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出于对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关心和对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工作的了解,2004年3月兼平先生将自己一生精心收藏的3000余册图书捐赠给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9—2000年,根据北京大学有关机构改革的方针和教育部有关基地建设的精神,通过整合成立于1985年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9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重组为教育部批准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此基地设立以来,在教育部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的具体领导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2010年在教育部全国基地评估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排名第65名。

一、总体情况及主要成绩

此中心在人事上实行全员聘任制度和全员动态管理。截至2010年年底,此基地有专职研究人员23名,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6名;兼职研究人员6名;科研秘书1名;财务人员1名;图书馆资料人员1名。

这10年间,此基地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18项,此外,基地研究人员还承担了中央机关以及省部委、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课题百余项。

同时,此基地主办的各种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本校的师生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其中“费孝通纪念讲座”、“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方法研讨会”、“研究与判断系列圆桌会”、“金融、技术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组织社会学工作坊”等已经成为名牌系列研讨会,吸引大批的师生参加,有力地活跃了学术气氛。

在人才培养方面,10年间,此基地共培养博士生约200名,硕士生约400名,并承担45门左右本科生课程及50门左右的研究生课程。基地还积极培养中青年研究学者,通过资助中青年组织开办学术会议和自主研究项目经费支持来鼓励中青年学者的研究。基地积极利用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科研工作。2005年10月21日,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暨博士后工作会议”,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与会代表受到温家宝、曾庆红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在社会服务方面,自基地建立以来,接受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各种委托课题,为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提供建设性咨询服务。许多研究得到委托部门的高度评价。主要咨询课题如禁毒模式研究、禁毒效果评估技术研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人口发展和预测工作、社会捐助活动研究、承担人口预测与分析课题、西藏和其他藏区城镇流动人口的民族交往研究、援疆项目实施社会效益追踪评估、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成果均引起全社会各方面关注,为我国的社会工作,禁毒研究,民族研究,人口计划和控制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此基地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除了派出人员到国(境)外进行长期和短期交流、讲学,邀请和接待国(境)外学者来中心进行经常性交流之外,还和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密歇根大学杰出教授谢宇;美国斯坦福大学杰出教授周雪光;韩国总统顾问委员会主席、首尔大学教授韩相震;著名人类学家,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金光亿……本基地还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建立了国际交流平台,每年组织“经济社会学”学术研讨会,进行中法经济研究交流。法国教授罗兰女士应邀多次到北京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邱泽奇教授与刘世定教授也应对方邀请多次赴法进行学术交流。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此基地进行的一项主要信息化工作是建设“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经过近7年的建设,“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Google或者“百度”搜索社会学、人类学学科的关键词,“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内相关内容总是排在前列。

此基地图书馆现有中文图书5万余册,外文图书一万余册;中文期刊350多种,外文期刊37种,社会年鉴19本。中心图书馆辟有以“兼平文库”冠名专门场所收藏日本北海道亚洲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兼平睦夫先生的赠书。出于对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关心和对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工作的了解,2004年3月兼平先生将自己一生精心收藏的3000余册图书捐赠给中心。捐赠图书中包括10余卷的《汉和大词典》,数十卷的日本地名及图录,五万分之一比例尺的明治大正时期日本地图以及阿依努人研究系列丛书、日本北海道开发历史系列图书、殖民地公报、地方民俗等罕见资料。

二、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中心组织出版《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系列研究论著,目前已经出版50部,其中基地建立以来出版了35部。本丛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中心组织翻译《高校经典教材译丛·社会学》、《社会学人类学译丛》、《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这些译著的出版,对推动和提升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3)邱泽奇教授翻译的《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2002年,邱泽奇教授将第八版译成中文,此后随该教材不同版次的出版依次翻译出版了第十版、第十一版。目前这本中文版著作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准教程和必读书

三、“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面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通过学术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自主化,促进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能力提升和国际化;通过促进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引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发展和成果应用的基本方向,对相关国际学术活动尤其是涉及中国问题研究的国际学术活动形成影响。

“十二五”期间,此中心将坚持和继续“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方向,围绕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组织学术研究攻关,围绕社会学和人类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制度化、自主化做努力;形成1~2项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成果,通过促进学术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在相关学科有特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促进重大政策应用研究,发挥中心对社会的影响力。

社会学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具有基础学科的指导意义,人类学则代表了社会科学关注人类本性的另一个重要极端,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会对整个社会科学构成重要影响,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是:

运用现有的条件,促进社会学研究规范化、制度化、自主化,促进人类学研究的系统化和进一步深入。具体而言,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将通过强化基础训练推动社会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制度化、自主化,通过基础数据的分析应用推动社会学中国社会研究对国际学术界的影响;通过民族志积累推动人类学基础资源的积累,通过向现实社会主要领域的扩展推动人类学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国际化;在保障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通过优秀学术成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对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