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秦始皇玉玺的立国之兆

秦始皇玉玺的立国之兆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努尔哈赤时期只有一方“天命金国汗之印”,皇太极时期见于记载的国宝起码有“皇帝之宝”等五种,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厘定国宝时考辨:这枚“皇帝奉天之宝“即是传国玉玺。“皇帝奉天之宝”用于表现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此宝在日常事务中极少使用,不过,崇德元年(1636)七月皇太极册封庄妃时即用此宝。如今沈阳被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一朝指的是清朝,两代帝王指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过,在
秦始皇玉玺的立国之兆_国之长子

努尔哈赤时期只有一方“天命金国汗之印”,皇太极时期见于记载的国宝起码有“皇帝之宝”等五种,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厘定国宝时考辨:这枚“皇帝奉天之宝“即是传国玉玺。

“皇帝奉天之宝”用于表现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此宝在日常事务中极少使用,不过,崇德元年(1636)七月皇太极册封庄妃时即用此宝。

如今沈阳被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一朝指的是清朝,两代帝王指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过,在当时努尔哈赤并未称帝,而是称汗,国号也是沿用金朝的,称为“金”,到了皇太极才真正称帝,改国号为“清”。而在皇太极的这两项重大改变中,传国玉玺功劳甚大。

中国历史上,堪称国之重宝的器物不在少数,但恐怕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系绕于传国玉玺上的传奇、磨难与血泪,亦使它成为改朝换代中最为引人关注的线索。

据记载,传国玉玺取材于“和氏璧”,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璞玉,两次献与楚王,却因楚王不识宝,反断卞和双脚。此璧为赵惠文王所有后,已然价值连城,秦昭王得知,愿以十五座城池换此璧,赵国特使蔺相如见秦王有耍赖之意,遂以掷璧相要挟,终成“完璧归赵”佳话。

待秦朝天下一统,秦始皇命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传国玉玺乃成。秦朝之后,历代帝王皆对此玺奉若奇珍,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明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西汉外戚王莽篡位时,派其弟王舜向西汉太后索要此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掷于地上,玉玺被摔破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缺。三国时此玺为曹操所有,成为其挟献帝而令诸侯的利器。

隋朝灭亡后,萧皇后携传国玉玺逃到漠北突厥。唐太宗因无此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唐末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北宋哲宗时,有个叫段义的农夫耕田时发现传国玉玺,送至朝廷。但靖康之耻中金兵攻破汴梁,传国玉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至元三十一年(1294),“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在市场上叫卖,被权臣伯颜命人购得。元顺帝被明太祖朱元璋打败北逃时,也带走了这方玉玺。朱元璋派出十万精兵,数次远征漠北,仍难寻传国玉玺下落。多年之后,朱元璋还念念不忘地对大臣们说:“如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挂在心头。其中第一事即缺少传国玉玺……”

后来元顺帝在应昌府去世,传国玉玺便渺无音讯。200余年后的一天,有一位牧羊人发现有只羊连续3天不吃草,只是不停地用蹄子刨地,牧羊人感到很奇怪,便挖开这个地方,结果就发现了这枚玉玺,不久,此玉玺被蒙古大汗林丹汗夺得。

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等西征察哈尔,此时虽然林丹汗已亡,但玉玺还在林丹汗之妻苏泰太后手里。数月后,多尔衮在奏章中称,传国玉玺已然得到:“天赐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后金汗廷一片欢腾。文馆汉官鲍承先上奏,“大宝呈祥,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

大喜过望的皇太极决定隆重出迎,当年九月六日,他甚至渡过辽河,远迎到一百多里之外的阳石木亲迎凯旋大军。

据史料记载:在事先筑好的坛下,凯旋诸贝勒在毡案上放置玉玺,引领部将列阵跪拜;皇太极亲自捧起玉玺,拜天行礼,传谕左右曰:“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天以畀朕,信非偶然也!”

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最早记录了卞和与和氏璧的故事。

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皇太极得到这枚传国玺后,便开始了一系列政治攻势。首先将玉玺获得的理由写成敕谕,向满、汉、蒙古之地颁行,用以说明“天命攸归”。然后在盛京八门张贴同样内容的文告,以此笼络人心,从而形成了“天下一心”的局面,充分显示出皇太极卓越的文治武功。

皇太极原本以为,自己称汗就是称帝了,在给明将袁崇焕的议和书信中,还理直气壮地将“大金国汗”翻译为“大金国皇帝”,却遭到了袁崇焕的指责,这使他终于知道,在明朝人的眼中,“汗”的级别比“帝”差远了,“汗”就是部落首领、酋长,而“帝”是上天之子,天下的共主。

这回,得到了中原皇帝的传国玉玺,正是改“汗”称“帝”的最好时机!皇太极觉得自己称帝,就是天下共主了,级别上比历史上的金国高了许多。而深知皇太极心思的大臣们便纷纷上书,劝他早晋帝位。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蒙古16部49位贝勒及满、汉王公大臣拥戴皇太极接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这枚传国玉玺在后金地方性政权向大清统一国家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历史性的助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