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贫困乡村教师

贫困乡村教师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小节以及本章第四节、第五节内容将以贫困村L村作为样本点,进行重点研究。问卷由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子女就学情况、辍学原因与农村教师队伍流失原因等问题组成。针对调查得到的结果,笔者通过供给侧的视角对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建议。目前,从职业教育的供给状况来看,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细分、职业能力上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不符的现象。
教育问题_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严重落后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且极易引起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发生[1]。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十分不合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更是不容乐观[2]。目前,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仍有4000万少年儿童,而优质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读书无用论思想流毒等问题可能会让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教育。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而供给侧改革正是从源头发力,从供给端的角度进行教育改革。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实际就是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领域实施的供给侧改革[3]

一、研究样本介绍

本小节以及本章第四节、第五节内容将以贫困村L村作为样本点,进行重点研究。L村是我国典型的贫困村,总户数560户,总人口2396人。村内各项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集体经济,也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发展,村民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因此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该村十分凸显。为了便于本文的研究,笔者根据村民户籍资料,抽取了163户子女年龄在25岁以下的农户家庭(其中65户农户子女已经完成学业或辍学,98户农户子女仍在就学)作为调查样本,以及20名当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访谈。问卷由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子女就学情况、辍学原因与农村教师队伍流失原因等问题组成。根据回收的问卷,对获取的数据资料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针对调查得到的结果,笔者通过供给侧的视角对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供给侧视阈下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的教育间题

1.贫困地区孩子普遍辍学较早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村孩子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贫困村孩子的学历普遍偏低,许多农户家庭的子女只有初中学历或是初中都没有毕业就中断了学业。

(1)贫困地区农户普遍收入低下,家庭生存压力大。尽管经济条件差,但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户依然是抱着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重男轻女思想在农村贫困地区尤其严重,很多农户家庭都有几个子女。本来家庭生活就很拮据,再去承担几个子女的上学费用根本就不现实。小学和初中有国家教育补贴,学费可以免除,学杂费又较少,很多家庭还能勉强维持,但到了高中或是职校,一方面要付学费,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学杂费用,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对于贫困农户家庭来说是难以承担的。因此,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是在初中阶段便离开了校园。

(2)受到外出务工群体的影响,贫困村金钱观念逐渐加强[4]。贫困村许多孩子在十来岁的年龄就早早辍学,踏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根据笔者的调查,农村中现存的道德体系已与从前大不相同,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后手里有了一些钱,给家里盖了新楼,添置了新的家用电器,让同村村民都羡慕不已。受到他们的影响,许多农户家庭只顾眼前利益而使子女纷纷主动辍学,或是不再鼓励子女继续上学。越是贫困的家庭就越是容易产生这种狭隘的想法,这样就导致了贫困农户家庭的子女更加容易过早辍学。由于贫困地区孩子学历普遍偏低,在就业中也只能是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低端行业,大部分贫困地区孩子成了工厂工人,或进入城市中各种服务类行业,基本生活在城市的底层。

(3)农村教育体制存在缺陷,诱发贫困农户子女过早辍学[5]。贫困地区教育模式相较于城市更加应试化、机械化,由于学校软件、硬件方面的不足,农村贫困地区很难实现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长期的应试教育让考试成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分数和名次几乎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指标。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是万般宠爱,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而言,很可能会被老师逐渐冷落,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自卑、封闭的心理,让学生对自己否定甚至失去信心,学习成绩只会更加糟糕。这类学生最后极易被边缘化,在学校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而农村出身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本身就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开导,在心智尚不成熟阶段一旦受到打击很难进行自我疏导,结果就极易产生厌学、成绩下滑及其他心理障碍,最终导致部分贫困村孩子很早便辍学。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有7.7%的农户家庭子女只有小学学历,43.1%的农户家庭子女是初中学历,也就是说被调查者中有50.8%,即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户子女是初中及以下学历。55.5%的农户家庭无力承担学杂费用,38.9%的农户家庭需要子女赚钱养家,33.3%农户家庭子女不愿意继续读书。40%的农户家庭子女在从事加工制造业,27.7%的农户家庭子女在从事建筑类行业,16.9%的农户子女在从事各类服务行业(如表3-1所示)。

