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生活的向善

道德生活的向善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学中所说的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广义的向善关系包括功用的满足关系和伦理的亲和关系。求真的目的在于向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符合这一行为准则就是善,反之,违背和破坏群体规则的便是恶。道德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独特性的觉醒,是自觉地以一种理想世界的人的标准来规范、引导自身的行为,即自觉地求善,乃至于指向最高的道德理想即至善。

美学中所说的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广义的向善关系包括功用的满足关系和伦理的亲和关系。所谓向善,也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追求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比较宽泛的说法是指对人生有益、有用,近似于“好”的意思。西方美学中常把“善”称之为“合目的性”。

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因此,“‘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外部现实性(2)”[91]。这个“善”包含了两层含义:一个是主体实践的要求,也就是目的和需要,这个“善”是一个观念。再一个是主体实践的外部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及其产品,“善”又包括着从观念到形态的转化。也就是说,当人的意志和要求即善这种观念在客观事物中获得了“外部现实性”的时候,也就变成了善的事物和现象,成了完成形态的善。

求真的目的在于向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蝴蝶“翅及体表密被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这是一种“真”的认识,这种认识为人所用,即为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前苏联将军视察阵地时,偶然发现几只蝴蝶在花草丛中飞来飞去,时隐时现,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将军深受启发,立即去找研究蝴蝶的专家斯万维奇,要他设计一套蝴蝶式防空迷彩伪装。斯万维奇参照蝴蝶翅膀花纹的色彩和构图,将保护、变形和伪装三种方法综合起来,给坦克、军用车辆等活动目标涂上同地形相似的多色巨大斑点迷彩,改变其外形轮廓;对机场炮兵阵地、雷达站、军用仓库等固定军事重地则利用伪装,在遮障物上涂染与背景相似的迷彩图案。就这样,他们为列宁格勒数百个军事目标披上了神奇的“隐身衣”。当几百架满载炸弹的德军轰炸机飞临该城上空时,原定的袭击目标一个也找不到,飞机在空中盲目地转了几大圈后,只好胡乱丢下一些炸弹仓促返航,而列宁格勒却安然无恙。

这是“花斑”,再说“鳞片”。当我们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时候,可曾想到过天气的阴晴冷暖?小巧的蝴蝶不能像人类一样增减衣服,它们怎么不感冒呢?科学家们发现了蝴蝶的鳞片能够巧妙地调节体温:当阳光直射时,鳞片会自动张开,以减少太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可以减少吸收太阳光的热能。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又会自动闭合,紧贴体表,使太阳光直射到身上,以便吸收到更多的热量,因而它能使自己的体温始终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蝴蝶体表的鳞片张合具有降温保温的功能,这一点给予了科学家以有益的启示,解决了航天技术上的一大难题。人类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飞行时会受到太阳光的强烈辐射,向阳的一面温度往往高达200℃,而背阳的一面温度却会降到-200℃。这样,卫星上装置的各种精密仪器、仪表就很容易被烤裂或冻裂,这是卫星能否上天的一个难题。科学家们从蝴蝶身上鳞片的张合中受到启发,模仿蝴蝶的鳞片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了一种控制系统。从而圆满地解决了卫星受热不均匀的这个难题。

如果说对蝴蝶翅膀花纹、鳞片的这种利用是一种仿生学的话,那么,利用蝴蝶来反毒就使蝴蝶直接上阵了。据1994年报刊载文报道,秘鲁政府决定采取措施大力繁殖一种白色小蝴蝶,以这种蝴蝶来同毒品可卡因进行斗争。因为这种蝴蝶的毛虫能够大量啃吃包括古柯叶在内的植物叶子,而古柯的死亡则意味着可卡因来源的丧失。麻醉品商人尽管使用了滴滴涕一类的药物,仍然无济于事。如果这一稀有品种的蝴蝶繁殖试验成功,拟将它们用飞机抛撒到麻醉品商人看管的古柯园。2006年的电视新闻上播报了用飞机向古柯园抛撒白蝴蝶的新闻。蝴蝶的幼虫啃吃农作物使人们视之为害虫,而此处却变害为利,发挥了对人类有益有用的功效。

