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感悟乐山大佛

感悟乐山大佛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凡到乐山者,无不观其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嘉州大佛,为弥勒坐像,堪称世界第一大佛。在大佛的两侧有身高10多米、手持戈戟,身穿战袍的武士。可见,乐山大佛的建造事先已有试雕的“蓝本”,是经过周密设计,而非草草从事的。另据有关部门测定,乐山大佛在筑像工艺上有它的独到之处。
感悟乐山大佛_天涯情怀

凡到乐山者,无不观其佛。凡乃观佛者,无不叹其大。因而,自古至今的观佛者似乎都有着同样的感叹:“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观乐山大佛,是我心存许久的一个渴望。我的这个想法,曾源于一位挚友在多年以前的那一次有关大佛的讲述。打那之后,我就渴盼着有朝一日也能莅临乐山,亲观大佛的风姿,进而一睹为快。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嘉州大佛,为弥勒坐像,堪称世界第一大佛。据史料记载,佛高71米,比曾经号称“世界最高的石佛像——阿富汗怕昂立佛”还高出18米。

辛巳年至秋,我到四川成都出差,在会后的一个休息日,执意到乐山走了一趟。

当我乘游艇行至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汇流处时,一尊佛像螺髻,袒胸跣足,头齐峰巅,脚踩大江,目视近江碧水,远眺峰峦的大佛就呈现在眼前。我近距离直面大佛,不禁发出惊呼与感叹:“此佛,真乃之大也!”

游艇刚一靠近佛脚的江边,我就情急地纵身跳到岸上。然而,当我站在大佛右脚的大趾甲盖上仰首凝视大佛的时候,不禁顿然感到自己的身躯与之大佛相比竟显得是那么渺小。我当时真是无法计算出大佛究竟比我要大出多少倍,不过整个佛像却占满了一面山。

古人为什么要在这儿修建这尊大佛?正在我呆立在那未思其解的时候,一位导游小姐向游人讲解说:“据说,在唐代开元之年(713)以前,凌云寺的海通和尚见江水汹涌,每到夏天,肆虐的江水势不可挡。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合于此,在洪水季节,过往船只常常被洪水冲得触壁沉没,造成船毁人亡。为了镇住水势,消灭水患,让过往船只安全行驶,于是发起修造这尊大佛。”海通和尚认为:“石可改而下,江河积而平……善因可作,众力可集。”于是,他便立下誓愿,凿崖造大佛,欲“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

海通禅师为尽早实现自己的誓愿,他走遍了长江南北的湖南、湖北、淮海等地,历尽辛苦,化缘20年,筹得一笔可观的经费。但佛像未建,就有地方官(郡吏)前来敲诈勒索银钱。海通禅师不畏官吏的强横,怒不可遏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气得郡吏刁横无理,进而威胁说:“尝试将来!”于是,海通即“自抉其目,奉盘致之”。

海通这种为民忘我的举动,不仅使贪官悔悟,从而也激励了大家。遗憾的是,修造佛像工程尚未完成,海通禅师就辞世了。

后来,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又征集工匠,继续开凿。就这样,大佛工程自唐开元元年(713)由海通禅师着手建造,直到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续凿,直至于贞元十九年(803)完成,历时90年。

我用了约大半天的工夫而纵观其佛,虽像体巨大,但不失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和结构。而且在筑像工艺上又有独到之处。据介绍,佛像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眼长3.3米,耳长7米,脚背宽8.5米,脚上可围坐100多人。在大佛的两侧有身高10多米、手持戈戟,身穿战袍的武士。佛像远眺峨眉,近瞰乐山,双眼欲睁似闭,面容显得慈祥肃穆,形神兼备,巨细和谐。待我不禁发问之时,导游遂请来一位年长的道士说:“传说在建造大佛之前,海通禅师先在城西二里石佛山能仁院镌刻一尊弥勒小佛作为模样,然后据此再凿大佛像。”如陆游曰;“能仁院有石像丈余,盖作大像时样也。”并记以诗云:“江千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徒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可见,乐山大佛的建造事先已有试雕的“蓝本”,是经过周密设计,而非草草从事的。

另据有关部门测定,乐山大佛在筑像工艺上有它的独到之处。工匠们既科学巧妙地在佛像体上构筑了排水系统,而且又使人不易看出它的排水沟迹。从而也避免了像体表层受雨水冲刷而风化,保持了它的雄伟风姿。如在大佛头部共有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而成,远望看不出来。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的排水沟与右臂后侧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相通……

据记载,大佛凿成后,曾建有13层楼阁覆盖,名字叫大像阁,以保护彩绘金身大佛。宋代称为天宁阁,明末毁于兵火。此后的数百年间,大佛即在日晒雨淋中,面目全非。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混战,大佛多遭破坏。民国六年(1917),川、滇军阀为争夺地盘,在乐山隔江作战,大佛面部也为炮弹所击,弹痕累累。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62年和1991年虽经维修,仍难以恢复往日的庄严美容。

如今,乐山大佛所在凌云山古迹甚多,遥峙三峨,俯临二水,峰峦叠嶂,山势错落,九峰峥嵘,气势磅礴。山上终年林木葱茏,丹崖翠壁,俨然一幅天然画卷。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有诗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大佛依然向世人展示着它那古典的形象。它依然是一座山,依然卫冕着天下石佛之最。

在我将离开这凌云山时,我望着这座山,这尊佛,越发让我感叹:“我感叹古人的想象力,也感叹古人的创造力。

我不由得又记起那位创建大佛的海通禅师,还有后来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及其那些工匠们,是他们把自己熔铸在大佛之中。大佛将永远牵系着他们的名字。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在这天地间镶嵌着一座永远的大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