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月名残茶事

十月名残茶事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十月,自前一年开封茶事后,茶室的塌塌米由草绿变成淡茶,失去了稻草的清香。笔者在从事书画创作中,使用过各种中国产的生、熟宣纸,以及日本各个产地的手工和纸。所以在樱花飘散渐近的季节,也有举办樱花的名残茶事,这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生命观。作为名残茶事的一道风景,残破的铁风炉经常被使用在中置的季节。为此,也成为日本一年之中茶会、献茶式最频繁的季节。
十月名残茶事_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

到了十月,自前一年开封茶事后,茶室的塌塌米由草绿变成淡茶,失去了稻草的清香。苇帘在经年的风吹日晒下早已颜褪芯枯,一残秋叶更增添许多寂寞。茶室障子门窗上的和纸也已渐黄,并处处遗现出贴补过的痕迹。

和纸是奈良时代从中国经由朝鲜传到日本,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艺、书画等领域,演出着独特的和式风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性素材。尽管现代社会中和风建筑已经越来越少,但和纸的使用还是备受人们的青睐。2014年,和纸被认定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这也许是诸多源于中国的文化在其他国家发展到顶点的典型事例之一。

如今日本作为一个造纸大国,在纸张的种类、回收再生等领域领先于世界。但因手工和纸的产地都在山区,年轻人都到都市寻职,和纸工匠大都几近高龄,手工作坊在逐渐减少,至使和纸存在着严重的承继危机。

只靠保持的姿态是无法拯救传统的。除地方、政府制定补助政策外,在有关专家的研发牵引下使相关企业及市场推广运用,作为一种文化来弘扬,这种做法成为传统手工和纸得以延续、生存以致再生的外界推动因素。

一叶秋残

现代文明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的大量重复性生产,低成本、低价格促进了社会的消费,也促使了人类的进步。但人类一旦积累了财富便会厌倦雷同,随之去追求稀少价值。特别是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工艺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人们重新认识到其价值。

手工纸的制造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为是手工操作,也相对的使之在加工及利用上具有更大的可缩性,这也是可以发挥其无限可能性的绝对优势

笔者在从事书画创作中,使用过各种中国产的生、熟宣纸,以及日本各个产地的手工和纸。作为一种绘画材料,不论价格高低,根据作者的习惯、表现的技巧、与墨色的结合等需求,每一种纸材都有各自可以利用的特长。作为一种材料,只有在使用中纸才能生辉。

近些年中国市场上有人将个别品牌的宣纸炒到天价,这实际是一个很畸形的现象。纸不同于老酒,越醇越香,也相对的越有价值。不使用,纸永远只是一种物质,放置本身并不会增加它的任何价值。在放置过程中,自然的破损,老化,变质,发霉都会降低其使用价值,没有了使用的可能性,这种不可转换、原本就是为了使用的物质还会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呢?

不论古今中外,任何书画家没有因纸材及及其年代之故来判定其作品的价值的。

在和风建筑中,障子门窗并不是摆设。上面贴的和纸在使用中也会出现自然开裂或人为的损伤,因点点的漏洞而伤及大雅。但为了一个小小的漏洞而全部替换也得不偿失。为此,聪明的古人用同样的纸材剪成樱花、枫叶等形状贴补在洞口上,迎着外面的光线,上演着自然、风雅的春秋风情。

在茶道中对于和纸的应用也是面面俱到的。除障子门窗外,茶室内墙的局部裱糊也使用和纸。还有扇子、怀纸、传递书签的信封、叶书、纸釜敷、行灯罩、风炉先屏风、碾茶袋、大茶壶封条、书画装裱的纸材等等,在茶事中能够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应用和纸之处比比皆是。

