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翻译研究中的主体

翻译研究中的主体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实践哲学则是与之完全不同的。这种反思与批判改变了原来的一些哲学思想,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哲学观念,主体间性的问题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这种哲学观念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影响了译学研究,并形成了一时的热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一概念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20世纪的哲学表现出从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向的明显趋势,这对翻译学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翻译学的范式转变。在近二十年译学发展的道路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译学思想转变的印迹。如从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向解构主义范式的转变,以及在解构之后又向建构主义的发展,这些范式的嬗替背后正是有这种哲学思潮变革的催动。因为思辨哲学与实践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思维、态度和方式。思辨哲学是从概念出发进行纯粹的逻辑思维,推衍出整个客观实在,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维的一般法则的哲学。它是以理念为世界的本体,认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思想从低级理念出发进而认识高级理念的活动。黑格尔就把他的哲学称之为思辨哲学。他认为纯粹理念是自在自为的,它统摄一切并是一切的基础。这种哲学的特点是排除感性的具体事物,因为具体的事物是杂多的,不是本质性的,本质的东西只能是“一”,那就是理性,所以它也被称为理性哲学。而实践哲学则是与之完全不同的。顾名思义,实践哲学是强调人的实践的,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性活动。所以它是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出发点探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因此,其最大特点是: 它是关于人的、主观性的、感性的活动的;而且,它是关于主体如何凭借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对象的能动的物质过程的思考。但是,作为一种学说,它又绝对不是一种关于“操作”的知识。伽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对实践哲学有过一个很好的描述,他指出: “实践哲学并不像语法学或修辞学作为一种技艺学那样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规则知识,毋宁说它是对此类知识的反思,从而最终是‘一般的’和‘理论的’知识。……这种知识与其说是制造的知识,倒不如说是一种批判。”伽达默尔,《诠释学Ⅱ: 真理与方法》,洪汉鼎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03页。

这种反思与批判改变了原来的一些哲学思想,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哲学观念,主体间性的问题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主体的问题,在认识论哲学中是主客二分的产物,但那时的人们把关注点放在客体上,主体只是齐一性、无差异的一项,所以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而在马克思之后的现当代哲学中,主体则是感性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这时主体性这一概念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哲学观念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影响了译学研究,并形成了一时的热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一概念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