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与专业特长

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与专业特长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学校整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年的发展,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实现了令人欣喜的繁荣与发展。截至2010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7项;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同时还承担了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重大专项及陕西省政府委托的软科学重点项目等;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及软科学各类课题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学校整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学校召开了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提出了如下发展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力争在若干领域和方向形成几个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具有交大特色的学科点、学科方向和研究学派,聚集和造就一批知名高水平学者,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使交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经过十年发展,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研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从2001—2010年,学校用于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经费已超过1亿元。

经过10年的发展,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实现了令人欣喜的繁荣与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布局基本形成,科研队伍建设取得进步,研究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学研究实力快速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科研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学科布局基本形成

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现已覆盖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18个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哲学、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产业经济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2.科研队伍建设取得进步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现有教师8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占近50%,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从合校时(2000年)的5%左右增加到20%。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4人,教育部社科委委员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海外合作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各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6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员1人,同时主办CSSCI收录期刊2个。相关学科专业全日制学生65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已接近千人规模。2010年,在陕西省评选出的14位“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中,我国管理工程教育的开拓者、管理学院汪应洛院士,我国著名人口学家、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朱楚珠教授由于其在本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获此荣誉称号。

最近几年,学校还引进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边燕杰教授、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单文华教授、加拿大UBC大学陈宏教授、美国俄亥俄大学黄伟教授等一批著名的学者来校工作。他们分别担任人文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院长等要职,将其国际化视野、新的学术理念和管理理念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3.研究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树茁、朱楚珠教授主持的研究团队于200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该团队长期关注和从事改善女孩生存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改善女孩生存理论研究、社区实践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也是国家“关爱女孩行动”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以席酉民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的第一个创新研究群体,承担了“组织变革与和谐管理”等多个重大项目,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对管理学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结合学科布局需求和区域特色,突出学校在管理、人口、文化艺术等学科的优势,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设立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创新研究基地”、“西部社会文化艺术研究基地”两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2006年,建立了教育部“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科技委在全国设立的4个战略研究基地之一;2004年设立“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学校还有3个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和50余个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机构。

4.科学研究实力快速提升

截至2010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7项;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同时还承担了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重大专项及陕西省政府委托的软科学重点项目等;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及软科学各类课题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从2001年至今,出版各类著作150余部,发表CSSCI论文近4000篇,提交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研究报告700余篇。SSCI索引源期刊发文量逐年上升,2006年发表SSCI论文位居全国第五位,2008年位居全国第四位。在“立足创新、提高质量”的目标指引下,科研质量稳步提高。2001年至今,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项。

年度科研到款从2001年的15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000多万元,增长了13倍;重大、重点项目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5.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10年来,学校发挥综合优势,积极为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如汪应洛院士将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解决中国工程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吴建南教授为我国政府部门开展绩效评估工作提出了实施意见,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批示,并将其作为决策参考;张思锋教授、冯宗宪教授、高建民教授等的有关研究成果都曾得到陕西省省长的批示,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各类规划中采用。学校教师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国际研究机构及各级专业学会担任咨询专家和常务理事以上的教师已达一百余人。

6.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10年来,学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由过去的接待型转向合作型,由过去的单一型过渡到综合型,不断拓宽交流领域,提高合作质量。几年间,学校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UNL)相继合办海外孔子学院;2011年,学校管理学院成功获得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认证。学校邀请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兼职研究人员,已与百余所国内外著名大学、机构及基金会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关系。

7.科研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于2003年成立文科建设办公室,2008年成立人文社科处,随着组织机构的不断健全,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007年,科技处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科研院人文社科处获得“西安市社科优秀成果先进单位”,同年度当选为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单位。

二、“十二五”规划

1.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学校“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和独特的西部区位优势,从战略性、前瞻性和整体性出发,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扩大影响”,努力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综合国力提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长远价值,充分发挥其思想库、智囊团和文化引领者作用。

(2)发展原则。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突出优势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立足本土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领域,全方位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积极承担有重要社会影响的对策性研究;基础性学科领域,充分尊重这些学科和研究的特点,尊重教师的研究兴趣,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开拓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努力提高应用学科的社会认可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2.发展定位与总体目标

(1)发展定位。按照“立足西部,服务国家,影响世界”的宗旨,重点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基础学科狠抓基础理论研究,瞄准学科前沿,争取在若干领域提出国际前沿或国内一流的创新性理论和新思想,培养引进若干有影响的学术名家名师;应用学科重视实践导向,将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开展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智力和方案的储备,提高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素质型、技能型学科,以培养一流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特色发展。

(2)总体目标。到2015年,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机制灵活、管理规范、人才精品不断涌现的格局,努力使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若干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知名学者专家为主干、开放式研究机构为平台、产生重大成果为目标的科研团队,产生一批对政府决策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交大特色”的新学派。

经过五年建设,文科整体水平和实力显著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在SCIENCE或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及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实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突破。

3.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2010—2015年,学校将实施“文科科研发展六项工程”:社会服务拓展工程、科研质量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建设工程、重点科研基地规划建设工程、学术国际化发展工程、科研管理创新工程。

尊重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特点和规律,建立以创新和社会影响力为评价基础、以同行评价为主、社会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新机制”,不断探索符合实际并且能够有效推动与促进各个不同学科协调发展的分类评价政策,形成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运行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