披着四季的风残,茶室给人留下了几多余思遗想。请出茶壶中仅余的老茶,聚几位晚秋曦日里得闲的亲友,拜读着壁龛中[掏水月在手]的禅语,怀腼起一年来的闲情余韵。

在这里,残是一种缅怀,一种寄托,残的是希望。此点,在精神境界上如同感怀落樱。所以在樱花飘散渐近的季节,也有举办樱花的名残茶事,这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生命观。

作为一年中最能使人感受到侘寂风情的季节,秋风、秋月、秋云、秋水、秋实、秋叶、秋草、秋虫……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就此做过多少的文章、诗仄、歌赋、词曲,留下了无数过往的春的梦幻、夏的光彩,秋的感伤,也隐隐的听到了不远处传来的冬的召唤。

从“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我们完全可以品味同样的心境,古人早已懂得借用想像来自勉。

朝夕渐冷,茶席中也自然的产生了对室温的需求。为此,按照茶礼,十月成为茶事中使用风炉的最后月份。到了十一月,就要将地炉打开,开始冬春季的茶事直到下一年的五月。

炎热的夏季,为了尽量减低室温,茶人会使用较小型的风炉,并且将风炉安放在与客人相反的位于自己的一侧。到了渐凉的十月,开始换上较大型的风炉,并且被移置到靠近茶室的中间位置,以增加茶室的温暖。作为茶礼,这被称为中置(Nakaoki)。

铁风炉经年使用,炉口、炉沿等地方会磕碰出很多残破缺痕。虽然其意义不同于断臂维纳斯,也不像陶瓷器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自然天成的缺裂,但这种残缺被茶人由[残]悟到[禅],当成一种风雅而成为茶席间难得的景色。

作为名残茶事的一道风景,残破的铁风炉经常被使用在中置的季节。

充满残寂风情的铁风炉

从这个季节开始,各种茶道具也随着风炉的位置做相应的移动。

茶人会就此机会,将在一年中风炉的季节里所使用过的茶道具一一取出,一一过目,一一道起,在晚秋中再一次扬起记忆的风船。作为一个茶人,这犹如对老友的关爱,也是对婴儿的呓语,更是对恋人的缠绵。

在这窄小的空间,能够演绎出如此博大的情怀的;在这暗黑的屋檐下,能使每次茶事成为难以忘怀的亮点的;在这宁寂的世界,可以鼓起人们迈向明天的风帆的,难道不是在这一年里帮助主人使出了一百二十分解数的每一件道具吗?

唤起、品味感激之情,尽在此时的不言之中。

从禅茶的境地中使我们感悟到,尽管漫山红叶时,也不要错过晚秋里别有风姿的寂寞残花,一枝也精彩。不论是颔首野葡还是扬面秋樱,都各有千秋。为了充分衬托这些秋野乡情、余音残韵,以竹陶等稳重深厚的[草]格花器为佳。

搭配得体的花器,会为晚秋茶室增添无限的未尽情怀,体现侘寂的茶韵。

十月秋已酣。

作为一年中丰实熟成的季节,在寒冷来临之前,人们会再一次体会如同踏青一样的欢心。艺术祭、美食节、运动会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人们提供精神的、物质的丰餐。所以秋季又被称为艺术之秋,食欲之秋、体育之秋。为此,也成为日本一年之中茶会、献茶式最频繁的季节。

秋,也是山野的季节。随意兜风远足到郊外山林古刹、野原幽谷,都可以观赏到秋风吟松、红叶观溪的景致,这远比被修整工细的庭园景观来得更自然豁畅。

以茶箱、略点前形式来举办野点茶事也是秋季的茶趣,与春季的花见野点相映成辅。

观景茶席,在秋季的各处景观热点也成为不可或缺的设置。游客们在红毯、红灯、红伞、红叶中小息一服,免不了杯中绿茶泛红茶。

茶道自从创立开始就作为综合性的仪式,从艺术、文化到日常生活影响着日本。

围绕着饮茶这个主题,茶道在整个过程中调动起人的所有潜能,使身心洋溢、五官尽开。

日本的国土面积有限,南北长东西窄的岛国地理特征却使其拥有着特有的自然食材资源。

一年之中,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取自山海天地的丰厚食材成就了日本特有的和风料理。

