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湖的治理

太湖的治理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资料统计,2005年太湖治理一期总投资是110亿,二期治理的工程预算投资达1000亿。尽快开展太湖北部湖湾和环太湖淤塞河道的疏浚。
太湖的治理_湖泊环境治理与生

第三节 太湖的治理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处于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介于30°55′40″N-31°32′58″N和119°52′32″E-120°36′10″E之间(图5-9),地跨江苏、浙江两省,湖光山色,相映生辉,有“太湖天下秀”之称。太湖流域北临长江,南抵杭州湾,西接天目山,东濒东海,流域有江苏的苏、锡、常,浙江的杭、嘉、湖等城市群,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位置,流域总面积36500 km2,人口3400万,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在正常水位条件下,太湖的水域面积为2338 km2,平均水深1.89 m,水深在1.5~2.5 m时面积近1700 km2,最大水深4 m,是典型的碟型湖泊,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为300d。

从营养状态来看,太湖在20世纪60年代处于贫营养水平,80年代达中营养水平,90年代初上升到中富营养,90年代末达富营养乃至重富营养。监测表明:在2000年,29 %的湖区为中富营养水平,7l%的湖区为富营养水平。在2003年,太湖流域以占全国0.4%的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3%的GDP,占全国19%的财政收入,城市化率达60%,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因严重污染,太湖被列为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包括:实施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发动“零点行动”:即在1998年12月31日零时,太湖地区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必须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的“十五”计划,主要包括“十五”的治污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强化管理工程。“九五”到“十五”期间,围绕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国家已投入资金220亿多。据资料统计,2005年太湖治理一期总投资是110亿,二期治理的工程预算投资达1000亿。

img49

图5-9 太湖及周边区域

一、太湖水环境状况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太湖流域水质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更加恶化的迹象(图5-10、图5-11)。太湖湖心藻类叶绿素a含量逐年上升,2004年均值超过或接近20 µg/L,可见藻类水华已经由梅梁湾向湖心、东太湖扩展。因此,太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状况依然十分严重。

img50

图5-10 太湖流域河网水质年际变化

img51

图5-11 1997-2005年梅梁湾、太湖湖心及西太湖TN、TP年均值变化

太湖流域位于长三角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规模水华并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以来,各级部门先后开展了“零点行动”、禁用含磷洗涤剂、“引江济太”等改善措施,对遏制水环境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太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状况依然十分严重,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密集,污染物绝对排放量增加。

(2)过度施肥,农村面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3)渔业养殖规模过大,产生间接污染。

(4)流域河网湖荡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污染物净化和拦截能力下降。

(5)河湖底泥中污染物累积加重,内源负荷增加。

(6)污染治理的投入相对不足,治理的重点不突出。

二、“十五”太湖水环境治理进展

200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了“十五”的控污工程、生态修复、强化管理三大工程,开展一系列湖泊富营养化的基础研究。在太湖流域针对农村面源、湖泊水源地的水质改善和重污染湖区的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等方面开展了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图5-12)。

img52

图5-12 五里湖的生态疏浚工程图

毋庸置疑,“十五”计划提升了“科学治太”的理念,为系统重建与维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未来的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

(1)污染源控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2)要重视太湖上游河网湖荡的生态修复。

(3)要认识东太湖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延缓沼泽化。

(4)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效应优化和有效集成。

三、太湖及其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

太湖及其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与环境保护出现的矛盾凸现出太湖水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只有从污染源头到湖泊出口,依次通过污染源头控制、河道截污、湖荡调节、河口净化、湖泊生态修复、出湖疏导等多道防线,有效促使太湖水环境向良性方向转化。

1. 全流域氮磷控制

湖泊健康生态系统的重建要建立在外源和内源污染得到控制的基础上。一般来说,要维持一个清水型的健康湖泊,其水体总磷应低于0.1 mg/L,总氮应低于2.0 mg/L,氨氮应低于1.0 mg/L,否则,即使通过人工干预暂时恢复了高等水生植被,其生态系统也是非稳态的。太湖治理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降低湖泊营养负荷,主要措施包括:

(1)确定源磷的负荷来源,并针对不同的来源负荷确定对应的处理办法。如布设具有很强吸附氮、磷能力的多孔吸附材料(美国的Aquamats产品),定期取出处理,快速、高效地去除营养盐。

(2)对于湖泊中外源性的N、P输入,生活污水中的N、P输入可以通过加强污水集中排放设施并兴建污水处理厂控制;对农业生产中N、P输入可通过改变粗放的农业耕作和施肥灌溉方式,加强面源污染处理设施来控制。

(3)内源污染控制一般通过底泥疏浚、底泥覆盖、抑制底泥再悬浮等措施实现。

2. 河网区管理

太湖流域最大的特点就是河网交错,河网区水流缓慢分散,易于藏污纳垢。选择河网区进行生态修复和污染控制,可以从源头上改善水质。具体做法是在河网区进行污染削减技术,开展以下针对性措施:

(1)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去污留清,实施雨污分离。

(2)进行流域污水处理厂改造,提高脱氮、除磷能力。

(3)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处理。

(4)强化流域禁用含磷洗涤剂、限制化肥施用量。

(5)合理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居民点与河湖间的生态缓冲区,加强植被修复。

(6)尽快开展太湖北部湖湾和环太湖淤塞河道的疏浚。

(7)强化交界断面监测、实施超标处罚制度和低标奖励制度。

(8)建立中水循环回用制度,减少污水排放量。

(9)农村分散居民点推广零污染排放座便器。

(10)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11)严格控制太湖过量的围网养殖,限制无序的船舶航运,提高沿湖渔民的环保意识。

(12)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和长效管理机制。

3. 太湖周边湖荡和湖滨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1)治理措施

太湖周边的湖荡对河网带来的面源污染具有一定的生态拦截作用,很多湖荡淤塞,脱污能力下降,开展湖荡的保护与修复,已成为太湖治理的基础性和迫切性工作,可以开展如下治理措施:

1)实施退田(渔)还湖,增加湖荡区水环境容量。

2)在湖荡区建设人工湿地,改善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压缩长荡湖、滆湖网围养殖规模。

4)实施滆湖、长荡湖生态清淤。

(2)开展的工作

太湖湖滨带包括太湖沿岸的陆上与水下两部分,开展湖滨带的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田污染,大力造林种草,恢复湿地功能,可考虑开展如下工作:

1)实行“田、水、林、路”统一布局,实施农田林网、河岸林带与环湖林带工程。

2)加强沿岸丘陵的灌木林、疏林和幼林的改造利用和抚育管理,严格控制水土流失淤塞湖盆。

3)提高湿地植被的覆盖率、收获量和利用率,增加湿地植物的自然净化功能。

4. 太湖生态清淤工程

日本霞浦湖及我国五里湖底泥疏浚目前已被认为是成功的典范,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议根据污染底泥淤积厚度、营养盐垂向分布以及底泥释放速率状况等确定疏浚深度,考虑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等分布特征,适当对太湖北部重污染的梅梁湾、竺山湾和贡湖湾的局部湖区实施底泥疏浚工程。疏浚后,可考虑适当进行生态修复,如水生植物种植、底栖生物种群恢复等措施。

5. 蓝藻水华应急治理方案

在太湖水环境未彻底改善的条件下,蓝藻水华的频繁暴发在短期内无法避免,为确保水源地和风景区等重点湖区的生态安全,还必须采取相应的应急治理措施。2007年无锡“水危机”后,提出了蓝藻水华应急方案:一方面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减少外来水华漂移进入重点湖区;另一方面,在蓝藻水华堆积的近岸区域,采用相对安全的改性黏土絮凝方法,沉降蓝藻,消除蓝藻在水面堆积发臭,改善水质与湖泊景观。具体方法为:

(1)利用围栏减少外来水华在重点湖区的集聚。

(2)机械打捞去除围栏外侧聚集的水华。

(3)改性黏土沉降重点湖区的水华。

(4)利用现有水利工程,适当提高太湖水位。

为杜绝发生类似的水危机事件,对水源地的饮用水进行严格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行动措施具体为:① 进行连续的水质和水华监控,进行风险评价与分级。② 当水华严重时,考虑原水中藻毒素、异味物是否超标。③ 对水厂采取应急工艺,启动备用水源。

我们应充分认识太湖治理和蓝藻水华控制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树立打持久战的决心。许多湖泊恢复的研究表明,在外源N、P营养物质被大量削减的情况下,许多湖泊恢复响应仍很缓慢,对于太湖治理和蓝藻水华的全面控制任重而道远。

2011年,水利部陈雷部长在湖泊论坛指出,湖泊治理和保护要做到“六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确保湖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更加注重源头控制。在实施湖泊综合治理的同时,积极推动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立有利于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产业体系和生产消费模式。三是更加注重流域统筹。在遵循流域整体规划与统一布局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湖泊治理与开发的实际需要,努力实现流域与湖泊发展的良性互动。四是更加注重因湖制宜。坚持“一湖一策”,分别制定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和技术解决方案,积极构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五是更加注重政策支持。加大政府组织发动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调动全社会参与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的积极性。六是更加注重团结协作。妥善处理好流域与区域、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责任和分工,密切沟通和协调,形成团结治湖、团结治水的合力

要科学制定湖泊分类管理和保护对策。

(1)城市湖泊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巨大,要加强管理保护立法,尽快制定水域岸线控制规划,划分湖泊岸线的功能分区,保护湖泊水域岸线的稳定和水面不被侵占,同时,加快对入湖排污口的管理,削减入湖污染物;开展湖泊水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河湖的流动性

(2)内陆湖泊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湖泊与流域的水循环关系极其密切,湖泊水体及其生态系统完全依靠流域水系的水量补给,要维持湖泊的水量平衡。

(3)江河中下游平原湖泊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湖泊水量过程改变、水质下降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要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保障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的可持续。

(4)湿地湖泊要抓紧制定湖泊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尽快开展流域水量调度工作,特别是枯水季节的水量调度工作,同时,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湖泊水面面积。

(5)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要以有效保护为重点,避免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对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污染较严重的流域,要抓紧进行全面治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初视察淮河时明确提出,要让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这是指导我国新时期湖泊管理保护的重大战略思想。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贯彻落实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加强湖泊管理保护,促进湖泊的健康发展和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