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识教育与顶尖文理学院

通识教育与顶尖文理学院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其优秀的本科教育实践,文理学院一直是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精英大学,备受各界推崇,其中的佼佼者丝毫不逊色于顶尖的一流研究型大学。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功利主义的蔓延,以博雅通识教育为使命,不事功利的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由于院校数量的减少,文理学院的注册学生人数也大大缩减。
通识教育与顶尖文理学院_走进世界名校——美国

提及美国大学,很多人都会想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一流研究型大学。然而,在美国还有一类被称做“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大学。这类大学秉持自由教育理念,实施精英本科教育,“全力以赴关注本科教育,并以出色的本科教育为己任”,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也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由于其优秀的本科教育实践,文理学院一直是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精英大学,备受各界推崇,其中的佼佼者丝毫不逊色于顶尖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一些办学者和教育研究者甚至还将其盛赞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精髓。

一、美国文理学院的发展历程

文理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先驱,1636年创建的哈佛学院就是仿照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 College)建立的一所文理学院,后来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建国时期陆续建立的小型学院就其性质而言都属于文理学院。美国高等教育是在移植英国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传统英国高等教育自中世纪以来,主要就是以学院制、寄宿制、学校自治以及着重古典的人文学科的教育为特征的[1]。因而,以英国大学为模板建立的哈佛学院、耶鲁学院、威廉·玛丽学院等九所殖民地学院,以及后来在这些学院基础上翻版的其他美国高等学校都是“文理学院”,都具博雅教育的特点。

早期学院的课程主要源于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天文、算数、几何和音乐,并且为了使文科的学习满足宗教的目的,还增加了哲学和伦理等方面的课程。学院通过人文课程培养有知识的人,学习人文课程被认为是能够使人们适应任何社会生活的最好准备。并且,由于认为相对封闭的学院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绝大多数学院都实行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寄宿制,注重闲适的田园式生活。实际上,在19世纪以前,学院一直保持着以下特征:规模很小,实行寄宿制;主要为教会培养牧师和公职人员;并且由于当时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大多都是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所以课程都是照搬英国课程;坚持自由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古典语言和文学为主,采取严格的必修制;学院的主要职能是教学而不是研究[2]

独立建国以后,美国的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建立了几百所学院。到19世纪60年代,已经建立了500多所学院,并且还有210至250所学院正在建设之中。这些被称为学院的学校很多看上去更像是一所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专业学校,或是专业培训中心。虽然后来不少学院都相继倒闭,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幸存下来。多种形式的中学后教育机构的出现预示着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之路,除了文理学院之外,还包括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的专业院校、综合性院校等。在大量学院不断涌现的同时,这个时期的课程也在不断向多样化、职业化发展,但是社会声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仍然受到人们的极力推崇,学院仍然坚持保留人文课程,并一直认为年轻人从中受益匪浅。总的来看,这个时期虽然多种形式学院的出现给传统文理学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自哈佛学院建立到19世纪中叶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文理学院一直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19世纪末期文理学院面临的第二次挑战,随着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新型大学的出现和大学职能的拓展,文理学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专注于实用课程,倡导社会服务,高等教育日益成为职业准备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文理教育变得貌似不合时宜。不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热潮,一些历史悠久、颇具实力的学院,如哈佛学院、耶鲁学院等纷纷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这些大学不再局限于本科教学,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并据此从政府和社会获取大量的财政支持。文理学院的处境日渐艰难,一些世纪之交的评论家们甚至提出,“如果那些小型学院无法转变成具有更广泛功能的学院,它们就应当倒闭”[3]。然而,多事之秋总是接踵而至,20世纪伊始初级学院的建立和蓬勃发展又进一步挤压了文理学院的生存空间。这种新型的学院完全以职业教育为宗旨,实行便、捷、快的教育服务,与文理学院注重人文熏陶、道德养成、人格完善的通识教育背道而驰,但却适应了功利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截至1940年,1900年时学生人数在150人左右的小型学院中,有15%已经转变为初级学院,而另外40%的学院或倒闭或与其他学院合并,然而,还有很多小型文理学院生存了下来,它们仍然是美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4]