日本到平安时代末期为止,宫廷贵族的宴会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参加者在大餐桌上共同进食。餐具除箸外还有匙。后来古来料理中以[膳]作为单位。膳是在和式的房间用餐时盛载食器的器具。每膳中可以容下3-5品料理,现代的和风料理都是一人一膳,但在战国时代,将军贵族间宴客流行七五三格式的本膳料理,也就是每个人的料理由七品料理的本膳及五品料理的二膳、三品料理的三膳组成。最高档次甚至每个人7膳再加上点心,合计43品料理。大的宴会参加者上千人,可见其奢华。

室町时代产生的草庵茶怀石的传统来自禅院的精进料理。受茶室的空间、茶事的时间、茶道的礼法等的影响发展成今天的样式。

但在草庵茶初期,尽管村田珠光的主旨是将茶作为茶事的主体,但在当时以战国武将为中心的大名茶事中还是保持了两膳、三膳的料理,这样使茶事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料理上。

后来千利休参考南宗禅寺的精进料理创设了一汁三菜的茶怀石,彻底将禅的精神融入到茶事的各个环节,在简素中体现侘寂茶的理念。

《南方录》对茶怀石有这样的记载:“享乐家居结构、珍味食事为俗世之事也。虽没有住所、但不至于饥渴是佛的教义,茶汤之本意也。”

日本古代盛装在膳中的七五三式样的本膳料理

怀石之说的渊源来自禅僧修行。据传古禅僧在冬季修行饥饿无奈之时,将石头烤热揣在怀中以代食充饥。后将禅院的精进料理称为怀石料理,以体现修禅的根本精神。

茶事中的怀石,以禅院怀石的礼法及精神为本意,以不至于饥渴为限度,最终目的是使来客不至于空腹饮浓茶。

在奢华的大名茶兴盛的时代,用这样简单的料理招待来客,从中如何体现茶人的挚诚之心呢?千利休将怀石视同于茶花,只求最佳的生命状态,将最能体现当季节的产物作为料理的原材料。并强调多么难以加工的料理也要茶人自己动手,再简单的料理也要由茶人亲自呈献到来客面前。以此来体现挚诚的奉献之心。

茶怀石作为整个茶事中的重要项目,同其他茶道具一样必须由茶人亲自准备。从品目的设定、材料的组合、容器的选择中都能体现出茶人对季节的理解、对材料的精通、对容器的修养。归纳起来,就是对茶道中所包含的禅宗的奉献精神的体会。

以自己的诚心,换来客人的诚意。从中也体现出茶人的个人柄性。

在江户时代,怀石中的三菜以刺身(又叫向付)、煮物、烧烤的内容为标准。随着料理技术的发达,出现了更多的需要时间加工的料理品目。

现代,以茶道及料亭文化为基准独立出来的具有京都风情的料理种目渐渐的都被称为怀石料理。特点是少量多品,类似西式套餐,使得人们同茶道中的怀石相混淆。为了加以区别,现在普遍将茶事中的怀石称为茶怀石。怀石料理在各个方面的奢华程度要远远超出茶怀石,料亭的建筑外观、内装、用材、器具等也都追求茶室的风格及文化样式,从中也可以看到茶道对于今天的日本和食文化的影响。

本膳料理

茶怀石膳料理。

十月里,在名残茶事的怀石中,我们也可以体会蕴含在其中的名残心境。

日语中的“向”有对面的意思。在茶怀石中,用来盛装刺身的钵皿摆放在膳盘最外的位置,所以叫向付(Mukoutsuki)。在茶怀石及和风料理配套的器皿中,向付是造型丰富且使用频率最多的主角。

