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文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希腊、罗马文化都属于印欧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孕育出了西方的哲学思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印欧民族相信宇宙间有许多天神,这对他们的文化有很深远的影响。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主线,也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话题或因素,例如中世纪哲学就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而之后的哲学也大都涉及对基督教或上帝的支持或批判。通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闪族文化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一)印欧文化西方哲学

印欧文化是所有使用印欧语言的民族所使用的文化,包括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和印度、伊朗的大部分地区。希腊、罗马文化都属于印欧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孕育出了西方的哲学思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大约四千年前,原始的印欧民族住在邻近黑海与里海的地区。后来他们陆续向四方迁徙。他们往东南进入伊朗与印度,往西南到达希腊、意大利与西班牙,往西经过中欧,到达法国与英国,往西北进入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往北进入东欧与俄罗斯。无论到什么地方,这些印欧民族都努力吸收当地文化,不过在语言和宗教方面还是以印欧语和印欧宗教占优势。无论是希腊的哲学或北欧神话都是以相近的印欧语言写成的,相近的语言往往导致相近的思想,这是我们为何经常谈到印欧文化的缘故。

印欧民族相信宇宙间有许多天神,这对他们的文化有很深远的影响。这些天神的名字和许多宗教词汇曾出现在印欧文化所及的各个地区,例如:古印度人所尊奉的天神是戴欧斯(Dyaus),希腊文称他为宙斯(Zeus),拉丁文称他为朱彼得(Jupiter),古斯堪的纳维地亚文称之为泰尔(Tyr),这些名称指的是同一个人,只是各地称呼不同罢了。古代维京人相信他们所谓的诸神(Aser),在印度梵语中,诸神被称为Asura,在波斯文中被称为Ahura。梵语中另外一个表示“神”的字为Deva,在波斯文中为Daeve,在拉丁文中为Deus,在古斯堪的纳维亚文中为Tivurr。

古代北欧人也相信有一群掌管万物生育、生长的神(如尼欧德与芙瑞雅)。这些神有一个通称,叫做Vaner,这个字与拉丁文中代表生育之神的字Venus(维纳斯)相近。梵语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字叫Vani,为“欲望”之意。

有些印欧神话也很明显有相近之处。在有关北欧诸神的故事中,有些与两三千年前印度流传下来的神话非常相似,有若干痕迹显示他们具有共同的渊源。其中最明显的是那些关于长生不老仙丹与诸神对抗混沌妖魔的神话故事。

此外,很明显地,各印欧文化也有相近的思维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都将世界看成善与恶无休止相互对抗的场所,因此印欧民族才会经常试图“预测”世界未来的前途。我们可以说,希腊哲学源自印欧文化并非偶然。印度、希腊与古代北欧神话明显都有一种以哲学或“思索”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的倾向。

印欧人希望能够“洞察”世界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在各印欧文化中都有一个特别的词来表示“洞见”或“知识”。在梵语中,这个字是Vidya,这个词的意思与希腊文中的Idea一词相当,而Idea一词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拉丁文中这个词是Video,德文中是Wissen(知道),挪威文中是viten,这些词都有相似的含义。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断定,对印欧人而言,视觉乃是最重要的感官。印度、希腊、波斯等民族都以宏大的宇宙观(Cosmic vision)为特色。此外,印欧文化的另一特色是经常制作描绘诸神以及神话事件的图画和雕刻。

最后,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他们相信历史就像四季一样不断循环。因此历史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不过在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兴亡消长罢了。

印度教与佛教这两大东方宗教都源自印欧文化,希腊哲学亦然。我们可以看到这二者之间有明显相似的痕迹。到了今天,印度教与佛教仍然充满了哲学式的省思。二者都强调万物皆有佛性,并强调人悟道后就可成佛。为了悟道,人必须深深自省或打坐冥想。因此,在东方,清静无为可以成为一种宗教理想。同样的,在古希腊,许多人也相信禁欲苦修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可以使灵魂得救。中世纪僧侣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就是受到希腊罗马观念的影响。此外,许多印欧文化也有“灵魂转生”或“生命轮回”的观念。两千多年来,每一个印度人生命的终极目标就是挣脱轮回,柏拉图也相信灵魂可以转生。

(二)闪族文化、基督教与西方哲学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主线,也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话题或因素,例如中世纪哲学就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而之后的哲学也大都涉及对基督教或上帝的支持或批判。而基督教又受到印欧文化与闪族文化的很大影响,尤其与闪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