表3-1 L村子女已完成学业或辍学的农户家庭调查情况

2.职业教育存在严重供给矛盾

目前,从职业教育的供给状况来看,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细分、职业能力上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不符的现象。人才培养明显没有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培养标准严重滞后于产业转型发展需要,以至于近年来“技工荒、用工荒”等词汇频频出现。职业教育本该是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才培养系统,但是如今的职业教育往往都是学校在唱独角戏,校方通过自身的经验分析市场环境来设置教学内容,严重缺乏企业的参与,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脱轨,校企合作呈现“一头热”现象[6]。职业教育整体宣传不到位,社会上仍然存在对职业教育较为轻视的观念,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部分用人单位甚至荒谬的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那些不好好读书孩子的地方,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可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笔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农村贫困地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同样存在偏差,普遍对职业教育不认可,甚至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技术类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农户总认为读书就要上大学,上大学才能光宗耀祖才能挣大钱,越是农村贫困地区这种愚昧的思想就越是根深蒂固。这就导致贫困地区的家长并不太支持子女就读职业技术学校,他们往往认为要么就一直读书考个好大学,如果成绩不好就干脆不要读,直接出去打工挣钱,要学手艺到社会上也可以学。由于以上这些问题,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没有得到的较好的发展。根据笔者的调查,只有18.5%的农户家庭子女接受了职业教育(如表3-1所示),有18.4%的农户家庭子女正在接受职业教育(如表3-2所示)。

表3-2 L村子女正在就学的农户家庭调查情况

续表

3.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缺乏合理的供给要素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4年之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10.58万,短短四年时间,乡村教师流失率达30%以上,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流失率则更为凸显。教学环境艰苦,不受重视,居住环境差,离家远,工资待遇低,不能照顾家庭等困难似乎是所有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所面临的现状,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离开了农村。造成了如今农村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1)部分供给端要素缺失,乡村教师队伍充满不稳定性[7]。乡村教师队伍现在最缺乏的是社会的认同感,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不知道从何时起,乡村教师这个本应无比光荣的职业越来越不受到当今社会价值体系的认可,对乡村教师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这些都使得乡村教师从内心深处没有使命感、自豪感与归属感。乡村教师的供给方没有能够构建一个完善的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让乡村教师能够不断加强对自身工作的身份认同,增强乡村教师在农村贫困地区进行教育工作的荣誉感,提升乡村教师主体性的回归与公共属性的理性自觉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供给方不仅要转变乡村教师的主观意识,更需要加强对社会价值体系的矫正,及时纠正社会上对乡村教师的否定思潮。笔者曾亲耳听到部分农户对乡村教师的不认可,认为现在有点本事的农民都会往城里跑,还留在乡下教书的老师一定是很差的,城里去不了才会窝在穷地方。这些负面思想的流窜,破坏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供给端缺乏对乡村教师在社会思想意识层面上的保护。

贫困地区教学环境的十分艰苦,乡村教师的居住条件也很差。笔者曾到过贫困村学校的教师宿舍,没有自来水,要自己去打井水,屋子也很破,下雨天还会漏水。学校离县城也很远,进出村的交通也不十分不便,要先走一段路从村里出来,到主干道了才有过路车可以搭乘。有些老师住在县城,每次回趟家要接近2个小时,如果是有家庭的老师,想要工作家庭两头兼顾,基本是不可能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计划(2015—2020)》等政策,贫困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城镇老师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乡村学校由于人员配备少,级别较低,很多老师多年都没有评职称的机会,大部分乡村教师多年执教能评上中级职称就相当不错,评高级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年轻老师都希望有进步的空间,可是实际情况却让他们十分失望,所以贫困地区的青年教师很难长期执教。这些问题亟须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供给方需要为贫困地区教师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晋升保障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95%的贫困地区教师认为各项福利待遇太低,75%的教师认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70%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难晋升渠道狭窄,55%的教师认为不能解决正式编制问题,45%的教师认为交通不够便利,35%的教师认为工作环境较差(如表3-3所示)。