为此,在怀石料理器具中向付也是数量、种类最多的一种。在名残茶事中,茶人并不以按通常的标准搭配餐具,而是在过去一年中使用过的向付中每一种取出一个,再将之分别搭配在每一组餐具中。这种采配方式在茶怀石中叫寄向(Yosemukou)。“寄”在日语中有聚集、收集、集中的意思。这样将不同种类的向付聚集在一次怀石中使用,大家可以通过各自使用的不同造型而得到意外的乐趣。茶人则会通过每一个向付回忆起一年中每次茶事的欢声笑语,从而去理解一期一会的深厚含义。

鱼型向付

叶型向付

海螺型向付

在日本最受欢迎的海鲜料理中,有一种叫松鱼或鲣(Katsuo英文Bonito)的海鱼。

每年五月,鲣会随着黑潮从太平洋来到日本海,这个时期被称为初鲣。江户时代作为贵重的珍鱼甚至被当作初夏季语的代表。到了秋季,鲣又从北方四岛南下回游,此时膘肥体壮,为秋季食桌上典型的风物诗。获取鲣又以鱼师豪快的一本钓法而著名。

在茶怀石中, 五月的初风炉茶事用初鲣做刺身,十月的名残茶事用回游鲣做轻烤刺身。

还有什么料理能品味到比这更浪漫的风情呢?

五月初鲣刺身

十月回游鲣轻烤

除茶怀石外,我们再来看看秋天的茶菓子。栗、芋、柿、豆、南瓜,都是自古就被用来加工和菓子,非常有利于健康的自然食材。其素材、造型、色彩也是秋季和菓子创想的来源。

尽管每个和菓子屋都有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在材料、技术等方面也都有成熟的传续,但专职的工匠若想达到出世要求,非需要十年以上的修业。在掌握熟练的技术之上,进一步在艺术、文化层面有出新、创造,则更需要经年的入念修炼。

海的秋实,为怀石添付回味空间的余情。山的秋实,给茶点揉进感受时间的异彩。

秋柿造型的和菓子

表现满目秋山景色的和菓子

怀石中使用的箸是用青竹所作。对于竹节的讲究也因茶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里千家的青竹箸的节规定在略于中间的位置。

新鲜的青竹具有视觉的美,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从中,刻意出茶人为此次茶会而付出的至诚。亲手削制的哪怕是最细小的道具,对于来客也是最高的奉献。

从茶怀石的钵碗皿箸中,我们可以观赏、感受到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从膳銚杯盆中,我们可以体察、寻倪到山海天地、霞日星云。

茶怀石中使用的青竹箸

里千家的青竹箸的节规定在中间

有人说在介绍茶道的过程中涉及最少的部分就是茶,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充满深思的问题。在一次几个时辰的茶会中,喝茶确实只需要几口的时间。

但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看看当初茶圣陆羽写《茶经》用了多少时间呢?还有至今为止的茶人们为了茶而作的努力花费了多少年月呢?他们该不会只为了后人喝几口茶而走南闯北,翻山越岭,喝遍天下名水,察遍东西茶田,甚至去献出终生吧。

自古,人类对于自己的种种所为都会追求到极至。从神农到后弈,人类寻求的从脚下的大地到目所不及的天涯环宇。

茶室是一个舞台。其中有固定的装置,有局限的空间,有约束的尺度。

茶人是一个导演。既可以将茶会演出成一次普通的过场戏,也可能是一台天、地、人、物互动的综合剧。在这里,装置怎样自由的添加,空间如何自由的运用,尺度可否自由的调整,这其中的分寸,体现出茶人的胸度。

每一次茶会,主、客都如同是在参禅。从中可否有所悟,所悟的深与浅,如同在佛前花下,是否意会而微笑,有无就在一点之中。

茶道的世界,如流水花开。

水有源,花结果。无水,便谈不上茶。无花,茶就失去了灵魂。

由源到果,步步皆道场, 万物皆我师。

[秋水长河]  安迪 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