1.闪族文化的特征

闪族文化是犹太人的文化。闪族人源自阿拉伯半岛,不过他们后来也同样迁徙到世界各地。通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闪族文化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都是以闪族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词与伊斯兰文中的Allah(“阿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语。

印欧民族乃是多神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宗教。

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发展,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神在鸿蒙太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

历史扮演的角色乃是这西方三大宗教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他们相信,上帝会干预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甚至认为历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可以完成他在这世界的旨意。就像他曾经带领亚伯拉罕到“应许之地”一般,他将带领人类通过历史。迈向“最后审判日”。当这一天来临时,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将被摧毁。

由于强调上帝在历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闪族人数千年来一直非常注重历史的记录。这些历史文献后来成为《圣经》的核心。直至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犹太人、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共同的重要宗教中心,这显示三大宗教显然具有某种相同的背景。

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而有趣的是,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太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听哪!以色列”。在《旧约》中我们也读到人们如何“听到”上帝的话语,而犹太先知通常也以“耶和华(上帝)说”这几个字开始他们的布道。同样的,基督教也强调信徒应“听从”上帝的话语。无论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同样都有大声朗诵经文的习惯。

印欧人经常以图画或雕刻来描绘诸神形象。在这一点上闪族人正好相反,他们从不这样做,对闪族人而言,描绘或雕凿神像是不可以的。《旧约》曾训诫人们不要制作任何神像。你也许会想:“可是,基督教会的教堂到处都是耶稣与上帝的画像呀!”的确如此,不过,这是基督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缘故。(希腊与俄罗斯等地的正教至今仍不许信徒制作有关《圣经》故事的雕像)

与东方各大宗教相反的是,西方三大宗教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有一段距离。对他们而言,生命的目的不在于脱离轮回,而在于从罪恶与谴责中得救。此外,西方的宗教生活较偏重祈祷、布道和研究《圣经》,而不在于自省与打坐。

2.闪族文化与基督教

一切都是从上帝创造世界时开始。你可以在《圣经》第一页看到这件事的始末。后来人类开始反抗上帝,为了惩罚他们,上帝不但将亚当与夏娃逐出伊甸园,并且从此让人类面对死亡。人类对上帝的反抗乃是贯穿整部《圣经》的主题,《旧约·创世纪》中记载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然后上帝与亚伯拉罕及其子孙立约,要求亚伯拉罕及其世代子孙都必须遵守上帝的戒律。为了奖赏他们,上帝答应保护亚伯拉罕的后裔。公元前1200年左右,上帝在西奈山上向摩西颁布十诫时,又再次与他立约。那时以色列人在埃及已经当了相当久的奴隶,但借着上帝的帮助,他们在摩西的领导下终于回到了以色列的土地。

约公元前一千年时有三位伟大的以色列王。第一位是扫罗王,第二位是大卫王,第三位是所罗门王。当时,所有的以色列子孙都已在这个王国下团结起来,尤其是大卫王统治时期,以色列在政治、军事、文化上都卓然有成。

依照当时习俗,国王被遴选出来时,要由人民行“涂油礼”,因此他们被赋予“弥赛亚”(意为“受膏者”)的称号。在宗教意义上,国王被视为上帝与其子民之间的媒介,因此国王也被称为“上帝之子”,而他的王国则可称为“天国”。

然而,不久之后,以色列的国力开始式微,国家也开始分裂为南北两国。南国为“犹太”,北国仍称“以色列”。公元前722年时,北国被亚述人征服,失去了政治与宗教影响力。南国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它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人征服,圣殿被毁,大多数人民也被运往巴比伦当奴隶。这段“巴比伦奴隶时期”一直持续了四十多年,直到公元前539年时以色列人民才获准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然而,一直到基督降生,犹太人都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

犹太人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上帝既已答应保护以色列,为何大卫的王国会被摧毁?犹太人又为何一次次遭逢劫难?不过,话说回来,人们也曾答应要遵守上帝的戒律。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上帝是因为以色列不遵守戒律才加以惩罚。公元前750年左右,有多位先知开始宣称上帝已因以色列不遵守戒律而发怒。他们说,总有一天上帝会对以色列进行最后的审判。我们称这类预言为“末日预言”。

