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交通史和旅游史研究

交通史和旅游史研究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5]是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路程书籍与日用类书对研究明清通俗小说中的旅行故事极为有益,不但提供了路线、里程、花费时间的对比依据,还提供了与旅行生活、旅行文化有关的大量历史细节。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史研究进一步细化,出现了多篇研究旅游断代史和区域史的学位论文。在明代的旅游研究中,节日旅游和宗教旅游是一个热点。
交通史和旅游史研究_旅行故事: 空间经验与文学表达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5]是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此书以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为依据,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貌,为旅行故事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地理信息。严耕望的巨著《唐代交通图考》[6]是唐代交通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详尽考辨了唐代绝大部分地区的交通路线,是本书考察唐代旅行故事时的重要参照。明代交通史的代表著作是杨正泰的《明代驿站考》[7]。作者参照文献记载和古今地图,确定了两千多个明代驿站在今天的地理位置,按照年代绘制了二十幅驿路图,力求准确还原明代的驿站配备和驿路分布。实际上,驿路即当时的交通干线,所以明代出版的路程书籍才会将驿站作为商人旅行路线的主要指示标志。

杨正泰还致力于明代路程书籍的校勘出版,如《明代驿站考》书后所附的《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寰宇通衢》,以及《天下水陆路程》[8](附《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这些路程书籍在记录当时的交通路线之外,往往还包含大量旅行常识和历史文化知识。与路程书籍性质接近的还有明代日用类书的相关部分,如万历年间所刊的《新刻邺架新裁万宝全书》《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鼎锓崇文阁汇纂士民万用正宗不求人全编》《鼎锲龙头一览学海不求人》《新刊翰苑广记补订四民捷用学海群玉》《新锲全补天下四民利用便观五车拔锦》等书,卷二均为《地舆门》,收有大量交通路程信息,有的还配有地图。《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为《商旅门》,在评点各地商品优劣之外,还介绍了旅途所需的各类知识:气象观察、旅途保健、各地风俗等。路程书籍与日用类书对研究明清通俗小说中的旅行故事极为有益,不但提供了路线、里程、花费时间的对比依据,还提供了与旅行生活、旅行文化有关的大量历史细节。

韩大成的《明代城市研究》[9]也涉及明代交通问题。此书附录二“各地著名市镇简表”记录了明代著名市镇的名称和工商业情况,为我们勾画出当时的商业网络概况;附录三“各地水陆交通干线简表”是作者综合各种路程书籍和地理书籍的研究成果,可以和《明代驿站考》参照使用。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兴起,一方面由于国内旅游风气的高涨,历史学界和旅游学界都对旅游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0年,沈祖祥在《旅游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构想》[10]中第一次提出了旅游史学的概念,并构想了旅游史学的学科框架。之后,很多学者致力于旅游通史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代表作为郑焱的《中国旅游发展史》[11],此书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出发,既突出了从远古到近代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纵向历史,又对每一时代旅游思想和旅游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很多规律性命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史研究进一步细化,出现了多篇研究旅游断代史和区域史的学位论文。规模最大的是王福鑫的博士论文《宋代旅游研究》[12]。作者从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的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勾勒了宋代旅游的宏观面貌,同时也探讨了很多细节问题,诸如旅游者的支付能力、闲暇时间、旅游商品、旅游服务等等,丰富了我们对宋代旅游史乃至中国古代旅游史的认识,有很大的启发性。此外还有李松《唐代旅游研究》[13]、陈素平《北宋东京都市旅游研究》[14]、惠哲《南宋临安都市旅游研究》[15]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16]、丰湘《明清时期泰山旅游活动探析》[17]等。

明代旅游研究中较有特点的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张嘉昕的硕士论文《明人的旅游生活》[18]。此文从社会生活史角度出发,将研究重点放在明代文人之旅游生活的诸多细节上,例如第三章《旅游的一般模式》,探讨了旅游时间的约定、旅游的装备、食宿的解决等问题;第四章《旅游的活动主题》,探讨了以“寻泉品茗”“岩洞探幽”“千山飞瀑”“赏花观竹”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第五章《旅游的交通方式》,探讨了乘船、步行、乘车、乘轿等不同的交通方式对旅游生活的影响。最后还附有“明人游具功能简表”“明人旅游生活图像”。作者从明人文集中勾稽出大量材料,丰富了我们对明人旅游生活和心态的认识。

在专著和学位论文以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很多较有深度的明代旅游史研究的单篇论文。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19]和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20]从宏观上探讨了明代的旅游风气问题。前者通过对明人文集中旅游文章的全面清理,论证了晚明旅游风气的形成过程;后者论述了明代中后期旅游活动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旅游热兴起的原因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陈宝良《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21]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的系统梳理,辨析了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的差异,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作了详细的分析;另外,作者还从旅游主体角度将明代的旅游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同时分析了“梦游”和“卧游”的概念。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的巫仁恕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晚明的旅游活动进行了研究。《晚明的旅游活动与消费文化——以江南为讨论中心》[22]探讨了晚明旅游活动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旅游风气的兴盛与普及、关于旅游消费观的论争和晚明旅游风尚与身份认同问题。作者研究明代消费文化的专著《品味奢华》[23]第四章《消费品味与身份区分——以旅游文化为例》继续探讨了旅游消费与身份认同问题,论述了在旅游风气普及化的背景下,庶民旅游对士人旅游的效仿和士人的应对方式。

在明代的旅游研究中,节日旅游和宗教旅游是一个热点。陈宝良《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24]从岁时节日旅游、宗教节日旅游、烧香之旅三个方面对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作了系统的探讨,论述了明代民间大众“好游”之习的形成原因和民间节日旅游所反映的士人阶层与民间大众之间文化传统的雅俗之别;而《明代的宗教旅游》[25]一文则通过对明代僧道、耶稣会士、文人士大夫在宗教之名下所进行的旅游闲暇活动的分析,论述了明代的休闲文化与宗教世俗化的关系。陈建勤《明清节令游俗与江南社会》[26]论述了节令游俗对江南传统社会的冲击和对商品经济的推动。魏向东《时间禁忌与旅游空间——晚明旅游时间分析与研究》[27]通过对明代旅游的季节性、择日之俗、反季节旅游行为的探讨,证明了旅游时间的选择方式导致了晚明旅游北轻南重的不平衡格局。

实际上,旅游只是旅行的一个分支,是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行。然而,目前中国学界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史上面,旅行史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是王子今《中国古代行旅生活》[28]。此书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作者从社会生活史角度出发,勾勒了行旅生活中的风俗、方式、工具等方面,并且对行旅生活的文学表现亦有关注。国外学界对旅行史研究着力较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29]第六章第三节探讨了明代士商和外国使团在运河上的旅行情况,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材料。加拿大的卜正民(TimothyBrook)在《剑桥中国明代史》[30]下卷第十章《交通通信和商业》中将明代旅行分为商业旅行、士绅旅行和朝圣三类,同时介绍了路程书籍和路程知识的历史意义。《纵乐的困惑》[31]是卜正民参与《剑桥中国明代史》写作的副产品。该书第三章对版画材料的运用和对女性旅行者的论述都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了本书相关部分的构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