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积极的调节系统

构建积极的调节系统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进行控制,还要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加工系统,这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环境创意情意化,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情感关注,传导目的、手段的情感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导方式作为传导手段应富有人情味。

(四) 构建积极的调节系统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进行控制,还要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加工系统,这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环境创意情意化,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情感关注,传导目的、手段的情感化。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环境创意情意化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目标,相互配合,有意识地创设充溢着情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和谐统一的接受环境与氛围,以打开和活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情意系统,为他们提供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机会,以情促知,以知促意,以意促行,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发挥最大活力并最大效度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息。

2.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情感关注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9]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倾注真情、真爱和真心,热爱自己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爱是沟通情感的桥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之间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最难能可贵的情感因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导活动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爱的播种,就不会有情感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导过程中必须倾注自己的情感,关心、尊重、信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要善于唤起和引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积极情感,及时发现和肯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身上的思想闪光,因势利导,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思想的闪光变为闪光的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尊重并满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情感需求,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情感的融通,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3.传导目的、手段的情感化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不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而且要有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深邃的学术魅力和纯洁高尚的人格力量,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坦诚的真挚情感。这样才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及其所传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心悦诚服,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真正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在实践上真正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导方式作为传导手段应富有人情味。那种填鸭式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传输方式,难免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生厌,影响接受效果,为此,要尽量采取结合实际、贴近现实、生动活泼、情理交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导方式。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2]《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9页。

[3]刘铁栋等:《思想教育接受论》,载《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59~62页。

[4]丁东宇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主体性因素分析》,载《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年第3期,第71~72页。

[5]黄世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载《求实》2001年第5期,第59~61页。

[6]王敏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25页。

[7]王海平著:《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80页。

[8]李芳云、张世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载《探索》2004第4期,第96~99页。

[9]刘振铎主编:《现代汉语辞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10]刘振铎主编:《现代汉语辞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11]参见余仰涛著:《思想关系学——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161页。

[12]转引自张耀灿、徐志远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页。

[13]王海平著:《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25页。

[14]请分别参见王敏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173页;张耀灿、徐志远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387页。

[15]参见张世欣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目录页。

[16]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126页。

[19]《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