(2)供给侧要素缺乏活力,优质乡村教师队伍供给不足。乡村教师队伍的供给要素主要分布在各级政府机关、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职业学校等,但是目前这些供给要素的配合并不积极,没有能够达成多方协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高等院校在培养教师队伍的时候主要还是按照院系学科分类实施主体教育,在与上述各类部门的沟通上过于保守,与地方政策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在乡村教师供给规模与结构上与农村地区需求不够吻合,没有形成高效运行的乡村教师专门培养体系。

(3)需求端与供给端沟通不畅,人才需求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8]。我国现在处于部分行业供给过剩与部分行业供给不足共存的状态,许多社会热门行业严重供过于求,几百个大学生争抢一两个就业岗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又有部分大学生由于找不到工作长期处于待业状态。但是反观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却长期缺编,门可罗雀。虽然贫困地区乡村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但是每年仍有大批的大学生志愿者投入到乡村教育的事业中来,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少大学生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有加入意愿的。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完善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信息平台,能让大学生理性了解各个贫困地区教师队伍详情的信息渠道很有限,需求端与供给端缺乏有效的的信息交流。

表3-3 L村当地中小学教师调查情况

4.青少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要有校园教育,更加不可或缺的是家庭教育。农村地区孩子父母普遍都在外务工,孩子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隔代的教育本身就存在很多不足,虽然在物质上可以得到基本满足,可是情感交流上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留守儿童的成长缺乏父母的直接教导与关爱,逐渐滋生了农村地区越来越多新的社会问题。学校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时常忽视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教育与引导。贫困村的孩子生长环境较为闭塞,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再加上缺少父母的直接沟通交流,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就容易把问题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9]

笔者曾在贫困村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子,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长期在外打零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女孩的性格十分内向。平常在学校就少言寡语不爱与人交流,后来在上初三的时候出现了早恋迹象,并且遇到了一些挫折,精神受到刺激,从此一蹶不振,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不久便辍学了,几年时间里都独自在家,也不再与外界交流。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贫困村并不鲜见,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有63.1%已完成学业或辍学农户家庭父母常年外务工(如表3-1所示),65.3%的子女正在就学的农户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如表3-2所示)。

5.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源持续流失

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供给端师资力量不足,基础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学生源的不断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经济实力逐渐提升。面对农村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条件,越来越多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县城或是教学条件更好的学校就读。

根据笔者在贫困村的调查,但凡条件允许的家庭,大都会选择将孩子送到城镇学校进行就读。随着政府对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逐渐放开,也有一部分在外务工的农户选择了将孩子带到城市接受教育。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126.7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144.32万人。而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源的锐减,又反过来限制了教育供给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变弱。由于农村学生开始大量涌向城镇,导致出现“城满、乡弱、村空”的局面,农村学校的数量逐年减少,教育资源闲置情况凸显。2013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63万所,比上年减少1.55万所,其中,小学减少1.51万所,初中减少412所。

6.“读书无用论”导致贫困地区“非贫困式辍学”

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节奏的加快,贫困户正在逐年有序摆脱贫困,L村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脱贫24户、28户贫困户,共计脱贫人口205人。虽然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两年该贫困村的辍学率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有逐渐抬头的趋势。拒不完全统计,该村在2015年初中阶段辍学的农户子女比2014年还多了3人。为什么贫困地区的脱贫人口在增加,但是辍学人数却不降反升呢,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等负面思潮的荼毒。

与过去纯粹的因贫失学不同,非贫困式辍学正在贫困地区逐渐蔓延。从前,很多农户由于家庭确实贫困而无力承担子女的学习费用,致使很多农村子弟辍学,但是随着农户家庭收入的提高,很多贫困地区农户家庭是有实力供孩子一直读书的,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头也不回的就踏上了出门打工的道路。根据我们的调查,他们当中很多还只是初中生。在人力成本逐渐上升的当下,劳工短缺已是很多工厂的常态,再加上城市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即使是初中毕业的农村孩子,也很容易就可以在城市中寻找到一份工作。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类工作属于出卖廉价劳动力,但在贫困村的很多农户看来,这也比劳心劳命供出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来得实在。

