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人,即人格完备之人。但是,就是这样的标准,孔子认为时人也很难做到,所以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看来,这只是孔子在“礼崩乐坏”时代提出的最低标准。因此,孔子又作了补充回答,说能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守信践诺,就是“成人”。

——《论语·宪问》

释义:

见到利益能够想想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难敢于献出生命,长时间处于困顿之境而不忘平生所立的誓言,也可以称作完人了。

点题:

“成人”可以看做当时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应该把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冉求的优点集于一身,并精通礼乐。当然,孔子也觉得这样的标准有点太高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能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困而不失其志,就不错了。看来孔子也不是教条主义者,能够与时变通。

链接:

《论语·宪问》——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泰伯》——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左传·文公二年》——

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

孟子·尽心上》——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后汉书·雷义传》——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也。初为郡功曹,(皆)[尝]擢举善人,不伐其功。义尝济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义不受,金主伺义不在,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以付县曹。

《元史·许衡传》——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乱世,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延伸悦读:

成人,即人格完备之人。人格完备的人并不意味着是“十全十美”的人,圣人、仁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但这些人连孔子都不得见了。孔子提出的只是比“仁人”更低的标准:即“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并“文之以礼乐”。这个标准只谈到了个人修养方面,即智、不欲、勇、艺,尚未囊括仁人的全部品质和能力,更未提及利于天下的功绩。但是,就是这样的标准,孔子认为时人也很难做到,所以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看来,这只是孔子在“礼崩乐坏”时代提出的最低标准。今天,人们却把这三条标准当成高尚人格的标准,是不是背离了圣人的本意呢?

“成人”是个笼统的、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孔子所概述的智、不欲、勇、艺、礼乐虽不十分全面,但仍有相当程度的理想色彩,同时具备这几种品质不是简单的事。或者说,在变乱的春秋末期,这种“成人”几乎是做不到的。孔子是推崇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大师,从不只追求理想而不考虑现实,故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因此,孔子又作了补充回答,说能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守信践诺,就是“成人”。言下之意,春秋末期是个见利忘义、见危逃避、诚信丧失的时期。这三方面很实际,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对有志者来说完全可以做到。至于又一个“亦可以”,再退而求其次罢了。可见,孔子教导弟子,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着眼和下手,而“成人”的目标不变。

现代人把圣人的最低标准当成最高理想的,不独这一点。今人对“言必信,行必果”的理解也是这样。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是孔子对士的最低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