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功利主义的蔓延,以博雅通识教育为使命,不事功利的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在1971~1975年的5年间,许多成立不久的文理学院都相继倒闭,或者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它们无法与成本较低、政府资助充裕的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竞争。1973年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将文理学院划分为与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综合性大学和两年制学院并列的独立的高等学校类别,并将719所大学和学院归类为文理学院,然而,1976年版的分类中这一数额已减少到583所,到2000年版的分类中,只有228所四年制本科院校属于文理学院,仅占美国高校总数的5.79%。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分类标准的变化所致,但是文理学院数量的减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院校数量的减少,文理学院的注册学生人数也大大缩减。在20世纪初,文理学院入学人数占到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2/3左右,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数字下降到25%左右,而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末期,进一步降到了8%[5]

虽然文理学院在数量和规模上大大缩减,但是其卓越的本科教育却并未褪色,只是成为了一类越发小而精的大学。目前在美国享有盛誉的文理学院包括有“小三杰”之称的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建于1793年),阿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建于1821年),斯沃斯摩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建于1864年);被誉为“七姊妹”(Seven Sister)的七所女子文理学院:斯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布莱恩摩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蒙特郝利攸克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和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 College)。并且,上述的“小三杰”和宝盾学院(Bowdoin College)、米德博利学院(Middlebury College)等学院还被誉为“隐蔽的常青藤”(Hidden Ivies),声誉直逼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常青藤盟校。这些文理学院是名副其实的精英院校,史上不少著名人物都毕业于这些学院,例如,威尔斯利学院这所女子文理学院就培养了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宋美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现任纽约州参议员的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等。

美国文理学院一直坚持“小规模,高质量”的传统,始终保持最理想的规模、最适合的生师比,学生人数少至几百人,多至两三千人,申请录取率非常低。1977年的录取率为30%,1991年只有21%。然而,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理学院的入学申请人数仍呈显著增长的趋势。尽管如此,文理学院依然为争取更好的生源和更多的经费资助而竞争,每个学院在招生时都强调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如地理位置、学校历史、宗教教派、男女分校或种族倾向、课程倾向,以及办学质量或学校声誉等。文理学院是大众化教育时代精英教育的恪守者,大学理想的守望人,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以优质的本科教育质量独树一帜。

二、美国文理学院的办学模式与特色

文理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类大学。根据2005年最新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文理学院被归为学士学位授予院校的第一类——人文与科学(Baccalaureate Colleges-Arts &Sciences),每年至少授予10%的人文与科学类学士学位,授予的硕士学位不多于50个,博士学位不多于20个。这类院校多为私立高校,目标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地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管理人才和领导型人才,而非科学家或学者。作为美国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中独特的一个群体,这类院校在教育理念、院校规模、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等方面都与众不同,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第一,全面实行通识教育。文理学院植根于英国传统的自由教育,以培养学生完善的心智、健全的人格为己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培养,其次才是作为职业人的培养。虽然历经历史的洗练,在功利化、世俗化、实用化思想的浸染下,文理学院坚持其通识教育的传统却没有改变。所谓通识教育即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优秀成果,并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进行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6]。它融合了古希腊、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的普通教育理论和英国自由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的养成。例如,位于美国西海岸的一所精英文理学院博缪纳学院(Pomona College)的使命宣言就很有代表性,该校致力于培养“能够批判性地思考、清晰地表达自己;能够运用各种实质性的技能甄别机遇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社会和历史;具备伦理道德,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创造性地拥抱生活、愉快地生活的人”[7],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获得一些信息或某种谋生技能。在这种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文理学院开设的课程大多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职业性课程很少,专业设置也以人文社科、教育学、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等为主,辅之以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专业。

