%;细弱隐子草3.5株/m2,株高10~20cm,分盖度8%,频度60%。另伴生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冬青叶兔唇花(Lagochilus ilicifolius)、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三img13草(Aristida adscensionis)、矮韭(Allium anisopodium)、冠芒草(Lespedeza borealis)、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等。群落结构分为3层,第一层高32~50cm,第二层高10~20cm,第三层高2~4cm。斑子麻黄作为群落的次优势种位于第二层,调查时为果后营养期,生活力旺盛。

img14

斑子麻黄植株

四、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开发前景

斑子麻黄是贺兰山浅山地带的特有种,已列入国家三级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和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一样具有耐干旱、耐瘠薄、耐寒冷、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作为半荒漠地区的造林灌木。斑子麻黄含有少量麻黄素,能抗病毒;还含有左旋麻黄碱(E)0.024,右旋伪麻黄碱(PE)0.011,左旋去甲基麻黄碱(NE)0.006,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NPE)0.011,总生物碱含量0.052。其主要作用是发汗、利尿、镇咳、平喘、抗过敏、降血压、兴奋中枢神经、解热、抗病毒,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五、濒危原因及保护建议

由于其分布区地处宁夏的干旱风沙地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风多沙大,降雨少且集中,蒸发量大,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加上近年来贺兰山东麓屡遭春季连续干旱和禁牧以前的过度放牧,使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很大影响,种群数量逐步减少。因此,建议在现有保护区内进一步重视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管理,加强有关学科研究,促进斑子麻黄的种群繁育和合理开发利用。

img15

斑子麻黄生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