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知负荷与博弈决策的差异

认知负荷与博弈决策的差异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一个实验考察了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最后通牒博弈中反应者对不公平提议的决策差异。Cappelletti等考察了当博弈者的认知资源受时间压力的限制和认知负荷影响时,其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决策差异。认知负荷的操纵也是通过双任务范式。有认知负荷条件下,被试在完成最后通牒博弈任务的同时需要识记5个三位数的数字。
认知负荷_公平博弈

决策的产生是由认知和情绪两大系统的共同参与完成的(Lieberman,2007;McClure,Laibson,Loewenstein,&Cohen,2004;Sanfey&Chang,2008)。合理的决策离不开认知系统的调控。认知系统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对进行着的行为实施监测和调控,是概念驱动的自上而下的加工,系统在信息整合后指导做出适应性决策。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反映认知系统功能变化的指标,它是指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即在思维和推理(包括知觉、记忆、言语等)过程中付出努力的水平,需要的努力越多,认知负荷就越高。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hn Sw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认知负荷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资源有限理论。资源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容量上)是有限的,而任何问题解决活动都要消耗认知资源,都有可能造成认知上的负荷。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人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cognitive overload),从而影响完成任务的效果和效率。此处的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可供立即使用,这一功能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工作记忆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这是资源有限论的核心。探讨认知负荷对博弈决策的影响,本质是为了考察认知控制系统在决策产生中所发挥的作用。其逻辑是,若高认知负荷占据了有限的认知资源,则分配到决策任务中的认知努力就会减少,从而影响自我控制和协调能力,进而影响具体决策行为的产生。

图35 认知负荷影响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实验流程图

实证研究常通过双任务范式来研究认知系统功能变化对某一任务完成绩效的影响。所谓双任务范式,指的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常见的操纵认知负荷程度的方法是控制工作记忆任务的难易,工作记忆任务越难,认知负荷越高。我们的一个实验考察了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最后通牒博弈中反应者对不公平提议的决策差异。该实验采用双任务范式,被试除了完成最后通牒博弈外,还要完成一个工作记忆任务,以调节认知负荷的大小。工作记忆任务是识记博弈开始前在屏幕上出现的一串字母,在完成最后通牒博弈决策后,再判断之后出现的一个字母是否在博弈开始时的字母串里呈现过。高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识记的字母串由5个不同的字母组成,低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识记的字母串由5个相同的字母组成(参见图35)。实验结果发现,尽管高、低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被试对不公平提议的拒绝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工作记忆任务的加入相对于无工作记忆任务的条件,整体上降低了对提议的拒绝率(有工作记忆条件下15%,无工作记忆条件下37%),表明了认知因素在最后通牒博弈决策中的调节作用。高、低工作记忆负荷不影响反应者对提议的拒绝率,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高、低工作记忆负荷的差异程度不够大。相对于高校大学生被试,工作记忆任务的难度相对较小,其正确率接近天花板效应(90%vs.97%),因而不足以构成认知资源投入的较大差距。

有一项研究采用时间贴现任务,让被试在即刻得到报酬与一段时间后得到更多的报酬之间选择,考察了工作记忆负荷对冲动决策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外在提高工作记忆负荷(在完成决策任务的同时识记数字串)和内在提高工作记忆负荷(将决策备选项由两项增加到三、四项)后,被试对延迟奖赏的折现率提高,即被试更倾向于即时满足,选择即刻得到报酬,这表明工作记忆负荷加重促进了冲动决策(Hinson,Jameson,&Whitney,2003)。一个原因可能是工作记忆任务消耗了认知资源,使即时奖赏带来的冲动得不到抑制,从而导致了非理性的决策(McClure,etal.,2004)。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所发现的决策差异,只发现于工作记忆负荷相对于无工作记忆负荷的block相比,两种工作记忆负荷任务下的决策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工作记忆对决策的影响可能是全或无的方式,而不是梯度模式。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通过系统变化认知负荷(参数设计)来检验这一假设。

Cappelletti等(2011)考察了当博弈者的认知资源受时间压力的限制和认知负荷影响时,其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决策差异。该实验是个2(认知负荷:有负荷和无负荷)×2(时间压力:较少的时间限制和较多的时间限制)×2(奖励:高和低)的被试间设计。认知负荷的操纵也是通过双任务范式。有认知负荷条件下,被试在完成最后通牒博弈任务的同时需要识记5个三位数的数字。无认知负荷条件下,被试不需要识记数字。时间压力通过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时间限制来操纵。高时间压力下,被试有15秒的时间提出提议,有30秒的时间对提议做出拒绝或接受的决定。低时间压力下,被试有180秒的时间提出提议和对提议做出拒绝或接受的决定。为了加大认知负荷的激励效果,实验者还操纵了数字识记任务的金钱奖励力度,在高奖励条件下,识记每个数字约合0.3,高奖励条件下,识记每个数字约合0.03。结果发现,时间压力较大时,提议者的出价更高。但有无认知负荷并不影响提议者的出价,且奖励的多少也未造成差异。时间压力大而出价更高的结果,很容易让人得出这样的解释:一旦认知控制受限,人们就遵从公平分配这一启发式法则(第一反应),即一种利他的倾向。然而,研究者对数据做了进一步分析,将提议者的出价与他们声明的最小可接收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时间压力大之下的高出价不是出于对他人利益的关注,而是出于策略性思考:他人会如何反应(Cappelletti,Güth,&Ploner,2011)。但研究者的这一解释是推测性的,有待进一步研究考察,时间压力大之下的高出价究竟是出于公平还是出于策略。

其他的一些方法也可以造成认知资源的耗竭,如压力情景、体力不支、睡眠剥夺以及决策疲劳等。有研究显示,做出一系列需要花费精力和深思熟虑的决策后,会降低在后续任务中的自我控制能力(Vohs,et al.,2008),还有可能使人们更易被产品的情感特征所吸引(Bruyneel,Dew itte,Vohs,&Warlop,2006)。在Anderson和Dickinson(2010)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睡眠剥夺(36个小时不睡觉)使反应者的反应更加具有攻击性,即对不公平出价的拒绝率大大提高(Anderson&Dickinson,2010)。认知负荷对决策的影响,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阐释已有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