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那些梦不再遥远

那些梦不再遥远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应军如果我们随机选取中国的部分农村,对他们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变化、故事进行记录与对比,都必定令人震撼与印象深刻,我的家乡深藏于无量山中的彝乡南涧也不例外。云南省南涧县拥翠乡是无量山脉里的一些山村,留给人们并不是青山绿水的记忆。在拥翠乡代过课的妻子告诉我一些真实故事。拥翠以缺水名传四邻八乡。无量山是雄奇阳刚的,绿翠河是温柔明媚的。
那些梦不再遥远_无量山彝乡变迁侧记_云南故事:我的中国梦

张应军

如果我们随机选取中国的部分农村,对他们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变化、故事进行记录与对比,都必定令人震撼与印象深刻,我的家乡深藏于无量山中的彝乡南涧也不例外。笔者在此仅以发生在自己眼中的几则真实故事来向读者展现南涧这片土地的一些变迁和发展。

山乡水话

看到“拥翠”二字,也许有人会联想欧阳修“环滁皆山也”,也可能激发对拥山叠翠的无限向往。云南省南涧县拥翠乡是无量山脉里的一些山村,留给人们并不是青山绿水的记忆。在拥翠乡代过课的妻子告诉我一些真实故事。上学的孩子箱子里锁的不一定是钱,却一定是水;孩子间借了水是一定得还的;学校没生活用水,就停课发动学生去山下两三公里的河里用洗脸盆端水;实在没法,就打电话向县消防大队求助,让消防车从几十公里外拉水来救急;孩子不洗脸不洗脚是常事,洗澡就太奢侈了。拥翠以缺水名传四邻八乡。

拥翠乡村落分散、水源奇缺,土地多为砂土,保水性能差,不少村寨水贵如油,常常是“下雨吃浑水,天晴无水喝”。山里人为取一桶水、一盆水,常常要翻山越岭,走很远的路。水通常先用来淘米洗菜,再用来洗脸洗脚,然后还要留着喂牛喂猪,这在拥翠过去都是见惯不怪的事。

拥翠穷于水、苦于水,发展囿于水,世世代代饱受缺水的煎熬。

拥翠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修了不少水塘、水池,但终因水源不足蓄不上水而失败;到了六七十年代,修建了许多喷灌池,但最终因为水源不足或不利于聚水等原因,大多数喷灌池成了“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月亮”的干池子。

到了八九十年代,拥翠农民开始了兴修“五小”(小水窖、小水塘、小水池、小水沟、小水井)工程,特别是小水窖真正发挥了大作用,大大改善了拥翠缺水困境。拥翠温泉村建成了容积为24立方米的小水窖400多个,解决了400户1600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许多村子户均水窖超过1个,甚至有些人家有五六个水窖的。1996年拥翠村农民罗寿昌拿出1500元给女婿修水窖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后来许多拥翠人纷纷效仿,把水窖作为嫁妆成为一种时尚之举。

痛定思痛,拥翠乡开始致力于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多万元的拥新片区烟水管网工程已经完工,解决了新华村全村,拥翠、旧马街村的部分村组和乡政府机关的饮水困难问题。投资700万元的温泉安立片区烟水工程解决了十几个自然村生产生活部分用水难。拥翠村委会富谷片区引水工程和拥翠乡机关片区引水改造工程则解决长虫街周围10个自然村4581人11000头大牲畜的饮水及农业生产灌溉问题。

如今,拥翠乡几乎家家自来水到户,很多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拥翠人民的生活、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观。拥翠实现由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水不愁的跨越性发展,拥翠彻底告别缺水的辛酸历史。即使在2010年大旱里,拥翠的“长藤结瓜”的水窖抗旱模式还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特别关注。

