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线上教学中的好的做法

教师线上教学中的好的做法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有所为,水亦有所不为,有为之中载舟覆舟,无为之间顺水推舟……写这篇文章的学生他真心希望的是他心目中的所有老师都能像水一样,“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儒家一贯主张的“有所为”的入世的人生态度。
有所为,有所不为_生态学校文化的构

五、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是10年前的一则教学案例。有位语文老师向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老师是——(蜡烛、春蚕、园丁、人梯……)》,有位学生拟了这样的一个标题《我心目中的老师是水》。老师为什么是水呢?这位学生的作文中是这样写的:

“上善若水”,水纯净无暇,水是生命之源。水在不停地运动,在人体、在农田、在工厂,它使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水的作用下,污物被水流带走、稀释、化解而又被自然净化。当我们徜徉在自然的怀抱,尽情地享受生活之时,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是水给予我们的力量。但是,水也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一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滔滔江水,滚滚向东,不舍昼夜,千万年间,它不曾因任何自然与非自然的因素而停下它片刻前行的脚步;涓涓细水,汩汩流淌,你用双手掬一捧,它会在你的指缝间偷偷地渗走,你用勺子取一瓢倒在地上,它还是会渗入大地,重新流回到小溪。水是无形的,可方可圆,可规可矩,你用方盂盛它,它就是方形;你用圆盘装它,它就是圆形。高温下,它可以蒸发成一种汽体,让人看不见,摸不着;低温中,它又能凝结成块状的固体,坚不可摧。它会渗透到你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也会随你的性情变化而变化。它会让你无处不感受到它的温情,它又几乎能表达人世间的一切情感:亲情、友情、师生情可以在水里找到媒介;失意、伤感、愁怨可以在水里找到寄托;洒脱、旷达、豪放,更可以在水里找到知音。水有所为,水亦有所不为,有为之中载舟覆舟,无为之间顺水推舟……

上文如果单独来看,可以算得上是写水的好文章了,但这篇文章真正的意义却在于它的以水喻师。写这篇文章的学生他真心希望的是他心目中的所有老师都能像水一样,“有所为,有所不为”。

何谓“有所为,有所不为”?《礼记·儒行》中说:“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这是儒家一贯主张的“有所为”的入世的人生态度。其意思是说,人之所以珍惜生命,修养身心,是因为有所期待,希望在这有生之年能有所成就,不辜负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论语·子路》又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何谓狷者,狷者指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之人”,孔子认为,人如果得不到与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结交的话,那就一定会与狂放的人或狷介的人结交,其中狷介的人肯定不会做坏事。可见“所不为”最初的意思是耿介之人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人原则,正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宁死不降的苏武、文天祥一样,他们都有对自己做人原则的一种坚守。“有所不为”引申到今天对做事的一种选择,或者是一种策略的意思始于孟子,《孟子·离娄篇》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说,人只有对某些事情的舍弃,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要想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诚然,世事纷繁,一个人无论精力多么充沛,做事还必须有所选择,选择不仅在于是一种舍弃,它的意义更在于是一种做事的策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语),不能不说是入世很深的人的经验之谈。

当前,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一种职业幸福感愈来愈趋于缺失的状态。究其原因,首先,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当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愈来愈高时,教师因此而载负的道德要求也愈来愈高。比如,今天我们对教师的赞誉之词——“蜡烛”、“园丁”、“春蚕”、“人梯”,它们无不体现了教师乐于付出、无私奉献、甘于牺牲、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作为教师,能用这样的标准来规范自身的工作,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当教育行政领导以此来规定教师的工作,这在实际上已经消解了教师作为人的欲望。比如从“蜡烛”观来看教师的生命价值,它强化的是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如果把牺牲的行为看成只是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证明了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为此,从教师自身来说,为了不辜负社会赋予教师的这一殊荣,他只能以牺牲个人的生活情趣,甚至牺牲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来获取职业的快感,并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了谋生的手段。其次,教师所需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得不到合理保障的现象愈来愈显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第36条和第38条都明确规定了教师的劳动量和节假日时间,但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时间严重超出了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普遍存在着劳动强度过大、节假日得不到保障的情况,正因为此,致使部分教师在身心健康方面出现严重的透支现象。同时,教师的职业安全感也在逐步消失,以分数为核心的“末位淘汰制”使教师时时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并由此引出的同事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又往往致使教师感受不到人际关系上的“善”。在“激励因素”方面,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拥有的一些基本权利也得不到保障,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及学校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术自由、培训进修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教师有幸出去参加某种会议,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调课、补课。再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指导评价权等也很难得到保障,教师在工作中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方式去进行,因此也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最终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在获取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业奋斗过程中能否有愉悦感和幸福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事业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势必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怀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才能用幸福的爱去感怀学生渴望幸福的心,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用幸福的期待去激发学生追求幸福的动力。相反,当我们的教师一天到晚拖着疲惫的身躯,承受着巨大的教学压力去面对他们的学生时,可想而知,他们的教学情绪是倦怠的,他们的教学方式更是粗糙的,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又谈何幸福?为此,提出教师要“有所不为”。这不仅仅是文中开头这位学生的一个异想天开,更是代表了所有学校全体学生的一种心声。