第二,以本科教育为主,注重教学。除了少数文理学院开设了研究生教育项目之外,绝大多数文理学院都只提供本科层次的教育,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不像研究型大学的教师那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科研项目。学院在聘用教师时也特别注重考查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将教学表现作为晋升和奖励的主要标准。不过,正如卡拉克(Clark,1997)所说的,那些在最好的以本科生为中心的文理学院任教的教师能够把对研究的兴趣与对学生的关心有机结合起来。一些精英文理学院,如巴德学院(Bard College)、布莱恩摩尔学院、卡尔顿学院(Carleton College)、威廉姆斯学院等学校的教师不仅关心学生,而且乐于在学术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

文理学院素来以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著称,尤其关注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在学生教学和学生服务方面的投入要远远多于普通大学。也正因为如此,精英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不论是在研究生项目申请还是就业中都广受欢迎,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一流研究型大学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以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顶尖商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的比例多少评出了50所美国精英大学排行榜,其中21所是文理学院。并且,据资料显示,《福布斯》(Forbes)杂志所列的全美最富有的企业总裁中有8%曾在文理学院接受过教育,历届美国总统中有19%曾在文理学院接受过教育,23%的普利策戏剧奖、诗歌奖、文学奖获得者和9%的富布莱特奖学金获得者曾在文理学院接受过教育,还有近20%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曾在文理学院接受过教育。

第三,小规模办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下,许多大学都纷纷追求规模效应,然而,文理学院却始终如一的坚持小规模办学,招生人数少至几百人,最多不到三千人,生师比很少高于15∶1。据200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统计,前50所文理学院的学校规模一般在2 000人左右,师生比在1∶13到1∶6之间,远远低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和社区学院。充足的教师保证了绝大多数课程都能实施小班教学,通常每个班的学生只有十几二十名。由于学生人数少,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有机会与教师交流,并得到个性化的指导,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育质量大有裨益。有研究表明,文理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们的小规模[8]

第四,寄宿制。寄宿制是文理学院的一大特点。一些学者在对文理学院进行界定时将寄宿制作为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布伦曼(Breneman,1994)认为,文理学院是小型的私立寄宿制学院,专业领域主要涉及人文、语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学科。大多数文理学院都有悠久的历史,一般都坐落于山清水秀之间,校园环境优美。并且,为了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熏陶,学院还致力于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组织多种学生社团和营造浓烈的艺术氛围,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理学院的管理者们把学生的住宿经历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意在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流,营造一种校园共同体的氛围。美国有研究表明,实施住宿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毕业率、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9]

第五,选拔性招生。文理学院一直秉承的是精英路线。在良莠不齐的美国高校中,不懈地追求卓越的精英教育,这一点在招生规模和录取率上可见一斑。大多学院实行选拔性的招生政策,尤其是精英文理学院,以培养社会各界领袖为目标,招生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是一类难进难出的大学。不少学院录取学生的SAT或ACT成绩与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生都不相上下。然而,正因为如此,文理学院才被贴上了“精英”与“贵族”的标签。美国学者阿斯丁曾指出,选拔性(selectivity)是用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声望或精英程度的最常用的一个指标[10]。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文理学院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还非常看重学生与学校的风格是否一致。在他们看来,“一所出色的文理学院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在那里生活和学习的学生创造的,因此,招生人员所寻找的学生既要能够为这里创造出非同寻常的机遇,同时又要能够从这种非凡的机遇中有所获益”。

除了以上这些特点之外,文理学院还具有以私立教会学校为主、学费高昂、经费收入主要来自学费和社会捐赠等特点。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州立大学不同,文理学院所得到的政府拨款和科研收入很少,其主要经费来源是广泛的社会赞助和相对高昂的学费。不过,这类学院也为学生设立了较高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并且奖励和资助范围较大,例如,2008年威廉姆斯学院的学费为47 530美元,但家庭收入低于20万美元的学生,一般都能获得3万美元以上的奖学金。可见,文理学院的很大一部分学费收入又以奖助学金的形式返还给了优秀学生和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

