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
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英文是:World Environment Day。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指没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原生态环境,又称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大气、水、矿山、森林、土地、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名胜古迹、风景名胜区等;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环境,如人口集中的城市、交通道路、物质供应、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
在自然界中的动物总是与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又与周围的环境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相生相克,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这种生物群和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综合体,叫生态环境。如果生态环境中,一方遭到破坏,生态就失去了平衡。破坏了生态平衡,环境就会发生变化,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如果超出了人体生理所能适应的限度,就会危及人群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现代工业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重金属污染,导致人居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垦荒、过度采伐森林等,导致植被减小、水土流失、河流泛滥、风沙严重和土壤盐渍化等,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参加此次大会的有114个国家和地区的1 300多名代表,其中有102位元首。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上宣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会议指出,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只有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有人类幸福和享受的基本生存权。宣言中郑重宣布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和总结的7个共同点和26项共同原则。
7个共同点是:①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②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③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可为人民带来福利;否则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④在发展中国家,首先要致力于发展,同时也必须保护和改善环境。⑤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引起环境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针和措施进行解决。⑥当今历史阶段要求人们在计划行动时,更加谨慎,考虑到将给环境带来的后果。⑦为达到这个环境目标,要求每个公民、团体、机关、企业都负起责任,共同创造未来和世界环境。
该会议还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会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环境保护决定人类命运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好与坏对人的健康、工作效率、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操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有人研究指出,在杂乱无章、空气污浊、遍地垃圾的环境下,人会感到压抑、沉闷和极不舒服,产生烦躁和厌倦的情绪,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会降低10%左右。而在井然有序、空气清新、干净舒适的环境下,人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疲劳强度减轻,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能提高15%~30%,并使工伤事故减少30%左右。
环境保护,是随着环境污染给人造成危害,迫使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检讨以往行动后果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环境保护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就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力量,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恶化的手段除了要减少人为的“三废”排放外,主要要进行绿化,进行植树造林、养花种草,以美化环境、防止污染。
呼吸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在正常的空气中含有氮、氧、二氧化碳,还有惰性气体和水蒸气等。如果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低于10%,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2%时,人就会感到头晕、脉弱、血压升高。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8%时,几分钟内就会使人的呼吸系统麻痹,以至出现生命危险。
植树种草,可迅速提高大地绿色植物的覆盖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了大量的氧气,可使空气保持新鲜。
(1)绿化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树木枝叶茂盛,具有强大的降低风速的作用,从而使飘浮在空气中的大粒灰尘迅速下降到地面。树木枝叶表面粗糙,生有绒毛,并分泌油脂、黏液或汁浆,能滞留、吸附大量的灰尘,使空气中的含尘量大为减小。
(2)绿化可以清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据测定证明,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绿化区比闹市区要少55%以上。重要的原因是绿化区中许多树木能分泌出具有强烈挥发性的物质,如丁香酚、桉油、肉桂油、柠檬油、松香等,这些物质具有杀菌作用,被称为“植物杀菌素”,可以杀死杆菌、球菌、丝状菌、芽生菌和病毒等,从而使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大量减少,保证人类的健康。
(3)绿化可以吸收工业排毒。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石油、天然气成为主要燃料,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多种有毒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许多绿色植物都具有抗毒的特性,有较强的解毒能力。据研究,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720公斤,干重1公斤的石榴叶在生长期间可把7.5克二氧化硫变成硫酸盐而吸收掉。柳树、杉树、银杏、石榴、棕榈、梧桐、广玉兰等都是吸收二氧化硫的优良树种。
(4)绿化可以降低噪声。噪声就是我们感觉不愉快的声音。科学上把人能感觉到的声音分为120个单位,称为分贝。噪声的卫生标准是30~40分贝。通常人们讲话的声音为40~60分贝,收音机最大声和汽车一般为80分贝,印刷机90分贝,纺织机100分贝,压路机110分贝。噪声对人的危害十分严重,长时间在6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生活,会使人产生听觉疲劳;90分贝的噪声使人不能持续工作;110分贝的噪声使人难以忍受。绿化可以大大减轻噪声的干扰和危害,这是因为,树林茂密的枝叶,像一堵“绿墙”阻挡噪声声波的前进,枝叶的摆动、叶表面的气孔和绒毛又大大减弱了声波的强度,葱葱的灌木、茸茸的绿草,其表面的凹凸不平以及千姿百态均有吸收声波的明显作用。据测定,噪声通过18米宽由两行桧柏、一行雪松构成的林带后,减少了16分贝。公园里成片的树林可降低噪声26~43分贝。
(5)绿化可以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据研究,绿色是一种柔和的色彩,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绿色的环境,能给人的大脑以良好的刺激,从而使疲劳得以调整,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改善,使皮肤降温,脉搏减缓,呼吸均匀,血压稳定。有人做过测定,人在绿地里比在城市空旷地中,脉搏每分钟减少4~8次,皮肤温度降低1~2℃,新陈代谢得到促进。
树木花草附近的空气中含有非常丰富的阴离子。医学研究认为,这些阴离子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功能,促进人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等。测定表明,这种阴离子在城市室内,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只有40~50个,而绿化地带为100~200个,公园为400~600个,郊外旷野为700~1 000个,森林里则达2 000个以上。
环境保护中的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但又是一个资源贫乏国。人口占世界上总数的1/5,但人均淡水、耕地、森林、石油等却分别是世界人均的1/4、2/5、1/5、1/11,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的挑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
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上总结交流了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制定了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将环保工作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
1978年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条第3款第一次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从此,中国的环境保护有了宪法依据。
1979年9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标志中国环境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强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规定。该《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会后,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参加大会的代表有3 000多人。这次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5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河南洛阳市举行了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全国70多个重点城市和各地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市长和环保局长5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指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同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委颁布了《中国环境保护战略》。
1993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同年9月,国务院颁布全国分领域的10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1991—2000)》。
1994年3月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环保局牵头,组织52个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在联合国开发署(UNDP)的支持和帮助下,编制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简称《中国议程》),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跨世纪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
2002年8月,朱镕基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2004年开始,每年3月31日前公布上年度的环境信息。
2006年6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系统介绍了过去10年间中国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