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父亲,在希望的田野上

父亲,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此,《父亲》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作品,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父亲》对中国百年历史以视觉艺术的方式作出了解说注释。[20]如果说罗中立的《父亲》是绘画艺术,观者各有自己理解的自由空间的话,那么,《在希望的田野上》则用语言文字明白无误地向我们倾诉了这样的理想和满足:这就是当年苏区人民向往的“丰衣足食无可磨”的生活。

1980年,邓小平指出我国的政治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

1980年,罗中立创作出了油画《父亲》。

画家以超级现实主义的手法,在两平方米的画面上集中放大地刻画了父亲的面部特征和一只手,我们从《父亲》那历经磨难而又平静如水的眼神中看到了心灵的祈求。那一双眼睛简直就是一部绘画本中国通史,一部中国老百姓的心灵史。以此,《父亲》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作品,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

《父亲》对中国百年历史以视觉艺术的方式作出了解说注释。对于这件艺术作品本身的欣赏中,审美的理性领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甚至可以用理性的语言为它编排一些解说词

解说词一:这幅作品在参展的道路上历经坎坷,迫使画家为“父亲”在耳朵上夹了一支圆珠笔,以此来证明这不是旧社会的农民,才得以通过。

解说词二:当年苏区人民怀抱梭镖,高声朗读着“丰衣足食无折磨”。几十年过去了,安徽凤阳的一些农民,实在忍受不了了,在官方不允许的承包土地的生死契约上按下了自己血红的手印。历史经历了种种曲折之后,终于回到了正轨,这就是历史的轮回。

解说词三:“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他平生也就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父亲从来无事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再有不安稳的日子。”[20]

解说词四:“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21]

这幅作品意蕴无穷,相信读者观众自会续写出更多的解说词。

如果说罗中立的《父亲》是绘画艺术,观者各有自己理解的自由空间的话,那么,《在希望的田野上》则用语言文字明白无误地向我们倾诉了这样的理想和满足: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这就是当年苏区人民向往的“丰衣足食无可磨”的生活。我们在这样的歌词中可以感受到潜在的民族心理的两个画面的叠印:

“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这说的是“丰衣足食”。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这说的是“无折磨”。

一个是物质的丰裕,一个是精神的自由,这两者合起来,就是“享安宁”,就是“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曾经有人写文章评论说,这首歌词没有农业现代化的气息,是一种小农意识的表现。这实在是一种不了解历史、切断历史的书生议论。当刚刚结束了人为的阶级斗争,刚刚可以吃饱肚子的时候,怎么可能从“十年浩劫”一步就跨入农业现代化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