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丽江古城的历史

丽江古城的历史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纳西语称丽江为“衣古堆”,一般译为“江湾之地”,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城”,大研古城就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元初,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江进入丽江,曾在古城一带驻军整训,至今仍留下许多相关的纳西地名。旅行家徐霞客记述丽江古城“居庐骈集,荣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由此可见,当时丽江古城已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高原集镇。由于古城处于滇川康藏交通要冲,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镇。
丽江古城的历史_东方威尼斯——丽江大研镇

3.丽江古城的历史

丽江的历史源远流长,走在丽江的古街,漫步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丽江民居之间,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足下每一寸土地仿佛都有着历史的痕迹。丽江就如一个历史的活化石,生动的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的时光……

纳西语称丽江为“衣古堆”,一般译为“江湾之地”,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城”,大研古城就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关于“大研”一词的由来,民间相传是因为古镇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泉水潺潺穿巷走院,形似一块碧玉大砚台,城西南又有神圣的文笔山(纳西语叫“牟波举”),著名的明代纳西土司木生白(木增)便取其巨笔大砚、文脉旺盛、地灵人杰之吉祥寓意而取古城之名曰“大砚”,古音“砚”、“研”相通,因此后来就写成了大研。《元一通志》中,有地名曰“大叶场邑”,即今大研镇。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大研”是“大叶”的音译,“大叶”指纳西族古代四个民族之一“尤(叶)”,木氏土司是该氏族的后裔。

img4

大研镇在木府时代不筑围墙,而是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原因是木氏居于城中,一筑城墙就将形成一“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木氏土司的这种不想坐井观天、困守边隅,力图容纳百川之河的发展思想是与他们广纳天下俊杰、博采众家之长的开放襟怀和明智策略相呼应的。

丽江古城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南北朝时期,属于我国古代羌族的纳西族迁居到了这里。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丽江历代均为滇西的政治、军事重镇以及纳西、汉、藏等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元初,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江进入丽江,曾在古城一带驻军整训,至今仍留下许多相关的纳西地名。元初,古城居民已有千余户;明初,古城街道建设和集市贸易已初具规模,至明末已呈繁荣景象。旅行家徐霞客记述丽江古城“居庐骈集,荣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由此可见,当时丽江古城已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高原集镇。由于古城处于滇川康藏交通要冲,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镇。

最初称丽江大研古城为“衣古芝”,意为“衣古地的集市”;有些金沙江沿岸的纳西人也称古城为“衣古”,而纳西坝区农村的居民则多称古城为“古奔”,有人认为其意是“用背来的货物做生意之地”;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词的意思是“粮仓之村”。由此可见大研镇由“村落”、“集市”而逐渐发展成为“城镇”的历史轨迹。

自清代初叶以来,商旅云集,各路马帮往来不断,因此大研古镇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木里、源盐、永宁、下关、大理、维西、中甸及拉萨等地的客商汇集于此,交换各种土特产品及日用品,曾一度成为内地通往印度的重要集镇。雍正元年(1723),改土归流,结束木氏土司自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在历史的记忆中,大凡一个繁华的物资集散中心,定会成为统治者争夺的焦点,但纳西人用他们的聪慧,以文化的方式捍卫了古城。古城虽然是不设防的,但由于小河曲折,街道纵横密布,走进古城就如同走进了一座迷宫,每一条街道,既可以让疲惫者的心灵得到慰藉,也可以成为侵略者的坟场。作为丽江地方统治者的木氏土司,可能在建城之初,就考虑到了古城的防备,毕竟稳固的城池才能使一个地方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曾经看过一些古城,城门高耸,城墙牢固,无限风光。但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古城,大多都没有能够抵御住侵略者贪婪的欲望和炮火的侵袭。而木氏土司看透了一味防守的弊端,于是剑走偏锋,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大开洞门,将古城完全暴露于世人面前。也许是文化的力量战胜了邪欲,这招妙棋看似凶险,却为古城赢得了太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