让我们永久珍藏这些故事,因为正是这样的故事见证了一个小山区的发展,见证了广大中国农村摆脱落后面貌逐步走上富裕路的历史。

彝家新颜

小姑在我很小的时候嫁到拥翠的一个小村,十多公里山路,中间隔着高高的凤凰山,去一趟真不容易。我们彝乡的风俗是正月和六月火把节一定要接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接小姑的任务就成了我家姊弟3人的难题。只因我是男孩,虽然我最小,从小学毕业也就是我11岁那年开始,一年两趟。几乎每年就都由我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直到后来到外面上学、工作。

去小姑家的路多数是羊肠小道,爬上壮观的石门槛,穿过凤凰山鸟道驿站,风景挺美。可最叫我头怵的不是这十多公里山路,我最难忍耐的是小姑那个村的一些陋习。村民为了积农家肥,在路中央挖了粪塘,让人踩马踏,于是村里牛屎马尿,浊水横流,蚊虫乱飞,叫人无处落足。村子里到处是低矮破旧的房子,垃圾遍布,几乎没有一间房屋刷点石灰什么的。到了小姑家,堂屋里摆着张破旧的八仙桌,几只缺了腿的凳子撂倒一旁,因为就在堂屋里生火做饭,堂屋的楼板、墙早被烟熏得黑洞洞的。一个装水的大水瓮长满青苔。学走路的小表妹将屎屙在裤子里,小姑就叫狗来吃屎,狗舔过的裤子也不洗,晾干了又给小孩穿上。几乎没一户人家有厕所,大便小便就遍布屋后墙角边或果木树下。

到外面上学后就没时间再去小姑家了。后来又在异乡教了多年的书,一晃就20余年过去了,这些年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故乡那个小小的村庄和小时候的那个贫寒的家。我也常跟姐打听小姑家的情况,姐也说变化大着呢。

2014年春节,我偕妻携子回老家过年。正月初二我自告奋勇去接已逾花甲的小姑。无需再走十几公里长长山路,车子已可到达小姑村口。眼前的景象叫我又惊又喜:一排排红墙白瓦的整洁房屋掩映在葱郁的果木丛中,几间砖混房散布其间,村里水泥卫生路面宽敞干净,通达家家户户门前。小姑家盖起了气派的大门,两间砖瓦房整齐漂亮,院子是平整的水泥地坪,院子一侧还盖了洗澡间、厕所、卫生厩。客厅里摆着漂亮的家具和电器,电视也能收到好几十个台呢。我在小院转来转去打量这个与我记忆格格不入的农家。小姑笑着告诉我,这些年小村的变化是挺大的,说是建设新农村、小康示范村,村民得了政策的许多好处。现在交通方便了,赶街出门都容易了,家家接了自来水,装了太阳能,天天能洗热水澡了,煮饭用上电了,多数人家都装了电话、买了摩托,读书的孩子也多了,隔壁的小姑娘都到北京念大学了。还告诉我她家已经有几十棵泡核桃挂果见成效了,养的七八头牛是西门塔尔品种,也值些钱呢。她们村盖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村里组织了文艺队,她也参加了……

为什么我的眼中含满泪水,因为这是幸福的泪水。愿我的小姑健康长寿!愿中国农村一年更比一年好、中国农民永远幸福!

翠河寄语

我的故乡叫罗伯克,是一个安静地躺在无量山中的小山村。山脚下有条河,名字叫绿翠河。绿翠河弯弯曲曲,从山里流来,从故乡旁淌过。没少在河里捞鱼拾贝,没少在河中打滚戏水,绿翠河是我儿时的乐库,绿翠河像我童年的澡盆。

两岸青山像两条卧龙忠诚地守护着这条美丽的河流,像一段相偎相依的美丽传说,像一对含情脉脉的情人,像一曲和谐的二重奏。无量山是雄奇阳刚的,绿翠河是温柔明媚的。绿翠河准确说应该是条小溪,特别是三四月两岸栽秧时节,常常只有碗口粗的水在河里流淌。小的时候绿翠河畔曾站着几间孤零零的水磨房,童年曾在磨房里守过夜,如今我还能回忆起轰隆轰隆的磨声和磨梢子“嗒嗒嗒,嗒嗒嗒”的敲击音。这种记忆是和谐无间美好无比的。