在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上大学再也不是像从前那样神圣的事情,上了不错的大学也不代表着能找到农村家长心目中的“铁饭碗”工作。贫困农村地区走出的大学生,只能靠文凭去闯天下,而同样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是他们的父辈无法提供的,因此一些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的薪酬水平也许还抵不过出门务工的同龄人。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为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导致了近年来频发的“非贫困式辍学”现象。

7.特殊儿童群体接受教育十分困难

如果说农村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受教育存在困难,那么对于贫困地区的特殊儿童群体而言,接受正常教育简直难上加难[10]。根据我们的调查,2015年,L村共有低保户34户,而其中家庭子女存在残障问题的就有17户,也就是说,该村特殊儿童群体至少有17人以上。但是该村所在的整个乡镇没有设立任何专门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教育机构,贫困地区特殊儿童教育资源几乎是一片空白。村内的特殊儿童大多数患有残疾或是智力障碍,很多孩子的父母又外出打工,他们根本得不到良好的照料,很多孩子成日在村内游荡,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或是造成安全隐患。就算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多数也是常年待在家中,父母会买一些书册,教孩子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孩子同样得不到系统的教育。

8.教育公共交通设施十分落后

教育公共交通设施的落后是典型的供给不足,需求层面一直十分旺盛,但是供给质量却差强人意。在经历了前几年著名的“校车事件”之后,我国的教育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许多学校购置了全新的校车,我们在城市中可以经常看见一辆辆载满学生的黄色校车。可是,根据我们的调查,贫困地区学生上学放学依然乘坐的是私人的微型面包车,一辆只准坐7人的小面包车时常塞满了20多名孩子。贫困村的学校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购买校车,但是由于请一名校车司机需要每个月3000多元的开销,学校根本无力承担,当地又是贫困地区,财政实力有限,政府也很犯难。如果让贫困村的农户出这笔钱,那么每个学期农户都需要上交好几百元的交通费,部分贫困农户根本出不起,而乘坐私人面包车,每个月只用支出几十元钱,所以虽然不安全,但这种危险的交通方式一直在贫困村存在着。不仅是学生,老师也同样存在交通不便的情况,因此住在县城的一些老师,也很不情愿到贫困村来教学。

三、供给侧改革促贫困地区教育公平

1.着力提高教育供给侧的教学质量

农村贫困地区要抓住目前精准扶贫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叠加的大好机遇,逐步缩小与城镇教育水平的差距。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减权下权力度,放活学校办学治学兴学的手脚,严格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项教育帮扶政策。在政策制定、经费划拨、项目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要优先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11]。重点确保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教育监督,多措并举,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也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来关心关注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教育成长,把留守儿童问题放在全社会来解决,积极开展“师生”结对帮扶交流互动教育,尽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端正的品德,将贫困地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上去。以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计划(2014—2020年)》为政策依据,拔高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公平起点。在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教育发展。

2.强化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供给侧要素

(1)全面提升农村贫困地区教师供给质量。培养乡村教师的各个要素机构,如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科研院校等要积极配合,互通信息,让教师队伍的培养符合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形成一个可持续性较强的乡村教师培养体系。重点树立乡村教师的农村教育情怀与适应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要素,以此来推动人才培养标准与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需求标准相匹配;以解决贫困地区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和引导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为导向,改革学术本位评价机制,以便推动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的对接;以农村教育生活与扶贫开发建设所需理论知识为导向,重新调整设置学科学位;以贫困地区中小学课堂的情景化建构和实战性要求为取向,改革理论本位的课堂教学状态,以便推动教师教学能力训练与贫困地区中小学真实课堂的对接。