文理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样化的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以卓越的本科教育见长。这类学院恪守传统,又不失时代之气,在“大学的时代”坚持“学院的理想”(College ideal),是美国高质量的精英本科教育的楷模。伯顿·克拉克在谈及文理学院的“与众不同”时指出,“在巨型大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这些小学院在美国社会中仍然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许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私立文理学院是美国教育系统中的浪漫元素”[11]。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在一次文理学院的演讲中对文理学院给予了高度评价:“大部分中国人不了解的是,美国教育体制的精髓是实施自由教育的四年制文理学院。美国的根本精神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样也在自由教育的文理学院中。”

三、美国顶尖文理学院:阿姆赫斯特学院个案

阿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成立于1821年,学校位于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阿姆赫斯特,著名的《韦伯大辞典》的编撰人诺亚·韦伯(Noah Webster)是学院的创建人和当时的理事之一。在201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国性文理学院排名中,该校名列第二,仅次于威廉姆斯学院,在2010年福布斯大学排行榜中,该校位居第三,是美国文理学院中的佼佼者。阿姆赫斯特学院在历史上是颇有名气的贵族男校,素有“小常青藤”之称,并与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和威尔斯利学院(Wesleyan College)一起被称为“三小”,意在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三大”相媲美。自1980年以来学校开始招收女生,目前在校男女学生共有1 700余人,来自美国各个州以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美国顶尖的文理学院,阿姆赫斯特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800多门本科课程,在36个专业领域授予学士学位。学校一直坚持小规模的精英教育,全校共有全职教师203人,生师比为8∶1。此外,阿姆赫斯特还是“五学院联盟”之一,学生可以在史密斯女子学院(Smith College)、蒙特荷约科女子学院(Mt.Holyoke College)、Hampshire Colleges(汉普郡学院)、麻省州立大学艾姆赫斯特本部(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 Amherst)其他4所联盟学校自由选课。

阿姆赫斯特学院在美国以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享有盛誉。该校在本科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理念: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强调学生在交谈和提问中获得思维的训练、知识的扩展。其前任校长汤姆·格雷特(Tom Gerety,任期1994~2003年)对这种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我们文理学院认为,教师和学生必须经常面对面地交谈,这是他们双方的工作;我们相信教学就是对话,因为最好的教学是对话;离开了对话,我们的工作将无法开展。与大学不同,文理学院把教授与学生的对话作为一个教学的主要原则。研究生和助教都无法替代,这是我们职业的核心部分。我们的规模与我们的密切性,我们在各领域间游移的灵活性;我们相互之间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开放性——这些都是以对话为基础的共同体的优势。是的,我们是专家,但也是通才:学识丰富,怀有不受学科限制的好奇心,并精通于某个学科。”此外,现任校长安东尼·麦克斯(Anthony W.Marx,任期2003年至今)也对学院的办学教育理念做了详细阐述:

“我们的责任依然是挑选最好的、多元化的学生,使他们能来到这里相互学习。确保他们能够平衡学习与心智、精神、才能、身体的发展;点燃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道德意识与行动;鼓励他们了解、关心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这也是学院创立的目的所在。学习、参与和改变世界是学生的责任,教师的责任是以文理学院独特的方式教授深入而宽广的学识。我们所有人的职责是,为社区服务,并从中进一步学习;与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一起工作。通过服务于我们教育的核心任务,我们的作为远不止于此。”

阿姆赫斯特学院多年以来一直专注于本科教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开放课程、第一学年研讨课、合作性师生科研、基于社区的学习等。其中,开放课程是阿姆赫斯特学院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该校课程体系的一大特点。开放课程没有核心教育或通识教育的要求,除了专业课和第一学年的研讨课之外,学生可以自由地设计自己的课程。这种个性化的课程安排为学生增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学生在与指导教师的商榷之后决定自己的课程计划,并且,为了帮助学生在选课上做出明智的选择,教员、指导教师和同学在每个阶段都会为他们提供指导,使他们能够在人文科学中充分探索。此外,第一学年的研讨课是所有新生在秋季学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研讨课的内容选自28个不同的议题,从幸福到物理学发展思想的演变,讨论的议题通常大相径庭,并且经常以新颖的方式教授。通过在这些小型讨论课上布置的各种任务,教师们能够为学生提供细致的写作指导、促进学生对书面文本的认真阅读和批判性解读,使他们关注谈话与写作中论点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从学院开设这些研讨课的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探索不熟悉的领域,在协作环境下与教授和同学一起开拓思路。

