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综合的意识探究方法

综合的意识探究方法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论文以精神分析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相结合来分析时间意识的形成、主体的意义构成及精神分裂症的机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时空错乱现象被看成是主体在时空建构上的一种失败。精神分裂症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时间的退化。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的整体把握需要以时间作为切入点。对于幻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现实场景是与他无关的,是疏离的。精神分裂症幻觉表象的意向性是以欲望为指向的,不具有时间性。

赖成彬

一、内容摘要

论文《时间意识与精神分裂》,发表于2013年3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本论文以精神分析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相结合来分析时间意识的形成、主体的意义构成及精神分裂症的机制。从精神分析角度对时间的探讨在弗洛伊德那里并没有成功完成,后期精神分析者们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启发,发现精神分析与现象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开辟了以宾斯旺格等人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者开始从新的视点来看待主体的时空形式。时间意识通过精神分裂机制与语言表征系统共同作用于主体而产生。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时空错乱现象被看成是主体在时空建构上的一种失败。于是,他们不得不做如下假定:尽管时间是主体的先天形式,但作为主体的建构能力却不是自然而然的,仍需要后天的努力和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体的先天形式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形式。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时空背景建构上的失败意味着形式的退化,时间性的萎缩或丧失。时间性的丧失又导致空间感的扭曲或变形。精神分析者从患者的时间错乱现象看到了精神分裂与时间意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试图寻找时间意识的精神病理学原因。

我们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精神分裂现象。一个层面是通常意义上的,指的是一种精神疾病现象;另一个层面是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指的是人由于掌握语言进入象征界就必然产生的异化,即被语言所异化,这是人成为主体所必然发生的精神分裂。按照拉康的理论,如果这种分裂造成的空缺通过一种意义的缝合,即用精神能量来代替力比多,那么主体便顺利进入了象征秩序,成为真正的主体——精神主体。只有从意义或精神层面来说,主体才具有时间性。主体要进入象征界就离不开语言对主体的建构作用,因此,语言在精神分裂与时间意识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一方面,主体的分裂是作为冲动无意识的主体上升为精神主体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这种分裂如果没有得到意义的缝合,就有可能成为永久性的病症,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作为一种疾病的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时间的退化。语言、逻辑与情感等方面的退化是时间的退化在不同侧面的表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逻辑上的退化指的是具体逻辑的退化,而其抽象逻辑仍保留着。理解表象和情景依赖于具体逻辑,具体逻辑是在时间上的范畴直观,是内涵逻辑。精神分裂型时间结构是一种心理学时间结构,体现在精神分裂症幻觉、儿童的幻觉、梦表象、成年人的心理幻象等中。时间透视结构体现在生活中的一般表象,集中体现在艺术创作或欣赏中的审美意象。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的整体把握需要以时间作为切入点。

关于时间意识的分析,胡塞尔从本原时间意识或感知活动开始,并且把时间意识分为本原时间意识和再造时间意识。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现象学意义上的)时间体验,但具有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结构。患者的心理学时间是一种扭曲、混乱的时间结构。这种时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患者无法在事物之间或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一种意义上的联系,无法在自身与事物之间建立意义联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时间上的退化并不意味他完全失去记忆或者不能区分过去、现在和将来。患者的记忆是一种抽象记忆,并不能唤起有关具体场景的记忆,这种抽象记忆同样体现在患者保留着对抽象的逻辑推理的记忆。具体记忆与抽象记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时间标志,而后者没有。

具体场景的记忆总是带有对主体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时间标志。正是这种时间标志使得想象与幻觉,抽象记忆与具体记忆有所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与梦相似,都属于或接近纯粹无意识状态。纯粹无意识的表象不具有时间性(我们的感知大多时候都不会是处于纯粹无意识或纯粹意识这两个极端状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时间标志是主体意向行为的参照物,当我们把某事物或事件设定为过去时,我们会从过去角度来看现在。没有一种时间设定,相互割裂开的过去、现在是没有意义的。这里谈的时间设定并不是作为客观时间点的设定,而是主观体验意义上的时间设定。

对于幻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现实场景是与他无关的,是疏离的。之所以出这种情况是因为,幻觉遵循快乐原则,围绕患者的某种情结编织而成。当现实场景中某些元素引起关于过去情结上的刺激,那么这些元素便与过去元素相组合构造出各种幻觉。因此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实际并不存在的某个过去人物会出现在当下场景中,并向患者走来。

而正常人的时间透视结构的基本特征具有时间透视性,无论是记忆表象,知觉表象或者想像表象,都存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意指关系。在当下场景体验中,在某一瞬间,过去元素也会渗透到当下知觉中。只是瞬间的印象总带有过去标志,主体会把它设定为过去。但过去某一瞬间的印象还未来得及形成具体表象便已经作为某种风格融入当下外部感知中。这也是为什么当下感知总是带有过去的痕迹。正是过去、现在这种既有渗透又有区分的这种连接,我们才会有当下独特的情景体验。

我们对事物或事实的感知是根据存在关系上的联系程度来获得感知上的强弱程度。在时间透视结构中,这种感知上的强弱程度体现为一种时间上的远近。对精神分裂患者来说,过去的创伤事件仍具有一种强烈的感知强度,就像当下发生的一样,这是因为,事件不能与生命整体存在发生一种意义上的联系,或者说,患者缺乏一种时间透视上的厚度。没有意义这一保护层,类似的事件或有关象征物的出现,都可能对他造成强烈的冲击。所以,时间深度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深度。精神分裂症幻觉表象的意向性是以欲望为指向的,不具有时间性。

具有时间性的主体是从进入象征界开始,一种精神分裂发生过程便与语言活动结合在一起。正常人的情感反应进入了意义层面,这是一种立义行为。情感结构具有时间性体验特征,不再单纯是情绪反应。在以概念为中介的立义行为之前,一种前语言活动便与情感心理活动相结合,这就是表象活动或前概念阶段。在该阶段,主体的意识活动主要受到各种心理能量或情绪的支配。

从现象学和精神分析相结合角度来看,时间起源于:首先,形成意指关系网的结构化表征过程;其次,时间起源于情绪的压抑、冲突到重新建立平衡的能量分配过程。语言表征系统既作为一种压抑系统,又作为一种平衡系统起作用。

二、主要创新

法国当代现象学家利科说,现象学研究意识结构,而忽略对无意识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将现象学与精神分析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人的精神有更全面、深入的探索。本篇论文正是在利科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尝试用现象学的时间意识理论与精神分析对记忆、精神分裂症等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沟通和互补,以期在心理的微观层面对人的时间意识和精神分裂症机制做一比较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三、主要贡献

本篇论文以一种创新的综合的方法探究时间意识和精神分裂症的形成。由于是纯粹的理论研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

赖成彬,1971年生,浙江开化人,语言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精神分析、认知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专著有《维特根斯坦与奥斯汀的哲学治疗思想比较》,合著2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