(2)不断优化供给要素,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教师住房环境、保障乡村教师晋升渠道等政策极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部分贫困艰苦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仍然在流失。根据笔者在贫困村的调查,许多贫困农户家庭走出去的大学生,心中都存有回乡支教的志向,但是一旦让父母知道他们要回村教书,几乎都是一致反对,觉得这是丢人的事情,没有出息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要留住乡村教师,首先还是要解决乡村教师的文化认同,还给他们应有的社会尊重与认可。在乡村教师的职前培训中要向他们传递贫困地区教学的荣誉感与使命感,让乡村教师队伍从内心能对自己的工作有认同感。同时,国家也应在传媒、公益、互联网等领域加强对贫困地区执教的正面宣传,让普罗大众认识到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重要性,搭建更多的贫困地区教师需求信息平台,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有机会可以加入到贫困地区执教的行列中来。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环境下,让贫困乡村的教师队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3.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职业教育适应、服务和引领新常态,要着眼供给侧改革,实现高效、高质、精准的职业教育供给。重点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确保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更加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支撑经济发展,带动家庭致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为贫困地区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提供多一个升学途径[13]。同时,要改变贫困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漠视,让农户转变陈旧思想,树立“培养一个技工,致富一个家庭”的观念。

政府引导扶持,企业主导创办,提升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大产学结合的力度,畅通职业教育和产业界、企业界的交流渠道,把企业引进到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来。充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清楚哪些东西是可以在企业直接发挥作用的。进一步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2]。按照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行精简、整合、调整,完善专业设置。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升级和新兴职业需求。要适应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相应地规划、优化专业布局[14]。要做到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并轨,建立老师学生和企业交流学习的互动机制,让老师定期到企业去进行知识更新,让学生去企业体验真实的操作环境,也要让企业领导和优秀员工到学校来传业授课,以此来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企业与职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为职校学生提供就业途径。加快落实国务院出台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按照办法中“结果导向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发展学校的办学基础能力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等评估内容。

4.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借助“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强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笔者在贫困村的调查,网络光纤已经在部分村镇普及,贫困村也有部分农户家庭安装了光纤网络,农村中小学应该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实现教育信息化。贫困村一般都是比较闭塞的地方,农村子弟享受到的教学资源要比城市滞后,信息化教育可以把城市中先进的教学资源带到农村来,这样既可以减少教学成本,同样也可以让孩子们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

在建设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自2010年开始,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政策,希望通过加强对农村青少年、儿童的智力扶贫,有效地切断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难题。其中最为成功的措施就是教育信息化项目:美国联邦通信局出台了农村公立学校宽带网络项目,计划投资20亿美元,为2000万农村学生提供宽带和无线网络服务,白宫农村委员会还与教育部联合推出在线学习课堂,专门为偏远农村地区儿童提供线上学习机会[15]。政府利用信息化建设将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搬到了贫困乡村。

5.关注贫困地区特殊儿童教育

加强对贫困地区包括残障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少年儿童群体的教育投入。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十分有限,很多地方必须要到县城才可以找到特殊教育学校,而且这些学校普遍师资匮乏、发展滞后。建议在贫困地区集中修建特殊教育学校,为农村特殊儿童群体提供较为系统化且针对性强的教育资源。不仅要重视文化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要对贫困地区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给予这些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可以综合全面的成长。探索建立贫困地区特殊儿童群体教育基金会,各地方财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拨付比例,同时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献爱心。建立贫困地区特殊儿童群体帮扶机制,组织各级部门共同参与,党员起到带头作用,重点引入企业家、成功人士参与帮扶,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计划。

参考文献

[1] 李佐军.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N].北京日报2015—12—30.

[2] 凡勇昆,邬志辉.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J].教育研究,2013,(7):28-36.

[3]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EB/OL].(2016—3—5)[2016—03—05].http:// 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

[4] 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3):148-157.

[5] 杜亮.试论农村辍学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3):142-153.

[6] 鲁彬之.职业教育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EB/OL].(2015—12—11). http://www.mve.edu.cn/html/2015/xwjj_1211/28896.html.

[7][8] 杨晓峰.乡村教师队伍也需要供给侧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03—10.

[9] 赵俊超.中国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3.

[10] 张晶晶.两会热议教育精准扶贫[N].中国社会报2016—03—13.

[11] 凡勇昆,邬志辉.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困境与出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26-30.

[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3—11—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 118164235.htm.

[13]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72.

[14] 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5.

[15] 陈霞,李佳璐.奥巴马政府如何应对美国农村扶贫问题[J].中国财经报,2015年9月19日,第006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