教师有所不为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坚决不要替他们做。实践证明,在学生管理上,往往体现道德教育最高智慧的就是善于放手。中国传统的管理方法,是封建家长制,过于相信管理者个体的管理能力,在这一文化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学生管理上也喜欢“包办”的方式,从早读开始到晚自修结束,管理者情愿与学生在一起,生怕由于自己的不到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管理上的好差并非在于管理者的到位与不到位,教师坚持跟班,从形式上看,是最负责的,但从方法上看,又是最简单的。教师跟班制,从面上来说,他可以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慑于教师在“位”,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以这种方式来“摆平”学生,从根本上说却是让学生丧失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也许,跟班包办会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受教师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染,往往会怀有感恩之心,但殊不知,融洽的师生道德生活本身并不是学校德育的目的,通过师生道德生活,使学生获得道德生活的能力才是德育的根本旨趣。为此,为什么德育花了这么多精力,却总是被人指责为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什么教师忙忙碌碌,及至心力交瘁,为何常常是事倍功半?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孩子自己吃、自己洗、自己穿衣比喂孩子吃、替孩子洗、替孩子穿衣,更加困难,更需要有耐心!前者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而后者是一个仆人的简单的呆板的工作(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主译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显然,教师的工作与仆人的工作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师的工作职责而去做一个仆人的事,相信只要我们能善于放手,学生还是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的。

同样,在教学上教师更要学会放手。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上依然存在着两大普遍性的问题:一是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吃,二是重复教学。前者主要是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心,生怕学生没听懂,所教的知识不能掌握,所以要把知识分解成细块,让学生一点一点地去消化。这种教学方法最典型的莫过于语文教学的阅读分析法。古人云,读书万遍,其义自见。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少了,教师的阅读分析课却越上越长了。比如,分析景物描写,以《小石潭记》为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段文字写的是乐景呢还是哀景?老师分析来分析去最终的结论还是“人不如鱼”的郁闷。为什么呢?既然柳宗元下放了,既然他在政治上很不得意,所以,哪怕他是特地寻找山水奇境,并发现了精彩的景色,也不会有任何的快乐的。所以,“心乐之”也好,“似与游者相乐”也罢,都只不过是用来排解自己挥之不去的郁闷的托词而已。先不去讨论柳宗元写“潭中鱼可百许头……”时,他纵情于山水,得山水之乐是否是乐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要絮絮叨叨,一层一层地剖析柳宗元的“人不如鱼”之郁闷呢?原来供教师参考的教学用书几乎都是这样阐述的“《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谪居生活之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的悲愤。”正因为有这样的导读,所以教师必须要讲透,使学生在日后的考试中能准确地把握这篇文章的旨意。这样,语文阅读教学的长于分析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教师要把知识点碎成条块喂给学生吃,也就显得合理了。再看重复教学,先看中学理科类的教学,每节课教师先讲概念,然后列举例题分析证明,再举同类的题目进一步加强、巩固所讲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作业练习,若掌握得不是很好的话,再进一步通过讲义或考试的方式,让学生继续做题,直到完全掌握为止。两年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用一整年的时间对前两年所学的知识进行“地毯式”复习,不惜以3个、5个甚至上10个同类题目来训练,先训练准确度,准确度达到了再训练速度,一直训练到让学生一接触到题目就能知道怎么解为止。同样,文科类的教学也是以反复地记诵一些概念、知识为主,尽管教育部门积极地去倡导、推行新课改的理念、政策,但一到基层学校的教师手中,只不过变换一下如何记诵的方式而已。这样的重复式教学,使绝大部分的同学失去了读书的新鲜感。当然,教师也有自己的招术,当他发现同学们普遍出现厌烦的情绪时,他会在试卷里出现几道怪题来压一压学生的满足感,让学生知道山外有山,然后再自觉地去循规蹈矩,一天复一天地去做题、析题。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教学现象,让教师们放开手脚教学呢?这里,除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外,最关键的是学校领导者要有一种宽容的气度,他要承认并允许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他要给教师在教学上卸压而并不是给教师增压。当然,对教师自身而言,更要解放思想,多给一点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有所为,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本领;有所不为,则反映出教师的职业智慧。有所不为不是教师的不有为,而是出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一种理解、一个尊重,从发展的观点看,这是一种“大为”。曾记得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加拉巴格岛最南端的海岛上,一群旅游者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碗形的海龟巢穴。当一只小海龟正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河面约有半英寸时,只见一只反舌鸟已向它飞来,当反舌鸟一步步地逼近巢穴的开口处,并用嘴啄那小海龟的脑袋,企图把它拖到沙滩上来时,游客们不约而同地去把那只反舌鸟赶跑了,厄瓜多尔的向导无奈之中只得把那只小海龟从洞中拉出,并帮助它爬向大海。但这件事的后果是无数的幼龟——由于收到了错误的安全信号——都从洞穴中涌出,涉水奔向那高高的潮头。于是,一刹那间,空中就布满了惊喜万分的军舰鸟、海鹅和海鸥,它们急切地追逐着那些在海滩上拼命涉水地爬行的“美餐”。这是人类用自己的“所为”所造成的一个本不应该发生的异类的悲剧。教育中因过于“所为”而发生的故事也应该是太多太多。有一位教育专家曾大声疾呼,“请老师们不要再辛辛苦苦地误人子弟了!”当我们在欣赏这位学生能把教师比喻成水的同时,更希望我们的教师在载舟的同时,更多的是顺水推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