曾几何时,无知愚昧的村民开始涂渎两岸青山,毁林开荒,肆意乱砍滥伐那些郁郁葱葱的松林。山矮了,山秃了,像一只只被剥皮的羊,大地露出了痛苦的伤口。1986年秋,一夜洪水冲毁了河两畔许多土地,我记忆中弥足珍贵的几间小磨房永远消失了。1994年夏天,一场泥石流湮没了一坝坝良田,吞噬了几个无辜者的生命,曾经生机繁庶的河两岸一片荒芜凄凉。绿翠河不再温柔妩媚。

教训是惨痛的,令人庆幸的是人们开始清醒、反思。人们歇下了扬起的刀斧,放下了挥起的锄头。山又变绿,水重新清澈。绿翠河又恢复温驯可人模样。

我在8月还乡,绿翠河欢快地在我身旁流淌着。改直的河道里明亮的河水涓涓流淌,水泥浇筑的河堤上两条宽敞的机耕路笔直延伸,两岸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我的乡亲们正在丰收的歌声中刈谷收稻,绿翠河的涛声为他们悠扬伴奏。这是幅激动人心的和谐画面。

愿生活在绿翠河边的人们从绿翠河的昨天与今天中得到启示,愿他们的生活永远安宁幸福,愿绿翠河的明天永远碧绿清澈。

市民梦想

无量山生态资源优势有多大潜力可挖?南涧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门在哪里?山里彝家未来的生活会如何变迁?

南涧发展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南涧有小波罗箐、木板箐、栏干箐、阿昭箐、箐门口等带“箐”的村名,这些村子多是过去多是偏远贫瘠、邻箐靠山的少数民族聚村落。现在,我们来看看小波罗箐和箐门口两个小村子如今的收入情况。

小波罗箐,40户农户,184人,全村均为彝族,户户种茶,全村所有耕地均已种茶或间套种茶,户均茶地面积约10亩,2009年户均茶叶收入约1万元(2007年茶叶价格最好时曾达户均3万元)。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茶叶和外出打工,两项占了80%左右。2011年户均年收入约3万元,人均年收入约7000元。全村已盖起小洋楼16幢,近一半人家搬进了平顶房。电视、电话普及率90%以上,不少人家已经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生活用品

箐门口村,63户农户,238人,彝族人口220人,村民主要收入为茶叶、泡核桃、肉牛、养猪、打工,2011年户均年收入就已超过2万元。

历史正在发生着令人惊异的变化,这些过去一度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正逐步发挥他们土地多,适于发展茶叶、泡核桃等特色作物的资源优势,开始赶超中间村、甚至以前的富裕村,而且发展的后劲都比较足。

小波罗箐村有一位吴家候大叔。吴大叔家6口人,2010年盖了幢20多万元的小洋楼,每年茶叶收入都超过万元,儿子采完茶就出门打工。他说:“家里20亩土地现在已全部种上了茶叶,不再种粮食,也不养猪、牛,采茶时请工,直接向附近的加工厂卖鲜叶,一年也就有半年的活,收入比过去翻了几个倍,以后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应该没问题。全家人的日子过得轻松、舒坦、开心,像个高山市民”。如今,孙女到县城上小学,吴大叔也到县城生活,专门招呼接送孩子,白天到公园、滨河长廊走走闲闲。

茶叶、泡核桃等生态产业圆了山区群众致富梦、发展梦,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不少农村人家已在县城买了房子,比如50余户农户全部种茶的三家村就有六七户人家在县城买了房子,送孩子到县城上幼儿园、上小学的人家越来越多,“山上干活、城里生活”已成了流行话题,许多像吴家候大叔一样的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正逐渐成为新兴的“高山市民”,走向崭新的生活。

愿生活在无量山中的人们都找到发展的金钥匙,每一个平凡家庭的梦想都早日实现,这也是点缀中国梦伟大乐章的一个个生动音符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