以上所说的“善”,是求真活动的延续,是“真”的运用。在中国美学中,“善”的主要含义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相对于“恶”而言,构成了伦理学的一对范畴。向善的关系是一种伦理的亲和关系。

1.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把原始的动物群体组织改造成了人类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92]。由于人们的两性关系、交换、分工的种种需要以及人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所以人们相互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便构成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3]

社会要想正常地运行,要做到统一和公正,就必须形成一些规则,制定各种制度,以此来规范、制约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说,人们的活动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维持它的存在和发展。道德活动是人类维护协调特定的社会关系的活动,社会整体作出的行动规范表明着社会理性和意志的力量,作为维护人类总体的生存发展的行为准则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它牵涉到总体利益。符合这一行为准则就是善,反之,违背和破坏群体规则的便是恶。

人类道德生活或道德活动所指向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人类自身。社会规范的实质是要求每个个体都要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某些欲望,服从和恪守它的要求,遵从它的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调整,哪怕有时要牺牲个人的利益。人们把外在的约束规范接受下来,移植于内心,成为自觉遵守的道德自律,就是所谓的良心、良知。道德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独特性的觉醒,是自觉地以一种理想世界的人的标准来规范、引导自身的行为,即自觉地求善,乃至于指向最高的道德理想即至善。依据所设立的理想世界中人的行为标准予以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而引导人们的现实行为,使之趋于理想的人的行为。

2.向善为美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样式是受制于物质生活的,因而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意识形态化的。这样,意识形态化了的道德便又是反映着特定的物质生活即经济基础的,因而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伦理道德的内容和形式虽然随着时代、社会以及阶级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人性中共同的一面,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善,也在不断积累、凝聚和保存下来,使伦理道德的内容形式具有了一定的恒定性。这种持续稳定的善就成为人类共有的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力量,社会如此,个体也是如此。它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就一般意义上讲,善是美的核心。

傣族有一则民间故事《蝴蝶和蜜蜂》:

蝴蝶和蜜蜂是一对伙伴,它俩十分要好,每天一早都一起出工,天黑也一起回窝。可是近来蝴蝶经常听见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蜜蜂的勤劳,这件事使它大为不解。一天早晨,蝴蝶飞到一只正在采蜜的蜜蜂跟前,气呼呼地说:“我碰到一件怪事。”蜜蜂抬起头笑眯眯地问:“什么怪事?”“你说我们蝴蝶勤劳不勤劳?”“你们每天都忙着劳动,咋个不勤劳嘛!”“可是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辛勤劳动,对我们却半句赞美的话也没有呢?”蜜蜂笑着回答说:“这道理不是明摆着吗?因为你们辛勤劳动,只是为了给自己觅食;而我们不停的奔波,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94]

这个故事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为他人做出贡献是被人们承认的美德。类似的认识有很多: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

浮华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道谢的。[95]

善的反面是恶。所谓向善,也就是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黄庭坚的《蝴蝶图》就描写显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善:

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

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

蝴蝶双飞,因为得意,就麻痹大意,而遭遇了网罗的陷害,触网而死。触网死去的蝴蝶掉下来的翅膀,被蚂蚁争抢着收拾到巢里去,在蚁国里因此立功,受到策封。策是古代写在竹简上的公文书,朝廷用策书来封官策勋,指立了功。或许蝴蝶的得意忘形是需要引为戒鉴的,但得意毕竟不是罪过。设置罗网致人于死地的这种迫害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疾病,是一种恶。群蚁收拾坠翼,因此而立功,这里隐含了对当时朝廷某些策勋的讽刺之意。而蚂蚁的“争收”,南柯受封,不过蚁穴一梦罢了。这和字面上的“南柯”一起构成了一幅争先恐后、你争我夺、熙熙攘攘的画面,使人觉得可笑。蝴蝶无辜被害,使人可悲;蚂蚁拾翼受勋,令人可笑。这种种悲剧、喜剧勾勒出封建官场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嘴脸,使这种善恶具备了普遍的警醒意义。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善恶与美丑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人们对善恶的认识,有许多方面是从审美感悟中获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