后来,又另有一些先知预言上帝将拯救少数子民,并且派遣一位“和平之子”或大卫家族的国王协助他们重建大卫的王国,使这些人民享受繁荣的生活。先知以赛亚说:“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我们称这类预言为“救赎预言”。

总而言之,以色列的子民原来在大卫王的统治之下安居乐业,但后来当情形每况愈下时,他们的先知开始宣称有一天将会出现一位大卫家族的新国王。这位“弥赛亚”或“上帝之子”将“拯救”人民,使以色列重新成为一个伟大国家,并建立“天国”。

于是拿撒勒的耶稣出现了。他不是唯一以“救世主”姿态出现的人,但他同时也使用“上帝之子”、“天国”与“救赎”等字眼,因此保持了他与旧先知之间的联系。他骑马进入耶路撒冷,接受群众赞颂其为人民救星,仿佛从前的国王在登基时例行的“加冕典礼”一般。他说:“时候到了,天国近了。”

耶稣不同于其他“救世主”,因为他声明他并非军事或政治叛徒,他的任务要比这伟大得多。他宣称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赦免,因此他可以置身沿途所见的人群中,对他们说:“你们的罪已经得到赦免了。”这种“赦免罪恶”的方式是当时人闻所未闻的。更糟的是他称上帝为“天父”。对于当时的犹太人而言,这是从未有过的事。于是,不久后,律法学者便一致起而反对他。他们一步一步地准备将他处决。

耶稣那个时代有许多人等待一位"救世主"在嘹亮的军号声中重建“天国”。耶稣传道时的确也经常提到“天国”这个字眼,但意义要宽广得多。耶稣说,“天国”就是爱你的邻居、同情病弱贫困者,并宽恕犯错之人。于是,“天国”这样一个原本具有战争意味的古老字眼,到了耶稣口中便在意义上有了一百八十度转变。人们原本期待的是一位很快能够建立“天国”的军事领袖,但他们看到的却是穿着短袍、凉鞋,告诉他们“天国”——或“新约”——就是要“爱邻如己”的耶稣。除此之外,耶稣还说我们必须爱我们的敌人,当他们打我们时,我们不得报复,不但如此,我们还要“把另外一边脸转过来”让他们打,同时我们必须宽恕,不止宽恕七次,更要宽恕70个七次。

耶稣用他一生的行动显示,他并不以和妓女,贪污、放高利贷者及政治颠覆分子交谈为耻。但他所行之事还不止于此;他说一个把父亲的家财挥霍干净的浪子和一个侵吞公款的卑微税吏只要肯悔改并祈求上帝宽恕,在上帝眼中就是一个义人,因为上帝的恩典浩瀚广大。

耶稣指出,没有人能获得上帝的怜悯,我们也不能拯救自己。在上帝眼中,没有人是正直的。上帝的恩典无垠无涯,但我们必须向他祈祷,才能获得宽恕。

耶稣那些有关救赎的崭新信息已经威胁到当时许多人的利益与在位者的权势,因此他们非铲除他不可。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耶稣也是世上唯一正直的人,然而他最后还是被判了死刑。基督徒说他是为了人类而死,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耶稣受难记”。耶稣是“受苦的仆人”(Suffering servant),背负起人类所有的罪孽,以使我们能够得到“救赎”,并免受上帝的责罚。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以后就下葬了。几天后有人传言他已经从坟墓中复活。因此证明他并非凡人,而真正是“上帝之子”。我们可以说复活节当天早上,人们传言耶稣复活之时就是基督教会创始之日。

其实以犹太人的观点来看,世间并没有“不朽的灵魂”,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转生”,这些都是希腊人和印欧民族的想法。基督教认为人并没有什么东西(如灵魂)是生来就不朽的。虽然基督教会相信“人的肉体将复活并得到永生”,但我们之所以能免于死亡与“天谴”,乃是由于上帝所行的神迹之故,并非由于我们自身的努力或先天能力。秉持着这种信念,早期的基督徒开始传扬相信耶稣基督即可得救的“福音”。他们宣称,在耶稣居间努力之下,“天国”即将实现。他们想使全世界归于基督名下。(Christ“基督”这个词是希腊文“救世主”的意思。在希伯来文中,此词为“Messiah”,即“弥赛亚”。)耶稣去世数年后,法利赛人保罗改信基督教。他在希腊罗马各地游历布道,使基督教义传遍世界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