就阿姆赫斯特学院的这种课程设计而言,是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与践行,强调给学生整合的知识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院把课程教学看成一个行动、一个过程,而不是看成领取一堆固定知识的地方。强调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洞察力。从各年级学生的课程目标来看,一、二年级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接触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三、四年级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深入所选修的专业,并且在专业学习中整合、创造知识,形成独立学习的品格。正如前任校长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Alexander Meiklejohn,任期1912~1924年)所说的:“这所学院之所以被称为文理学院……是因为教学不受制于某个特殊兴趣、不受限于某个单一的使命,而是旨在把人类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去理解人类行为,完整地体验所谓的人类生活”。

学院提供了艺术、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的36种文科学士学位,学生可以同时修习其中的多个专业,创造他们自己的跨学科专业,抑或专注于某一个学科。这些专业包括:美国研究、人类学与社会学、艺术与艺术史、亚洲语言与文化、天文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生物学、化学、黑人研究、古典文学、经济学、英语、环境研究、欧洲研究、电影与媒体研究、法语、地理、德语、历史、法律,法理学与社会思想、数学、音乐、神经系统科学、物理学、政治学、宗教学、俄语、西班牙语、戏剧与舞蹈、妇女与性别研究。

阿姆赫斯特学院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教师能够以最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来拓展知识。现任两百多名全职教师中很多都曾获得过不同形式的奖励,如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会、全国人文学科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梅隆基金会、廷克基金会、卢斯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机构颁发的奖励和资助。由于学校的生师比很低,因而学生在课堂和科研活动中经常有与教师一对一进行交流的机会,这也是阿姆赫斯特学院所倡导的最好的学习与教学方式。

艾姆赫斯特学院是全美最富有的学校之一,截至2010年6月30日,其捐赠基金已达到13.86亿美元,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为794 720美元。因而,该校虽然学费高昂,2009~2010学年为48 400美元,但是学生获得资助的比例和金额都非常高,57%的学生都能申请到奖学金资助,平均资助金额为40 952美元。如此大的资助力度连许多经费充裕的一流研究型大学都无法企及。作为美国为数不多的依然保持“非按需供给”(need-blind)资助制度的学校,艾姆赫斯特学院一直强调在录取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家庭收入以及能否负担得起学费,学生一经录取,学校则根据家庭实际收入情况给予适当的学费减免,并辅之以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金,以确保每一名学生不会因高昂的学费而无法继续求学。

此外,艾姆赫斯特学院的校园环境也是一流的。校园占地1 000英亩,教学楼和住宿楼都位于山顶,从那里可以俯瞰到霍山山脉(Holyoke)和阿姆赫斯特小镇全景。位于阿姆赫斯特校园内的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 Frost)图书馆有一百多万册藏书,并且还有近60万的其他媒介资料。学院的音乐中心拥有能容纳500人的独奏厅,一个电子录音室和十几个琴房。

在近两百年的风雨历程中,艾姆赫斯特学院一直坚持自由教育理想,以人文通识教育为美国社会培养了一代代精英人才,以骄人成绩证明了文理教育以及文理学院存在的价值。该校历史上共培养了1名美国总统(John Calvin Coolidge,美国第30任总统)、3名美国众议院议长(Speaker of the 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1名美国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1名摩纳哥公国亲王,此外在两万多名校友中还有3人获诺贝尔奖、众多的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格拉夫德奖(the Crafoord Prize)、拉斯克医学奖(the Lasker Award)、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托尼奖(the Tony Award,美国戏剧表演最高荣誉奖)、格莱美奖、艾美奖、奥斯卡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得者。著名小说《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Dan Brown)和流行歌手王力宏也是该校的毕业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